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桿子

索羅桿子

索羅桿子suǒ·luo gǎn·zi 滿族人家在院內常年豎立的祭祀桿子:桿長約六、七尺,頂端有一木斗,內盛五俗及其他食物,以饗烏鴉。據說是老罕王留傳下來的習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索羅桿子
  • 拼音:suǒ·luo gǎn·zi
  • 即是:祭祀桿子
  • 民族:滿族
簡介,傳說,祭天,

簡介

[例]“村中有一所深宅大院,四角大炮台,一根~從院牆裡伸出來……”(《馬加文集》)
滿族人家的院裡都豎立“索羅桿”,乃是滿族家中的神物,稱作“神竿”、“得勝桿”、“祖宗桿”、“媽媽桿”等。這便是用來祭天的。一般立於宅中庭院東南正對屋門的位置,因桿子較高,人們從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為滿族人家的標誌。這根做桿子的“神木”,必須由本家主人親自從山林中砍來,否則桿子也不會有“靈氣”。“神竿”要選用碗口粗細、一丈多長的筆直樹幹,去掉枝權和樹皮,並把頂端砍削成漸尖的開狀,套上一隻空底的錫碗,使之卡在距竿頂一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約二尺的石座上。

傳說

滿族民間傳說,索羅桿原是老罕王努爾哈赤年輕時上山采參用的“索拔棍”;而民間在竿座下放的三塊“神石”,則是老罕王采參打獵時燒飯用的“支鍋石”。索羅桿在滿族家祭中祭天還願時使用,祈禱感謝天神(滿語稱“阿布凱恩都哩”)的賜福和保佑。通常每次大祭都要更換新的索羅桿或重新立竿,並用竿尖蘸豬血,把豬的喉骨套在竿尖上,還要在竿頂的錫碗裡放豬內臟等碎肉,如用樹枝和秸稈作竿,則把肉捆縛在竿上。這些肉都是用來飼餵烏鴉的,因為在民間傳說中烏鴉是曾經救過老罕王的神鳥。事實上,立桿祭天的習俗早在遼金時期女真人中即已存在,是在努爾哈赤以前就已有之的傳統習俗。

祭天

祭天用豬做供品,也有領牲等程式。但整個過程都是以室外的索羅桿為中心,供品也擺在桿前的案子上。參加祭祀的男子在室外行禮。女子在屋裡行禮。祭祀的儀式仍由薩滿或男性族長主持。一般的家族都有滿語祭文(祭詞)。與室內的祭神相比較,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其中有撒米,由主婦站在屋門內,向外撒米3把;從“件肉”上割下來的小塊肉,切成碎沫,裝在兩隻大碗裡,用兩隻碗盛上小米飯(或裝米),與肉碗一起擺在桿前供桌上;獻神儀式之後,將碗裡的肉和飯,都倒進院內用三塊石頭支好的大鍋里,煮成“小肉飯”,或稱“達子粥”,以備參加祭祀人食用。擺件的肉稱做“大肉”,吃的規矩與前面所述“吃福肉”相仿。男人在屋外吃,婦女在屋裡吃。
祭天儀式中,要先把舊索羅桿從座上取下(如換新桿可直接進行),靠在院心的影壁牆上。殺豬後,將桿頭蘸豬血,再把豬喉骨套在桿尖上。在錫碗裡裝上碎肉、下水、米谷等,然後將桿在座上立牢,再舉行下面的儀式。有些地區的滿族人家祭天時不用長木神桿,而用樹枝或秫秸,把碎肉、下水等綁在上面,立起作為神桿。也有的木桿上不設錫碗,直接把肉綁在桿子頂端,體現出滿族各氏族、部落間的風俗差異。 大祭的第三天是“祈福”,有的地方也叫“換索”和祭“佛托媽媽”。把平日放在祖宗匣子裡的“索繩”(或稱“子孫繩”)一頭拴在室內西牆南側揚手架上,另一頭從窗戶拉出室外拴在“神樹”上。這棵“神樹”一般是臨時砍來埋在院裡的柳樹枝幹。有的人家房前原本種有柳樹或榆樹,也可利用。柳樹繁殖能力強,容易成活,很符合祈福祭祀,希望子孫繁衍、健康成長的宗旨,所以採用較多;榆樹則樹齡長久,而且能長“榆樹錢”,所以也有用的。
祭祀時村裡的異姓人甚至路過的陌生人,只要在索羅桿前磕個頭,就可以進院吃肉,吃得越多主人家越高興,而且臨走時不許向主人道謝,只向桿子叩頭即可。因為從觀念上講,這些肉和飯是“天神”所賜,應該謝神才對。由於索羅桿是滿族宅院中的“聖物”,平時人們對它也很崇敬,不得往竿座前扔倒污水污物,不得踩、坐或用腳踢踹竿座,也不能在神竿下口出污言穢語,否則便認為會被“天神”知道,遭受責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