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樓遺址

紫陽樓遺址

武夷山紫陽樓遺址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遺址仍可尋見。紫陽樓遺址於1992年12月22日經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第四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紫陽書室,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遷居建陽為止,共50年整。它位於武夷山市五夫鎮東面的府前村首,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是朱熹的義父劉子羽為朱熹母子建造的,歷代屢經修建。後毀於民國,現尚存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陽樓遺址
  • 又名:紫陽書堂、紫陽書室
  • 始建時間: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
  • 地理位置: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
總體概述,歷史淵源,建築結構,歷史滄桑,

總體概述

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熹父親朱松臨終前,曾遺書武夷山籍的生前好友劉子羽把撫養朱熹長大成人的重任託付給他,同時並親囑朱熹母子前往依附劉子羽。朱熹遵亡父之命,奉母遷居,前來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定居。劉子羽為不負好友的重託,遂於紹興十四年(1144年)在自己宅旁造了一所宅居。“朱子故宅在內五夫里潭溪之上,屏山之對”[明戴銑《朱子實記》卷七]。安置妥善之後,劉子羽曾致書友人,敘述為朱熹母子構築宅居的經過。“少傅手書與白水劉致中云:‘於緋溪(即潭溪)得屋五間,器用完備;又於七倉前得地,可以樹,有圃可蔬,有池可魚,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妥善地安置了朱熹母子的生活起居。
紫陽樓內的朱子雕像紫陽樓內的朱子雕像

歷史淵源

紫陽樓地處群峰疊翠的屏山腳下,碧水潺流的潭溪之濱。屋前一片青翠扶疏的毛竹,間雜著數株高大挺撥的松桂,屋後幾畦青圃鑲嵌著半畝方塘,幼年時的朱熹讀書時無意間瞥見方塘中的雲彩映襯著消瘦的人影,情不自禁的就做起這首千古絕唱。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紫陽書室,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遷居建陽為止,共50年整。 紫陽樓木造建築構築格式莊重典雅,青磚素瓦。內設朱熹書齋(晦堂)及寢室(韋齋,是以父號取名)以示為不忘父志。中堂懸掛著朱熹幼年老師劉子翬的親筆所書的"紫陽書室" 的匾額。 紫陽樓四周古樹參天,山明水秀,夏日荷塘蓮花,映日盛放。後朱熹遷離五夫里,還戀戀不忘這處舊居,作詩一首:憶往潭溪四十年,好峰無數列窗前。雖非水抱山環地,卻是冬溫夏冷天。繞舍扶疏千個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誰教失計東遷謬,憊臥西窗日滿川。以示留戀。 紫陽樓歷經數代,都得到修葺整建,但於民國初年毀於兵燹。之後多次在斷垣殘壁的基礎上重建,再現往日的光輝。
這居室地處群峰疊翠的屏山腳下,碧水潺流的潭溪之濱。屋前一片青翠扶疏的毛竹,間雜著數株高大挺撥的松桂;屋後幾畦青圃鑲嵌著半畝方塘,傳說朱熹幼年在此若讀時無意之間瞥見方塘中的雲彩映襯著消瘦的人影,不禁有感於衷,遂作《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宅居周圍古樹參天,山明水秀,荷塘蓮花,映日盛放,印證著理學先輩周敦頤所讚譽的理學家的崇高人品。這裡實在是一處潛心攻書的勝地。朱熹40年後遷離五夫里,還戀戀不忘這處舊居,他在《懷潭溪舊居》詩里寫道:“憶往潭溪四十年,好峰無數列窗前。雖非水抱山環地,卻是冬溫夏冷天。繞舍扶疏千個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誰教失計東遷謬,憊臥西窗日滿川。”(《朱文公文集》卷九),懷念舊居的思緒躍然紙上。

建築結構

紫陽樓的構築格式莊重典雅,青磚素瓦,一楹兩進。前進為朱熹書齋及寢室,朱熹為不忘父志,將寢室命名“韋齋”,是以父號取名,將書房命名“晦堂”。中堂懸匾曰“紫陽書室”,亦是表示不忘故土,將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的紫陽山為居室之稱。這匾還是朱熹老師劉子翬的親筆所書。朱熹親自撰寫了《名堂室記》,以示“不敢忘先君之志”。

歷史滄桑

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遷居建陽為止,住了近50年。
朱熹逝世之後,其名遠播,故宅遂成為文化遺蹟。紫陽樓歷經數代,都得到修葺整建,但於民國初年毀於兵燹。民國十七年(1928年)崇安人詹繼良等根據清光緒《劉氏宗譜》卷一《紗帽山(即屏山)下府前祖基形圖》里“紫陽樓,朱文公讀書體注之所”的方位,重新修建紫陽樓。可惜後又被毀。現在僅見斷垣殘壁,遺址仍可尋見。其近旁尚有朱熹當年汲水之井,名為“靈泉”,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甘冽冠全五夫之井水,村人飲用至今,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紫陽樓歷代屢經修建。後毀於民國,現尚存遺址。
紫陽樓遺址於1992年12月22日經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第四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陽樓地點:武夷山市五夫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