絛

絛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tāo,形聲,從糸(mì),條聲。或從糸,攸(yōu)聲。本義:用絲編織的帶子或繩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絛
  • 拼音:tāo
  • 注音:ㄊㄠ
  • 部首:糹
  • 五筆:XTSY
  • 筆順編號:5513541234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用絲線編織成的花邊或扁平的帶子,可以裝飾衣物:絛子。絛帶。絲絛。

詳細解釋

【名】形聲。從糸(mì),條聲。或從糸,攸(yōu)聲。
本義:用絲編織的帶子或繩子 (同本義)〖silkbraid〗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賀知章詠柳
絛旋光堪摘,軒楹勢可呼。 ——杜甫《畫鷹
又如:玉絛環;彩絛
絛蟲 tāochóng
〖tapeworm;cestode〗一種蠕蟲(多節絛蟲亞綱),是寄生性動物,成蟲生活在脊椎動物包括人的消化道中,幼蟲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許多種類中都有。

古籍解釋

熙字典
《廣韻》土刀切《集韻》《正韻》他刀切,音韜。《說文》扁緒也。《玉篇》纓飾也。《廣韻》編絲繩也。《急就篇注》絛,一名偏諸,織絲縷為之,所以懸系承塵戸,因為飾也。《禮·內則·疏》組紃俱為絛。
又與條通。《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注》革路,挽之以革也。條,讀為絛。其樊及纓,皆以絛絲飾之。 《類篇》絛,或從舀作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