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黃芩

紫背黃芩

紫背黃芩,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紫背黃芩Scutellaria discolor Wall. ex Benth.的全草。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解表退熱,清熱解毒,止咳之功效。用於感冒高熱,咽喉腫痛,癰毒疔瘡,中耳炎,肺癆,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背黃芩
  • 別稱:挖耳草、異色黃芩、土黃芩(貴州)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唇形科
  • :黃芩屬
  • :紫背黃芩
  • 分布區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 採集時間:夏秋季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肝、胃經。

功效

解表退熱,清熱解毒,止咳。

主治

用於感冒高熱,咽喉腫痛,癰毒疔瘡,中耳炎,肺癆,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搗汁滴耳。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節上密生纖維狀鬚根。莖上升或直立,連花序高5.5-38厘米,粗0.8-2毫米,四棱形,具槽,密被微柔毛,通常帶紅色,不分枝或間有花序分叉,近基部具葉且多少木質化,上部無葉。莖葉通常2-4對,罕有6-7對,密集於莖基部如基生葉狀,或彼此遠離,相隔1.6-3.5厘米,葉片堅紙質,橢圓形,卵圓形或寬橢圓形,長1.5-7.4厘米,寬1-4.8厘米,先端渾圓或鈍,基部心形或淺心形,邊緣具波狀圓齒,上面綠色,密被極細的微柔毛間雜有短柔毛,下面綠色或常帶紫色,有時灰綠色,被短柔毛,尤以脈上者為甚,側脈4-5對,與中脈均上面略凹陷下面突出,在葉緣的內方網結,葉柄長0.5-2.2厘米,有時達4.8厘米,扁平,密被短柔毛;苞葉細小,草質,卵圓形至橢圓形,長0.7-2.5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鈍,基部圓狀截形,無柄或具短柄。花互生或少數在花序下部者對生,組成背腹向的總狀花序或因花序分叉而多少呈圓錐狀,花序長5-24厘米,花葶狀;苞片小,狹卵圓形或卵圓形,長1.5-3毫米,寬約1毫米,全緣,被短柔毛;總梗長2.5-4厘米,與序軸均密被微柔毛;花梗長2.5-3毫米,通常帶紫色,密被短柔毛。花萼長約2毫米,外被短柔毛及具腺短柔毛,內面無毛,盾片開張,半圓形,高0.5-0.8毫米,被短柔毛,果時增大,盾片高起且外卷,與萼幾等長。花冠紫色,長0.9-1.2厘米;冠筒長0.7-1厘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及具腺短柔毛,內面前方基部被微柔毛或短柔毛餘部無毛,基部成膝曲狀,由下向上漸漸增大,至喉部徑達3毫米;冠檐二唇形,長約3毫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及具腺短柔毛,內面被微柔毛或短柔毛,上唇盔狀,先端微凹,下唇中裂片卵狀圓形,兩側裂片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雄蕊4,二強;花絲細長,扁平,中部以下被纖毛。花盤肥厚,傾斜,邊緣具淡黃色泡狀突起;子房柄不明顯。花柱細長,無毛。子房具瘤。小堅果成熟時褐色或棕褐色,卵狀橢圓形,長約1毫米,徑不達1毫米,具瘤,腹面中央隆起,其上有一小果臍。花期6-11月,果實漸次成熟。

生長環境

生於600-1800m的山地林下,溪邊、草坡、山地林下。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