絣織

絣織(ikat)為染織結合的一種織物,它原為馬來人對扎線段染對花織物的稱呼,後來這稱呼被國際所接受,ikat不但代表了這類織物,同時也代表了這種先綁染花紋再整經對花的織作技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絣織
  • 外文名:ikat
  • 別稱:patola
  • 盛行:印度、南洋、中南半島
簡介,絣織的基本技法,

簡介

絣織在不同地區原也有不同的稱呼,在中國日本稱絣織,「絣織」日本語的發音為「kasuri」,在阿拉伯稱asab,在北印度稱patola,在印度尼西亞巴里島稱endek與gerinsing。

絣織的基本技法

有三種:一種為經線綁染花紋的「經絣」(warp ikat),一種為緯線綁染花紋的「緯絣」(weft ikat),一種為經緯線皆綁染的「經緯絣」(double ikat),伊卡發明於印度,盛行於印度、南洋、中南半島與日本等地。
將一束束織線有計畫地在某些部分以手工方式施以綑紮防染加工,經過染色後拆解絣結變成一截一截不同色彩的絣織線,在進行手工制織時依原圖案設計調整配置絣織線,形成絣織圖案的織物。絣織物分為經絣、緯絣與經緯絣三種,紡織技術則分為 「手結式絣織」與「繪圖式絣織」 兩大類 ; 手結式絣織以沖繩的絣織物為代表,其方式是原絣結圖案的防染部位相同,但是在該束絣線兩端預留錯開長度,制織時加以左右上下調整配置即可形成無數幾何造型變化的絣圖樣。繪圖式絣織則運用半箴台、種子線描繪絣織圖案,再依種子線一束束綑紮防染制織,此種技法可以織出較為精巧細緻的圖案。另外還有運用締織機將織線一束束織成緊密的厚席狀再進行染色,經拆解成為紡織線再制織,此種技法通常為表現極細小的十字文、龜甲文使用。在日本各地都有絣織技術,其中以沖繩群島的各種傳統絣織物技術最具代表性,所表現的題材內容亦和當為豐富多樣。絣織技術據傳起源於印度,在東南亞各國、印度尼西亞群島等地傳統服飾亦常見絣織物,尤其稱做 「伊卡」 (Ikat) 的印度尼西亞傳統著名經絣織物, 動物文樣複雜色彩豐富十分其有特色。
1.將染線牽繞在框架上
2.按圖案所需扎線防染
3.完成扎花的染線
4.局部塗染刷
5.拆解扎線
6.扎線晾乾後上機織作
7.織作完成的各式伊卡織物
以此技法製成的織品被視為高貴品,穿著ikat織品被認為具有神聖力量,
可避邪祈福,從出生至死亡,在人生各階段儀式上,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樣式與表現內容。其成品與我國土家族的西蘭卡普很相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