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泉

紫金泉

《鎮江文物古蹟》中記述為:“紫金泉,在解放路236號,泉井在高出地面約0.70米的平台之上,泉欄為等邊六角形,底部邊長各0.38米,口沿邊長各0.32米。泉欄東北面上陰刻雙勾線,內縱刻兩行,各八字的楷書“至正十年歲次庚寅(1350年)春良日裡巷裡正立”,為元代書法家趙孟頫題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紫金泉
  • 出土地點:鎮江
  • 題詞人:趙孟頫
  • 最早記載:《嘉定鎮江志》
早期資料記載,傳奇故事,

早期資料記載

有關紫金泉的記載,最早(資料所及)見於宋《嘉定鎮江志》:紫金山,正當市心,四旁民居。舊來猶隱隱見山腳,今不復存。而其泉固在,即嚴氏家井,形制甚古。後人誤指紫金山為金山,非也。嚴氏之居,今為章氏雲。
紫金泉
元《至順鎮江志》記載:紫金泉,在城中市心民居。《嘉定志》:紫金山,正當市心,四旁民居。舊來猶隱隱見山腳,今不復存。而其泉固在,即嚴氏家井,形制甚古。後人誤指紫金山為金山,非也。嚴氏之居,今為章氏雲。明《正德丹徒縣誌》記載:紫金泉,在城中即嚴氏義井,也或以為天下第二品。清《乾隆鎮江府志》記載:紫金泉,在城中大市,嘉定志紫金山正當市心,四旁民居,舊時猶隱隱見金腳,今不復存,而其泉固在。或云為天下第二泉,久侵於民居。明萬曆戊戌年知縣龐時雍建坊立石,訓道李天培有記究非真泉也。
清《光緒丹徒縣誌》記載:紫金泉,在城中紫金山下。舊志:紫金山,正當市心,四旁民居,舊時猶隱隱見金腳,今不復存,而其泉固在。或云為天下第二泉,久侵於民居。明萬曆戊戌年知縣龐時雍建坊立石,訓道李天培有記究非真泉也。可見元《至順鎮江志》、明《正德丹徒縣誌》、清《乾隆鎮江府志》和《光緒丹徒縣誌》也多引用宋志之說,並未見有趙孟頫題詩和題寫井銘一說。按當時志書體例,趙孟頫如確曾為紫金泉做過詩文或題寫井銘,志書中當有記載,這在各本舊志書中屢見不鮮。1993年版《鎮江市志》也沒有記載,1999年和2007年出版的《鎮江古今建築》、《鎮江文化叢書》中卻有記載,不知典出何處。

傳奇故事

紫金泉的故事
《白蛇傳》的優美傳說歷史悠久,據說許仙被法海囚禁在金山寺不得與白娘子相見,後來在小和尚的幫助下,沿著白龍洞直奔杭州西湖,演繹了一場“斷橋相會”。這一傳說鎮江人幾乎家喻戶曉,而大市口的紫金泉直通南海(佛教地名,即浙江的普陀山)的故事就鮮為人知了。
早在唐以前,鎮江大市口一帶就已是市民的活動中心,在其東北側有座不太高的山頭,名曰紫金山。紫金山腳下有口井,名字就叫紫金泉。清代詩人唐庸有詩曰:“紫金山傍六街前,除卻中泠更有泉”。可見,紫金泉在古代就曾有“天下第二泉”的美譽。
從前在紫金山旁有座廟,廟裡有位老和尚。有一年,老和尚要去南海朝拜觀音菩薩,據說那裡的菩薩最靈驗。沒有車船,老和尚手捧紫金缽就上路了,一路上吃盡了辛苦靠化緣輾轉來到普陀山,終於實現“朝南海”的夙願。
一天飯後,老和尚去觀音廟前的小溪邊洗飯缽,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一松,手中的紫金缽滾落溪流之中。老和尚一陣驚慌,趕緊跳下去摸找,終因溪流湍急,缽子早不見蹤影。這隻細滑錚亮的紫金缽,是用紫銅製作而成,也不知道傳遞使用了多少代了,可謂是廟中的傳家之寶啊!老和尚萬分傷心和懊惱。返程途中,老和尚只得向人家討了一隻瓦缽,一路化緣歸來。
回到廟中,老和尚取桶去紫金泉取水洗一路塵埃。當她慢慢往上提水桶時,桶底竟然有一隻飯缽,正是他在南海丟失的那隻紫金缽。
紫金泉的故事為我童年的幻想,增添了一抹神奇的色彩。攜著老祖母講述的,我步入了鎮江市大市口國小,終於有了親近紫金泉的機會。記憶中的紫金泉坐落於前後兩進教室的天井中,有四四方方的井台,“紫金泉”三個大字的泉名碑嵌在牆基部,牆縫中生長著綠色的鳳尾草。井圈半埋在井台下,井壁用青磚砌成,上面被覆蓋著稀稀拉拉的青苔,泉水清冽好似一面明淨的圓鏡。井中常有紅色的鯉魚若隱若現,老人們說,那些魚是被放生的“神童”,難怪同學們每每在提水時總刻意想撈著它,可誰也沒碰上好運,那些魚像小精靈似地和同學們逗玩一陣便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那時學校沒有自來水,紫金泉成了全校師生用水的唯一來源。體育課後,渴了,掬上幾口泉水,只覺得甜絲絲的,現在回想起來還意味猶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