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蘭若寺墓地

紹興蘭若寺墓地

蘭若寺墓地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東部,青龍山與日鑄嶺之間的峽谷地區,小地名稱皇墳山。2016年11月,因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蘭若寺水庫裸心湖建設項目的開展,浙江省文物局委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柯橋區文化發展中心考古處,對建設規劃範圍進行考古探勘。至2016年12月底,考古隊在蘭若寺水庫北岸、皇墳山南麓確認一處南宋時期墓地——蘭若寺墓地,墓地由風水環境、墓園、墳寺等組成,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南宋時期規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高等級墓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紹興蘭若寺墓地
  • 地址: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東部
簡介,構成,獲評記錄,

簡介

蘭若寺墓園建於南宋晚期,使用年代下限不晚於元代初年,墓園占地至少12000平方米,超過湖州風車口南宋墓(推測為宋孝宗生父趙子偁的“秀園”),更遠遠超過寧波東錢湖、餘姚史氏家族墓等南宋時期權傾一時的重臣墓園。
蘭若寺墓園的選址遵照南宋時期形勢派風水觀念,具備完整的風水格局,墓園坐北朝南,中軸線方向為323°,背有靠山、面朝案山、朝山,園前山間小溪流經,墓園地形形似座椅,契合“懷抱之地”的環境特徵。

構成

蘭若寺墓園至少由四級大台地構成,所有台地皆可見大面積人工夯築的跡象,墓園依據地勢,東部寬、西部窄,部分附屬建築布置於東側寬闊區域內。從園內的建築特徵看,可分為上下兩部分,第一級台地為“下園區”,推測可能是與南宋帝陵單獨建設的用於日常祭享和守陵人居住的“下宮”具有相似意義的院落建築區;第二至第四級台地為“上園區”,應是專門用於祭祀的高等級建築區與主墓分布區。
第一級台地的“下園區”由石牆包圍的建築區以及神道、門道組成。該區域內除西側牆體情況不明,其餘牆體石砌牆基多數保存完整,構成一個東西寬、南北窄,占地約6000多平方米的封閉區域;中心的南北向神道沿墓園中軸延伸,至南牆處向東轉彎,目前尚保存較為清晰的部分神道與轉角處石板;東牆與南牆交匯處發現門道一處,且與東西向神道呼應,推測為墓園正門,目前殘存三個清晰地磉墩以及石砌暗渠一條;南牆中部、靠近神道轉角處另有一石板踏道,推測為通向小溪之便門。第一級台地內其餘建築應已破壞殆盡,通過對下園區東側的探溝解剖,發現其南部、東部原始低洼地區有人工墊土的跡象,而北部、西部地勢高亢之區域,除殘存少量奠基石塊外,地表層下已暴露出基岩層。
“上園區”的第二至第三級台地為核心建築區,主要建築皆中軸對稱,該區域已發現多級石磡、石牆、殿門、廂房、大殿、庭院等遺蹟。
第二級台地南端的殿門前為兩層石磡包裹的月台,殿門面闊七間、進深兩間,長近30米;門內東西兩側地勢高起,對稱分布廂房兩間,每間皆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中庭面積寬闊,地面較低,北側殘存一對圓形建築基礎,性質不明(圖7);其後地勢抬起,殘存磚鋪路面、“花壇”、刻有文字的石磡包邊等遺蹟;再向北可通過三道台階,步入第三級台地,台地前端為大殿遺蹟,其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長約30、寬約10米,是目前所見南宋時期規模最大的單體墓園建築;大殿後側凸出長寬約8米的方形台體,檯面上未見磉墩,推測為祭祀之月台;殿後為庭院,東西兩側以石基磚牆相隔,庭內以石塊、磚塊多次鋪砌路面、溝渠等。
第二、三級台地東側地勢平坦、空間較寬闊,該區域內發現水井、踏道、石渠、牆基、散水等遺蹟,推測為神廚、庫室一類附屬建築。
第三、四級台地之間地勢陡峭,墓園設計五級等距的小台地,形成祭台區,中央布置甬道,聯通拜台。
第四級台地為拜台與主墓區。拜台區原始地貌亦頗為陡峭,建墓時人工夯築最高達3米的平台,以便於構築拜台與主墓。拜台上發現烏頭門基礎、闕樓及排水槽等。主墓區布局與南宋時期高等級貴族墓特徵基本一致,由須彌座、環墉、闕樓、主墓室、隔牆、石擋牆等組成,未見圓形封土,而以方磚鋪頂或石塊鋪頂的斜坡面代替。主墓室為同墳異穴、東西並列的兩個長方形墓室組成,以磚石混築牆體、大石板蓋頂的方式構築。墓室被盜嚴重,僅發現銅鏡、鐵券、墓志銘碎片等少量遺物,通過解剖分析,可知墓園應在宋元之際已經歷了幾次盜毀和修繕,與歷史記載的“妖髡毀墓”頗為契合。

獲評記錄

2018年2月26日,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