經十路(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

經十路(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經十路(Jing 10th Road/ Jing 10th Rd.)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市中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區。是濟南市東西主幹道。經十路的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是濟南市實施“東拓”、“西進”城市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工程,是省市確定的重點建設項目,是濟南市“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戰略目標的重點工程,也是城區建設的示範工程。通過經十路的升級改造,提升老城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道路交通條件,為2004年亞洲杯足球賽在濟南的順利舉行提供了保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十路
  • 外文名:Jing 10th Road
  • 全長:90公里
  • 東起點: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與普集街道交界處
  • 西起點:濟南市長清區陳莊路口
  • 總投資:695.35萬元
簡介,榮膺獎項,火炬傳遞,科技創新,

簡介

經十路,全程長達90公里,東起濟南章丘雙山街道與普集街道交界處,西經歷山路、穿津浦鐵路段店橋再到濟南長清區陳莊路口,中段(歷山路至緯十二路)系市區內環路南段。
由濟南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已於2004年9月全線通車。分為經十東路、經十路和經十西路三部分,是濟南市主要交通幹道。其中經十東路東起章丘雙山街道與普集鎮交界處,西至邢村立交橋;經十路東起邢村立交橋,西至臘山立交橋;經十西路東起臘山立交橋,西南至長清陳莊路口。
經十路
1941年新辟廣場東溝至營市街路基,寬16米。1949年後,經多次向東延伸、加寬和鋪裝路面,並把營市街至段店橋路段併入形成該路。1972年起展寬段店橋至緯十二路路段,1973年展寬緯十二路至勝利大街路段,1977~1978年展寬勝利大街至歷山路路段,1984年展寬歷山路至省團校路段。段店橋至營市街路幅寬35米,其中車行道23~30米,兩側人行道各2.5~6米(鋪裝3米);營市街至濟王公路路幅寬50米,其中快車道15米,兩側綠隔帶各2米,慢車道各7.5米,人行道各8米(鋪裝2~3米)。歷山路口以東路面為瀝青混凝土路;人行道為2∶8灰土基礎15厘米,水泥砂漿3厘米,上鋪水泥花磚。歷山路口至營市街路面快車道為瀝青混凝土路;人行道鋪水泥花磚。營市街至段店橋(除立交道外)路面是瀝青混凝土路;人行道與歷山路口至營市街路段相同,僅鋪至立交道東口。工程於1984年底全部竣工,總投資695.35萬元。

榮膺獎項

經質量監督部門檢驗評定,經十路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的管線工程、橋樑工程、道路工程、綠化及環境建設工程等均達到優良。2005年,經十路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被評為“山東省市政金杯示範工程”(山東省市政工程最高獎)、“省優良工程”、“市優良工程”,燕山立交橋獲得“泰山杯”。2006年1月,經十路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榮膺全國建設最高獎“魯班獎”,這是濟南市市政工程建設史上第一次獲此殊榮,也是全國唯一獲得“魯班獎”的城市道路。

火炬傳遞

2008年7月23日,奧運聖火從山東省體育中心出發後,向東沿經十路,隨後經山東省體育局、建設中的濟南市全民健身廣場、泉城公園山東電視台山東大學濟南千佛山大眾報業集團燕山立交橋山東建築大學濟王校區、山東緯劍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濟南奧體中心等後,由舜華路向北抵達傳遞的終點——齊魯軟體園

科技創新

統籌城市協調發展,強化和提高規劃與設計的理念與水平,是經十路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的最大特點之一。有關部門聘請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規院等知名院校,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專業部門的知名專家,進行了城市設計、區域性交通諮詢與規劃,以及環境設計、綠化設計、市政設計和管線綜合設計等。其次,該工程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是具有分段多功能的城市主幹道,交通功能與城市景觀功能並重,是城市客流及機動車交通流的重要走廊,所以經十路建設的總目標為,強調綜合功能的發揮,創造宜人、暢達的交通空間。
在綜合診斷交通狀況、高標準搞好交通規劃方面,濟南市結合交通服務功能和用地功能,按照行人交通、公共運輸、小汽車交通、腳踏車交通的順序,合理分配道路資源,全面實施公交優先,設定了公交專用道和港灣式公交停靠站,使公車平均車速由原來的13至15公里/小時提高到現在的20公里/小時以上。通過交叉口渠化設計、增加車道數、設定調頭車道、鄰街出入口右進右出、禁止左進左出、整合鄰街出入口等措施,有效提高了交通的效率和效益。BRT-2快速公交已於2008年9月開始在經十路運行。
以人為本,構建舒適宜人的空間,充分考慮腳踏車、行人的交通特點,採取了慢行交通一體化設計,實現了快慢之間的分離,有效提高了慢行系統的安全度、舒適度,提高了慢行之間的互容性,並節約了土地資源。停車設施設計為路外和路內兩種方式,路內在慢車道外側設定了一條沿線停車帶,全線路內停車位約3000個,一度停車,功能兼容。
堅持“三高”方針,遵循價值工程理論,高標準進行道路設計。路面結構按I級城市主幹道標準進行設計,快車道72厘米的結構層厚度,與面層SMA新材料相匹配,確保了道路結構的強度要求和行車舒適度,解決了全市長期以來因道路結構強度偏低而造成的整體壽命下降問題。而路口處路面基層採用瀝青穩定大碎石新材料,施工速度快、性能好。
同時,設計施工單位注意因地制宜,儘可能擴大綠量、豐富景觀。根據東段、中段的不同情況,東段設計依山就勢,以突出植物景觀,實現生態效益為目標,使綠化與周圍山體完美融合;中段紅線外增加了行道樹,形成林蔭大道,儘可能增加節點綠化,喬灌結合,黃山欒法桐國槐分段變化,並通過沿街單位的透氣牆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綠量充足。燕山立交橋下的健身廣場,依橋而建,因山得名,人在林中走、車在樹梢飛,曲徑、小橋、綠林、流水與健身器材、服務設施渾然天成,匠心獨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