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派(古琴文化術語)

終南派(古琴文化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源於西周,成於兩晉,盛於隋唐。從周文王到漢武帝,從馬融、文姬到隋文帝,從王維、柳宗元、韓愈、李白、白居易、杜甫、李頎到董庭蘭、薛易簡、陳拙、曹柔,從徐時琪《綠綺新聲》、王元伯《琴學練要》、徐臚先《綠綺清韻》、到一如行者《琴醫坣終南雅韻》……終南派古琴藝術經過終南山歷代文人和專業琴人的凝練,已經和中華文明主要發源地之一終南山區域的宗教、文學藝術、文化生活、哲學美學、琴禪醫道等密切相連。終南山琴人內在的精神追求、價值觀念和品格在琴樂中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其恪守傳承、文人情懷;包容兼蓄、三教同聲;天人合一,恬淡虛無;五音五行,琴醫養生的獨特風格業已成為中國文人精神品格的代表和象徵,這是終南派具有人文精神的傳統古琴藝術流派煥發出的異樣風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終南派古琴藝術
  • 地理標誌:大秦嶺 終南山 古長安
  • 創始人:蔡琰 (蔡文姬)
  • 復興傳承人:一如行者
古琴藝術,古琴復興,歷代琴人,琴譜琴曲,古琴研究,

古琴藝術

終南派中國古琴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
1、恪守傳承 文人情懷
琴、文、藝、人這四者之間相聯繫的紐帶是終南派自西周以來古琴文化精神中所彰顯的人的觀念意識、思想情感和經驗創造等形而上的人文精神,它具有普世性和普時性.終南派的琴、“文生藝長、藝文共習”已成為表達人在實踐過程中內心內在深層情感的語言和方式,淋漓盡致彰顯人類內在生命情感賦予外在的文化藝術形式, 沒有所謂的文人琴、專業琴,琴待詔的文學水平都很高,文人的藝術修養都很強。
2、包容兼蓄 三教同聲
終南山西周文王奠定儒家文化基礎,終南山樓觀台老子、王重陽開啟道教、道家之濫觴;六大祖庭使終南山成為新的世界佛教中心。
終南派古琴既遵循道家哲學美學思想核心——“自然”,也包容儒家哲學美學的核心 “盡善盡美”,倡導“樂以載道”的音樂功能觀,更推崇佛家提倡的“和”、“靜”、“空”之一種宇宙間的大智慧。
攻琴如修道,修道即修心,目的就是除情去欲,清淨身心,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
3、天人合一,恬淡虛無
終南琴曲遵循陰長陽生,動靜相應 ,左手為陰,右手為陽。輕者意動身出,達者心物一元,究竟者自可化生萬千。
“撫琴如把脈,息法現功夫。遲數定乾坤,浮沉量尺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終南琴曲不主張流涕感動、唏噓傷心的音樂,強調“樂”應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天地交泰,遠物來集,充盈正能量, 如《南山欸乃歌》、《胡笳十八拍》、《搗衣》、《羽化登仙》等,遵循《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與天地相參 ”的天地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學說。
4、五音五行,琴醫養生
終南派一直在著力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中琴音在中醫養生中的重要作用。
依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角、徵、宮、商、羽五音分屬木、火、土、金、水的“五臟相音”學說,即宮聲入脾,商音入肺,角聲入肝,徵聲入心,羽聲入腎。根據不同的病症, 用適當的琴樂 獲得較好的養生效果。
《內經》: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哀者也,過憂傷肺,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這就是說屬本髒之音均可用於治療本髒病
5、意通書理 隨氣律動
終南琴曲不是強調靜態的比例與對稱,而是從一個音的開始到結尾 ,就像寫一幅字、畫一幅畫,始終如在觀賞紙上的舞蹈一般,強調美感便是律動感。
終南琴曲演奏要求,左手按遵循中國書法家筆下自然的節奏律動,吟猱綽注亦如書法之骨感,箇中或堅定而圓滿的,暗示獅子蹄爪的巨大力量;或暗示馬腿的強壯有力、骨節磷峋。有的如點劃,暗示清爽整潔,有時也有方正,如顏體中的肩膊腰肢和支架,像端正的女人,有的指法如筆端模仿枯藤的美姿,藤的末端穩定而微微向上彎曲,復點綴以一些嫩芽小葉以求平衡對襯 ——有頓、有鋒、有閃滑……,善於領會“音中之意”、“弦外之音”。

古琴復興

秦嶺終南山,三秦大地崇文尚禮,文人修養皆高雅,操縵清商,游心大象。傾昧修身,惠音遺響。
一如行者,終南琴醫,俗名趙勇,哲學博士。中國古琴藝術終南派復興牽頭人、傳承人,終南中國古琴藝術研究院院長,西安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德藝雙馨藝術家;諸城(燕卿)派掌門劉赤城的學生,陝西名老中醫張希關門弟子。
終南派(古琴文化術語)
一如行者致力挖掘、恢復、傳承和繁榮中國古琴藝術終南派和古琴音樂養生研究。 先是啟蒙於安徽鐵佛寺覺明老和尚學習古琴、醫道,繼拜當代諸城(燕卿)派掌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代表人劉赤誠老先生為師學習梅庵15曲,深得真傳。後攜琴訪道,殫心竭慮,月夕風晨,以窮其理,始有進境,終彈琴曲101首。其中打譜18首,均為終南山傳統曲譜或弘揚終南文化的古曲。 代表作有藍田《羲母華胥引》、黃帝《秦嶺八極游》、灃鎬文王《古風操》、《思舜操》、《拘幽操》、武王《克商操》、周公《越裳操》、姜子牙 《渭濱吟》、蔡邕(曲江)五弄,藍田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長安董庭蘭《祝家聲胡笳》、柳宗元《南山漁翁曲》、南山徐時琪《搗衣》、長安王善《羽化登仙》……及終南佛樂。
終南派(古琴文化術語)
多年來,一如行者在終南山成立終南古琴藝術研究院、終南古琴社普及古琴及國樂教育,已培養古琴學員已達440人之多,先後舉辦了多次有影響力的古琴展演活動, 08年在西安博物院舉辦了“兩岸琴聲 雅韻長安”的大型古琴雅集,拉開了西安古琴藝術與外界交流的序幕,喚醒了南山文人雅士對古琴藝術的記憶, 體味到雅樂的魅力和風采;09年在“中國第二屆詩歌節”上,獨立舉辦了 “終南琴韻、詩舞長安”音樂會; 2009年8月,一如行者第一次將終南古琴藝術帶到了“二十九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古琴悠悠,聲音松透不散而韻味悠長, 引起來自國際國內萬餘名音樂教育專家關注和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高度重視。
終南派(古琴文化術語)
(世界音樂教育大會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附屬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主辦,被譽為音樂教育領域的奧林匹克每兩年舉辦一屆,2009是第29屆。自1953年創辦以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今年首次在中國召開)
一如行者其間又相繼在西安交大、陝西師範大學、西安文理學院、西北大學、長安大學、歐亞學院、西安鐵一中、安康群藝館等處所舉辦了多場以“終南琴韻”為主題的音樂會,在終南山掀起了一股古琴熱,極大的推動了終南古琴藝術復興的熱潮。

歷代琴人

上古~先秦時期
●傳說伏羲.藍田華胥國作《華胥引》
●黃帝作《挾仙遊》;
●岐山王季,作《哀慕》;
●南山灃峪文王作《古風操》、《思舜操》、《拘幽操》、《文王操》,”文王興周,鳴琴而治”;
●武王作《克商操》,武王伐紂之曲;
●成王代表作《神鳳操》;
●周公作《越裳操》;
●姜子牙作《渭濱吟》
●夷齊《採薇操》
●伯奇《履霜操》
●百里奚妻杜氏《教夫》
●華陰毛女《岩岫歡》
漢、魏晉南北朝
●長安漢高祖自創琴曲《大風歌》
●漢元帝劉爽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
●元後做《歸風操》
●商山“四皓”,終南山商洛四琴人隱士,“四皓”本來為秦代官員,古稱秦博士。有自創《采芝操》等
●竇公,漢文帝時的盲人琴師
●張安世,南山杜陵人,十五歲作琴曲《雙鳳離鸞》,善彈《別鶴操》等
●師中,西漢終南山長安琴待詔,作琴譜專集《雅琴師氏七篇》,是我國最早見於著錄的首部琴譜專集。
●龍德、趙定
終南山長安城琴待詔,專業琴師,都有著述、作品,以龍德為多。《漢書·藝文志》中寫道:"師氏七篇、趙氏十篇、龍氏九十九篇。"沒有記載篇名,但劉向說過:"雅琴之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
●劉向,終南山漢長安城三朝大夫,著《琴說》(兩千年前的琴論)云:“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月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又曰:“彈琴之法必須簡靜,非謂人靜,乃其指靜。手指繁動謂之喧,簡要輕穩謂之靜。凡彈調弄,節奏、停歇不得過多,取聲用指又須甲肉相兼。若甲多則其聲焦,肉多則其聲濁。兼而用之,其聲自然清潤激切。左右手附弦不得絕高,亦不得太下。須精神舒暢形貌閒雅。吟抑不得過度。”
●王昭君,《怨曠思惟歌》
●宋勝之,數歲乃至終南山長安受易,以信義聞。常攜琴牧羊於終南山中。
●桓譚,西漢末年長安城名士,好音樂,善鼓琴,遍習五經,精天文。
●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古琴家,寫《琴賦》,收鄭玄、盧植。成語“絳帳授徒”出自馬融,常在高堂上設定紅色帳幃,為生徒講授。後就用“絳帳授徒”等指師長設立講座,傳授生徒,多含有尊崇之意。
●蔡邕,東漢末年偉大的文學家,卓絕的天才音樂家,其《琴賦》有三美:一則意婉而盡,二則藻麗而富,三則氣暢而凝。在終南山曲江3年作五曲《遊春》《綠水》《坐愁》《秋思》《幽居》,即蔡氏五弄,曲江一曲制一弄,山之東曲,常有仙人游,故作《遊春》;南曲有澗,冬夏常淥,故作《淥水》;中曲即鬼谷先生舊所居也,深邃岑寂,故作《幽居》;北曲高岩,猿鳥所集,感物愁坐,故作《坐愁》;西曲灌水吟秋,故作《秋思》。三年曲成,出示馬融,甚異之。”《琴議》曰:“隋煬帝以嵇氏四弄、蔡氏五弄,通謂之九弄。為隋代取士標準。
●傅玄 晉初文學家。字休奕。 今陝西耀縣東南人,著《琴賦》
● 終南山隱士琴家蔡琰,文姬 ;終南琴派創始人
著名的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從靖邊東匈奴(統萬城)回到漢地,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終南山麓,與世無爭。
《後漢書·列女傳》贊“端操有蹤,幽閒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蔡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而她通曉漢、胡音樂。《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據匈奴樂器胡笳的特點而創作的樂曲,她在該曲中將漢、胡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胡笳十八拍》成為古代少有的中外結合的結晶。
文姬也是終南琴派的奠基人,人生後半段幾十年在終南山藍田隱居,琴曲《胡笳十八拍》當之無愧為終南派的代表作,唐朝人李頎發出這樣的感慨。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隋唐時代
●賀若弼,隋代終南山琴家,後世流傳的宮聲十小調就是他的創作。這十個小調是:《石博金》、《不換玉》、《泛峽吟》、《越溪吟》、《越江吟》、《孤憤吟》、《清夜吟》、《葉下聞蟬》、《三清》,另有一首曲名失傳,有人稱之為《賀若》。蘇東坡詩有:"琴里若能知賀若,詩中定合愛陶潛"。
●文中子王通,隋代文帝時終南山長安大琴家,心學大家王陽明對王通也極為讚賞,“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寫《樂論》,善彈琴。
東皋子(王績),唐末終南山隱士,擅長撫琴,對傳統琴曲進行加工改編,創作了《山水操》,被知音所欣賞。
●呂才,唐初終南山琴家,博總藝能,尤邃音律,作琴曲《白雪》等十六首連歌詞編入樂府。
●陳子昂, 終南山士,作《平沙落雁》(《琴苑心傳全編》
●趙耶利,隋唐之際終南山著名琴師。人們尊重他在琴藝上的成就,而稱之為"趙師"。他"所正錯謬五十餘弄,削俗歸雅,傳之譜錄"。現存唐代手錄的《幽蘭》卷子後面所列的五十多首曲目中,就包括有趙耶利所修訂的《胡笳五弄》。
●盧藏用武則天時終南琴人、詩人。少以文辭才學著稱,精通琴、棋、書法,人稱“多能之士”。舉進士,不得調,與兄征明偕隱終南山。”
●李白,善彈琴,終南山文人琴代表,喜與琴人相往來,從其詩《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可以窺見他與琴師裴逸人的交往。又如他在《游泰山六首》中寫道:“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獨抱呂綺琴,夜行青山間。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寂靜娛清暉,玉真連翠微。”在《擬古十二首》中寫道:“仙人騎彩鳳,昨下閬風嶺,海水三清淺,桃源一見尋。遺我綠玉杯,兼之紫瓊琴,杯勸天上月……”在《贈霞丘王少府》中寫道:“清風佐鳴琴,寂寞道為貴。”在《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寫道:“早服還丹無世情,琴比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云影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游太清。”此外,他還作有琴曲歌辭如《雉朝飛操》、《雙燕離》、《綠水曲》、《秋思二首》、《幽澗泉》、《關山月》等,其中一部分至今仍在傳唱。
趙元
●元紫芝
●房公
●韓滉
王維
終南山著名琴家,盛唐時期詩人、畫家。蘇軾曾評價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篤信佛教,故有“詩佛”之稱,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並提。同時,他也是中國文人畫的奠基人。
王維善能於琴。他的《渭城曲》既是著名詩作,同時也是一首著名琴曲。其琴曲又名《陽關三疊》,感慨人生聚少離多,臨別之際,把酒三唱陽關,是描寫依依惜別之情的經典之作。
柳宗元
終南派祖師琴家,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散文家, 作琴曲《南山欸乃歌》。其曲是根據他的《漁翁》詩意所作,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雲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終南派(古琴文化術語)
另外,古琴形制中的“霹靂式”,又稱為“柳子厚霹靂式”。
●白居易終南大琴家,白居易(公元772—846年)號香山居士。早年即親近禪師,中年皈依佛門,修習禪法,受持淨戒,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據白氏晚年自撰墓志銘載,其生平志向為”外以儒行修其身,內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詩歌琴酒樂其志”。白居易運用佛教義理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理想精神生活的規範,信奉佛教禪成為他人生態度和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白居易酷愛音樂,擅長彈琴,終身與琴為伴,在《琴茶》中曾自言與琴“窮通行止長相伴”,是個典型的文人琴家,因詩名太盛而掩蓋了他的琴名。白居易在《醉吟先生傳》中說自己好琴入迷。只要見人家有美酒,撫弦彈琴,白居易總是欣然前往,飲酒詠詩,彈琴寄情,盡醉盡歡。每逢良辰美景,或花朝月夕,有朋友來訪白居易必定先為朋友擺設酒宴,又打開詩篋,開始飲酒作詩,逍遙自得,酒酣耳熱之際,白居易便抱琴彈奏,操宮聲弄《秋思》,以抒發情性為事,一曲奏罷,興趣猶濃,又命家僮喊來絲竹樂隊,合奏《霓裳羽衣曲》,擊磬彈箏吹簫笛,樂聲和諧升起,開始演奏散序六遍,接著中序奏出清脆的節拍,像秋竹驟裂春冰突坼,突然間音樂驟密,節奏急促,曲子已演奏到第二十疊,樂聲像跳躍的珍珠,敲響的美玉一樣鏗鏘的圓潤,鶴唳似的一長聲全曲終了。
在這些詠琴詩中,由清澈之心、空寂之境、恬淡之琴構成的意境,有儒有道也有佛,儒道佛三者融合為一,追求的是“恬淡”、“平和”、“無味”、“心靜”的琴之至美,這就是白居易琴樂的審美情趣。
唐代,琵琶、五弦、箜篌、篳篥、胡笳、羯鼓等西域樂器風靡中原,古琴在當時頗遭冷遇,只得遠離觥籌喧鬧的大宴小席,在山林、清庭、寺廟、道院之中悄然生存,自由發展,白居易寫了一首《廢琴》真實地概括了這一狀況,詩云:“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徵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泛泛。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人然,羌笛與秦箏”。詩反映了古琴在當時不為時人所重的遭遇,因為古聲淡而無味,不符合當時人的愛好,從此古琴玉徽失去了光彩,琴弦蒙上了灰塵。儘管“眾耳喜鄭衛”,但是“琴亦不改聲”,正因為古琴保持了其格調高雅,能夠寄情寓志,故爾,白居易一往情深喜家古琴,在撫弦彈奏中,追求一種精神享受,並視之為修身養性的樂器,與琴為友,自我陶醉。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這方面,白居易是一個典型;中國古代文人又大多得意時主張禮樂治國,失意時則以琴養生,以琴自娛,在這方面,白居易就更是一個典型。
●薛濤, 終南山琴人、詩人 。“濤八九歲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聳乾入雲中’令濤續之,即應聲曰‘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父愀然久之”可見其才思之敏捷。其父聞後,除了訝異她的才華,更覺得這是不祥之兆,恐其女以後淪為迎來送往的風塵女子。濤早年喪父,母孀居,二人相依為命,生活極其窘困,及她到十六歲時,詩名已遐邇皆聞,因其有姿色,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迫於生計,遂入樂籍,成為當時著名的女詩人。
●崔晦叔。終南山琴人,辭職後隱居終南山“以山水琴酒自娛”。他是白居易的好友,逝世前將自己「玉磬」琴贈予白居易,在於共為同調。
●衛次公 唐憲宗時終南山著名琴人,。“次公善鼓琴,京兆尹李齊運使其子交歡,意欲次公 授之琴,次公拒之,由是終身未嘗操弦。”。
●郭虛舟終南山道士,琴家,曾授《參同契》與白居易,教元稹、白居易燒鍊金丹。
●蕭祐終南山詩人琴人,閒淡貞退,善鼓琴賦詩,書畫盡妙。游心林壑,嘯詠終日。
●曹柔,盛唐時期終南山琴家。他給古琴創造了減字譜記譜法,後來經過歷代琴人修改沿用至今。
他對琴文化的最大貢獻,即是在前人的琴學譜著基礎上首創了古琴減字譜,雖然減字譜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沒有離開曹柔減字譜的根基。,
董庭蘭是盛唐開元、天寶間終南山的著名琴師。當時琴界盛行沈家聲和祝家聲,他向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了這兩家的聲調,並把其技長的《胡笳》曲整理為琴譜。他的學生鄭宥聽音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聲"。另一個弟子杜山人也頗能青出於蘭。
戎昱在詩中贊他:"沈家祝家皆絕倒。"幾十年之後,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稱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這時董庭蘭的名聲和影響,已經超過並取代了沈、祝兩家。
董庭蘭有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這在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一詩中,有著生動的敘述:"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說他在遲速變化中得心應手,旋律住復中都富於表情。美妙的音樂把詩人引進了一個想像的境地:"幽陰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樂的表現力是如此豐富、感人。如果沒有董庭蘭的出色演奏,李頎這首描寫音樂的名詩,是不可能產生的。
董庭蘭的琴藝聲望很高,在當時廣泛受到人們的讚揚,不少文人和他有交往,他編寫的譜集,有善贊大夫李翱為之撰寫序言。
高適在《別董大》詩中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樣的名句,還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說他窮得連酒錢都付不出頗能反映出一代名手譽滿天下的盛況。
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可見,他的生活頗為清苦。但是,由於他曾一度做過宰相房琯的門客,卻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
著名詩人杜甫說:"庭蘭游琯門下有日,貧病之老,依倚為非。"《新唐書·房琯傳》中甚至說董庭蘭仗勢"數招賂謝",房琯為替他申辯,因而被"罷為太子少師"。這一說法很值得懷疑,有可能出自房琯政敵的惡意誹謗。他如果真的納賂,是不會如此貧困的。房琯以宰相之尊,也不致為了一個門客而罷官。
在崔珏的詩中,熱情讚美了他和房琯的關係:"七條弦上五音寒,此樂求知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薛易簡終南山琴人。和董庭蘭大體同時而稍晚,在天寶中以琴待詔翰林。他九歲學琴,十二歲就已經會彈黃鐘雜調三十曲。特別工於《三峽流泉》、《南風》、《游弦》三弄。十七歲彈大、小《胡笳》、《別鶴》、《白雪》等十八首傳統琴曲。以後更加刻苦學習,"週遊四方,聞有解者,必往求之"。經過這樣廣泛地學習,前後共彈奏過雜調三百、大弄四十,接觸琴曲數量之多,在琴壇是罕見的。但他主張學習琴曲要少而精,認為:"多則不精,精則不多。"因此,他只對少數優秀曲目精益求精,並不是每一曲都下同樣的功夫。
他著有《琴訣》一卷,其中發展了劉向《七例》的說法,把琴的作用概括為:"可以觀風教,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習琴有道,證悟至要……”人琴一體 內引氣動,外發形穢
……形穢易見,氣動難察 外動內靜,氣入形出 內以制外,動靜相依 心靜體松,力聚氣通
內靜入修,外動出功 內外相契,陰陽相易 實虛相補,剛柔相濟 琴法為器,琴韻為理
琴藝為用,唯氣貫一 氣促法喪,氣短韻滅 氣斷藝絕,氣理萬機 由氣入道,始有琴理……
這比漢代"琴者,禁也"的濫調要高明多了,而且比較全面、切合實際。他認為僅僅滿足於:"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還是不夠的,必須注意到"聲韻皆有所主",亦即藝術手法必須服從於內容表現。這種見解無疑也是很正確的。他強調演奏時要"定神絕慮,情意專注。"為此,規定了演奏"七病",如:不得"瞻顧左右"、"搖身動手"等,對演奏恣態有著嚴格的要求。宋、元以來的琴書對上述論說多加以轉載,後世在此論的基礎上,又演變出許多鼓琴規則。
●陳康士,僖宗(公元874一888)時終南琴人,曾向東嶽道士梅復元學習琴法。在自敘中說:"余學琴雖因師啟聲,後乃自悟,遍尋正聲:《九弄》、《廣陵散》、二《胡笳》,可謂古風不泯之聲也。"這裡講的"自悟",是講他已經可以脫離老師的"啟聲",獨立地自己去"遍尋"古代名曲,說明他對傳統作品是下過一番功夫的。經過刻苦地研究琴學傳統,他發現:"自元和、長慶以來,前輩得名之士,多不明於調韻;或手達者傷於流俗,聲達者患於直置;皆止師傳,不從心得。"批評是夠尖銳的。他認為"前輩得名之士"很少懂得作曲原理,因而只能原樣照搬老師的傳授,自己沒有獨到的心得體會;要末只在形式上追求,以致"傷於流俗";要末過分拘泥於原樣,以致"患於直置",這樣是不會有所發展創新的。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佇思有年"。經過長期思考,"乃創調共百章,每調均有短章引韻,類詩之小序。"在每一首大型琴曲的前面配合一首"短章",作為"引韻",這種編輯體例一直沿續到了明代。
他編輯有《琴書正聲》十卷,其中包括《蔡氏五弄》等傳統曲目共八十多首。又有《琴調》十七卷 《琴譜記》一卷,《楚調》五章一卷和《離騷譜》一卷(《宋志》)。其中《離騷》一曲見於明代的《神奇秘譜》,是他的主要創作之一,但後世此曲多有發展變化。
●陳拙終南琴人。和陳康士大體同時,也是晚唐琴家。長安人,做過京兆戶曹。他向孫希裕學了《南風》、《遊春》、《文王操》、《鳳歸林》等琴曲。但是,當他拿著《廣陵散》譜去向孫希裕求教時,卻遭到了拒絕。可是陳拙並沒有因此而罷休,他又另外求梅復元教會了此曲。
陳拙關於琴曲的節奏有過一段精闢的論述:"前緩後急者,妙曲之分布也。或中急而後緩者,節奏之停歇也。疾打之聲,齊於破竹;緩挑之韻,穆若生風。亦有聲正厲而遽止,響已絕而意存者。"這些對我們今天理解琴曲,也是有啟發的。他撰有《大唐正聲新徵琴譜》十卷(《唐志》),《琴籍》九卷(《宋志》)和《琴法數勾剔譜》(《太音大全》)等。
●宋霽終南山琴人,唐文宗時待詔。曾請得皇帝“賜以無畏”之後,“乃就榻乃就仰臥,翹一足彈之”。
●魚玄機晚唐西京鹹宜觀女道士(約844-871年),性聰慧,好讀書,尤工詩,醉心於吟詠和彈琴。在其所作詩詞中,多處提到她的彈琴生活,如:“落葉紛紛暮雨和,朱絲獨扶自清歌。放情休恨無心友,養性空拋苦海波。長者車音門外有,道家書卷枕前多。布衣終作雲霄客,綠水青山時一過。”(《愁思》)“琴弄蕭梁寺,詩吟庾亮樓。”(《遣懷》)“珍簟涼風著,瑤琴寄恨生”(《寄飛卿》)等等。
另外唐代終南山琴人還有杜甫、鄭宥、負琴生、張氳、智富善、李氏女、于氏女、李隆基、韓牢、沈妍、薛滿、裴逸人、獨孤及、房館、張鎬、李勉、李棲筠、李約、劉商、穎師、顧況、姚兼濟 、李頎、李賀、韋應物、杜牧、李商隱、 陳子昂……等等琴家。
宋元明清時代
●种放 是北宋早期(真宗)終南山著名隱士,奉母隱終南山,以講習教琴為業,凡三十年。
書史會要誤作唐異其。字子正,隱士种放
●蘇東坡 終南山鳳翔府判官, 南山任職期間最大的貢獻就是打坐修心、作法撫琴。
●王重陽,終南山琴家,戶縣祖安鎮人,尤工黃呂之調,嘗以岳武穆自負,行俠鄉里。常於皓月之夜,悄立山崖,撫琴抒懷。
王重陽全真教打出了以“太上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的新道教主義大旗,它雖從中國最古老的道教之樹下發源,但他始終強調“三教同源”、“三教平等”,而不獨尊道教,這種在思想、宗教領域首創的平等兼容的思想,也正是老子《道德經》中“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思想的充分體現。雖然自有唐以來,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已初露端倪,但象王重陽這樣公開大膽、大張旗鼓地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張,並蔚為氣候的,可謂古往今來第一人,他提出的“三教合一”的構思與創舉,如一道破空的思想利劍,在中華文明的文化上空發出極為燦爛絢麗的閃光。
儒門釋戶道相同,三教從來一祖風。
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宏。
精神氣候誰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
達理識文清淨得,晴空上面觀虛空
●馬丹陽,馬鈺,南山道士、琴人,詩人,扶風人,創作琴操《歸山操》,
能無為兮,無不為。能無知兮,無不知。
知此道兮,誰不為。為此道兮,誰復知。
風蕭蕭兮,木葉飛。聲嗷嗷兮,雁南歸。
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猶貪痴。
傷人世兮,魂欲飛。嗟人世兮,心欲摧。
難可了兮,人間非。指青山兮,當早歸。
青山夜兮,明月飛。青山曉兮,明月歸。
飢餐霞兮,渴飲溪。與世隔兮,人不知。
無乎知兮,無乎為。此心滅兮,那復為。
天庭忽有雙華飛。 登三宮兮,游紫微。
●丘長春 丘處機 終南山道士琴人,全真派創始人,作琴樂《青天歌》,
“青天莫起浮雲障,雲起青天遮萬象,………………縱橫自在無拘束,心不貪榮身不辱。”
“……閒唱壺中《白雪》歌,靜調世外《陽春》曲。我家此曲皆自然,管無孔兮琴無弦。得來驚覺浮生夢,晝夜清音滿洞天。”
●王振鵬 元代著名的畫家、琴家,擅長人物畫和宮廷界畫,祖籍溫州,後隱居終南山,被元仁宗賜號為“弧雲處士”, 傳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圖》、《大明宮圖》,《阿房宮圖》、《金明池圖》。
●邊武 長安京兆人,畫家、終南琴家。
●徐時琪,南山琴子,明代 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出版《綠綺新聲》,終南派祖譜,內容有南山先生自畫像。
(五指名圖、指法要論、琴學須知、彈琴啟蒙、、十三徽律論、右手指法、、 左手指法、宮意、、商意、角意、徵意、羽意、及《思賢操》、《客窗夜話》、《梅花三弄》、《猿鶴雙清》、《文姬胡笳十八拍》、《南山欸乃歌》、《陌上桑》、《四思歌》。
●王善,字元伯,陝西長安人,自稱長安派。實為終南山琴派的承接人。其父、其叔均精於琴理。王善自幼學彈琴,以後又殫精竭慮,數十年於茲,晚年訂正諸譜,編有《治心齋琴學練要》琴譜,共30首(連同自己創作的7曲)。《易春操》、《幽澗泉》、《精忠詞》等作品。《精忠詞》是王善在傳統琴歌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崑曲的某些長處而創作的,曲調激昂慷慨,十分感人。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曲折地反映當時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的現象。
●徐臚先(號紫佩),清末終南山琴家,著有琴譜《綠綺清韻》
●張友鶴 終南山民國琴人,朝邑縣渭河北岸人, 1933年, 在百代公司錄製的古琴蠟轉唱片《平沙落雁》,據說是現存最早的古琴錄音之一。
●李健正 陝西華陰人,琵琶家,現代琴家,師從川派古琴大師喻紹澤先生學習中國古琴 ,他發明了“十線譜”,(國際上稱之為Keyboardnotation,Li——李氏鍵盤譜),被收入由美國人ThomasS Reed編撰的《音樂記譜發明者詞典》。
●李仲唐(公元1933年-- ),陝西西安人,現代琴家。
李仲唐師從吳景略和查阜西,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古琴專業,為中國九三學社社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今虞琴社社員,曾任陝西樂團古琴演員、西安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副教授。
●李明忠 ,古琴演奏家,斫琴師。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古代音樂、西安鼓樂、琴學等方面的研究。其琴風古樸堅實。
●一如行者(公元1966年— ) 現代琴家,德藝雙馨藝術家。琴醫研究學者,中國九三學社社員。 終南古琴藝術研究院院長,西安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編有琴譜琴醫坣《終南雅韻》,整理、打譜共100首,錄製古琴曲99首,代表曲《胡笳十八拍》《廣陵散》《羽化登仙》《欸乃歌》《洞天春曉》《流水》《釋曇章》《長門怨》《心經》《挾仙遊》《梅花三弄》等
●李村 作曲家、青年古琴演奏家,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 ,琴學研究室副處長。
●林蔚麗, 陝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器樂系揚琴、古琴專業講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錦江琴社成員。 2004年獲全國古琴大賽青年專業組優秀演奏獎。
終南派琴人的藝術表現主要為深情、清高、欣然、 曠逸、藝術、聖賢、 專業、 敦厚。

琴譜琴曲

漢晉南北朝至隋唐,主要是散曲流傳。主要代表琴譜南山徐時琪《綠綺新聲》、長安王元伯《琴學練要》、西安徐臚先《綠綺清韻》、終南一如行者 《終南雅韻》等
終南派(古琴文化術語)
終南派(古琴文化術語)
著名琴曲代表《羽化登仙》、《胡笳十八拍》、《南山漁翁曲》、《挾仙遊》等約600首終南山曲。
終南琴派琴曲風格 恬淡 、中和、沉靜; 骨感、雄壯、蒼勁;自然、隨息、莊嚴。

古琴研究

1、發起
由一如行者發起,著名文化藝術界專家雷濤、趙季平、賈平凹、焦垣生等指導,經省文聯、文化廳批准,2011年成立終南古琴藝術研究院。
研究院主要繼承、研究與發揚中國古琴藝術與文化,促進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恢復和繁榮終南琴派,挖掘整理傳承陝西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古琴藝術),培養優秀的古琴人才, 讓更多的人認識這一民族藝術的瑰寶,共同提升藝術與人文修養,提高全民族的整體道德素質。同時促進國際文化產業的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2、研究範圍
古琴音樂理論研究與保護傳承
古代歷史文獻及近現代古琴專著;琴譜中之琴論;終南山琴譜之琴律;終南琴派古琴譜的挖掘與傳承及推廣;打譜工作(傳統古琴曲目,終南山佛曲曲目,終南古琴曲目);
中國古琴藝術終南派的傳承
終南琴譜打譜、收集、挖掘整理;終南琴道弘揚;琴曲錄製出版發行;
終南古琴形制恢復及研發製作
終南琴工工藝挖掘保護及終南古琴製作;古琴邊緣產品開發研製(琴弦、琴桌、琴盒、琴香等)。
古琴藝術演出與交流
自建天籟雅韻音樂廳,每周定時、定期演出;成立終南琴樂團,走出家門、國門,讓全世界了解終南古琴藝術,了解三秦文化,了解中華文明。
古琴藝術培訓
成立終南中國古琴藝術培訓中心,開展“國樂進課堂”活動,為音樂院校輸送合格人才 ;培養終南古琴傳人以使薪火相傳;培養廣大愛好者,讓更多的人塑造美好心靈。
其他衍生品的研究、開發
以展覽、交流、教育等內容為主,弘揚中國的文化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