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濕疹綜合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斑濕疹綜合徵
  • 外文名:Aldrich syndrome
  • 別名:Wiskett-Aldrich綜合徵
基本概述,發病原因,疾病檢查,臨床診斷,並發疾病,治療方法,疾病預防,

基本概述

該綜合徵以反覆感染、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出血症狀和濕疹樣皮損為特點。於嬰幼兒期起病,僅見於男孩。

發病原因

該病徵屬性聯隱性遺傳的家族性疾病,由未受染的女性傳至男性,故僅見於男嬰。 
其遺傳缺陷是由於不能識別和處理多糖或脂多糖抗原,對微生物多糖抗原的刺激幾乎完全沒有產生抗體的能力,故患兒易反覆感染。同時還存在著體液免疫異常和細胞免疫缺陷。 
血小板則可能存在能量代謝缺陷,導致血小板形態異常,生存期縮短和聚集性降低,而骨髓巨核細胞的數目正常或增高。進一步證明該病血小板構造異常和顆粒減少,貯藏池的ADP減少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釋放能力降低。

疾病檢查

⒈免疫學檢查
患兒細胞和體液免疫均有缺陷。皮膚遲發性變態反應陰性,約90%患兒二硝基氯苯(DNCB)皮試陰性,特異性抗原刺激後淋巴細胞轉化率低下,但PHA刺激後的淋巴母細胞轉化率正常。常見血中缺乏IgM及IgM屬的抗體(如血型同簇凝集素等),但IgA和IgG含量正常或升高。對多糖質抗原(如肺炎球菌的莢膜抗原)刺激機體後產生抗體差,對蛋白質抗原的應答反應正常。血中的淋巴細胞常減少,補體含量及吞噬作用正常。血小板減少是由於血小板內在缺陷引起迅速破壞所致,血小板體積小,對ADP、膠原和腎上腺素出現異常的凝集反應。
⒉組織病理檢查
患兒胸腺中小淋巴細胞數目減少,皮質和髓質難以區別。淋巴結副皮質區的淋巴細胞進行性衰減,淋巴濾泡存在。
根據臨床需要選擇X線胸片、B超等檢查。

臨床診斷

⒈出血傾向
患兒可於出生後數小時或嬰幼兒期即出現紫癜及瘀斑。往往有外傷後出血不止或鼻出血、黏膜出血、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等。有的學者認為胃腸道出血可能是該病的首發症狀。這些出血症狀是由於血小板減少或功能形態異常所致。
⒉濕疹皮損
濕疹性皮損往往在出生後2~3個月後發生,好發於頭面、四肢屈側等部位,形態似異位性皮炎或脂溢性皮炎。部分皮損滲出較多或有出血及繼發感染,往往經久不愈。
⒊反覆感染
患兒可有各種細菌和病毒性反覆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皰疹性角膜炎、膿皮病、水痘等。易感的病原微生物還有真菌、卡氏肺囊蟲等。
⒋實驗室檢查
貧血(多數為缺鐵性,少數患兒可能有溶血性貧血,Coombs試驗呈陽性)、血小板及淋巴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對ADP及膠原的聚集性降低、血小板變小、壽命縮短、糖原含量低、己糖磷酸激酶(hexokinase,HK)活性降低、γ-球蛋白增高、IgM下降、IgA和IgE升高。
二硝基氯苯(DNCB)皮試可不出現陽性遲發性反應等。
根據上述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DNCB皮試等資料,綜合分析做出診斷。骨髓檢查對診斷沒有多大幫助,僅示巨核細胞數目正常或增高。

並發疾病

可發生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皮損可繼發感染;可反覆發生細菌和病毒性感染,如肺炎、水痘等;可並發淋巴網狀系統的惡性腫瘤,10%的患者並發惡性病變,如淋巴瘤、網狀細胞肉瘤、網狀淋巴細胞肉瘤、惡性網狀組織細胞增生症及急性白血病等。常因嚴重出血、感染、惡性腫瘤而死亡。

治療方法

⒈輸血:以糾正貧血及止血。
⒉抗生素:控制繼發感染。
⒊皮質激素:僅對濕疹有效,而對血小板減少效果不顯著。有些學者主張儘量避免使用。
⒋轉移因子:可以增強細胞免疫,有較顯著效果。一般每周使用1次,每次1U,在淋巴結豐富的區域(如腋下、腹股溝)皮下注射,3個月為一療程。
⒌脾切除和骨髓移植:對前者的效果,各家意見不一,後者治療效果雖然良好,但供體有限,要求很高、耗資昂貴難以普及。
此外,胎兒胸腺細胞移植也可試用。

疾病預防

重視遺傳病諮詢工作,該病屬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必要時可終止妊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