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卡爾事件(索卡事件)

索卡爾事件

索卡事件一般指本詞條

1996年5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一條新聞:紐約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艾倫· 索卡爾向著名的文化研究雜誌《社會文本》遞交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超越界線: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製造了一些常識性的科學錯誤,目的是檢驗《社會文本》編輯們在學術上的誠實性。結果是5位主編都沒有發現這些錯誤,也沒有能識別索卡爾在編輯們所信奉的後現代主義與當代科學之間有意捏造的“聯繫”,經主編們一致通過後文章被發表(但事實上這篇文章最終並沒有被發表),引起了知識界的一場轟動。這就是著名的“索卡爾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索卡爾事件
  • 時間:1996年5月18日
  • 相關人物:艾倫· 索卡爾
  • 地點:美國
文化背景,文章由來,社會影響,文集收錄,

文化背景

這一事件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後現代主義向科學領域中的滲透,在知識界出現了對科學技術的價值持懷疑傾向的相對主義思潮。不僅如此,使索卡爾這樣的在政治上持左派觀點的科學家更為不安的是,這種相對主義思潮是以政治上的左派面目出現的。以文藝復興以來,左翼思潮一直是和科學結盟的,他們共同反對蒙昧主義,崇尚理性。索卡爾說過,他寫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把左派從相對主義思潮中解放出來。

文章由來

索卡爾是受到美國生物學家格羅斯與數學家萊維特的《高級迷信》(1994)一書的激勵決定寫這篇“詐文”的。這本書對以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和科學研究名義而出現的科學元勘(Science studies)思潮進行了猛烈抨擊。這本書獲得了其支持者(其中有很多科學家)的一致喝彩,認為它勇敢地揭露了後現代知識分子的“皇帝的新裝”。在讀了這本書之後,索卡爾為後現代反科學思潮的泛濫而感到震驚和不安,於是決定撰寫這篇文章。他計畫要在文章中充滿科學元勘和文化研究中的最荒唐的錯誤,如它求助於權威而不是論證的邏輯、證據,胡亂套用科學理論,肆意攻擊科學方法等等。也就是要讓它“壞”到極點,變成一篇純粹是胡說或錯誤的文章;另一方面,又要讓文章“好”得不能讓雜誌的編輯們察覺出作者的真正意圖。為此索卡爾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了收集後現代主義與當代科學的“聯繫”,他收集了幾乎所有的重要文章。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一篇幾近“完美”地表明後現代哲學的進步已經被後現代科學,特別是量子物理學的後現代發展所“證實”的文章就這樣完成了。完稿後,索卡爾向他的朋友透露,他準備把文章投給《社會文本》,這份創刊於1979年的雜誌在文化研究者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紐約時報》稱之為“一種善於在文化論戰領域中創造一種趨勢的雜誌”。索卡爾的朋友告誡他:他可能會被這一著名雜誌精明的編輯們識破,所以最好另投一家不太出名的雜誌。但索卡爾還是堅持己見。
在收到索卡爾的稿件後,安德魯·羅斯代表編輯部向索卡爾表示感謝,稱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並準備把此文收集到“科學大戰”專刊中。在編輯們看來,此文難得之處在於它出自一個物理學家之手。索卡爾回信表示感激,並稱自己感到十分鼓舞。與此同時,索卡爾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對自己的文章進行曝光的工作。在他的“詐文”發表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他的另一篇文章便在《大眾語言》雜誌上發表,題目是:《曝光:一個物理學家的文化研究實驗》。

社會影響

在隨後的時間裡,“索卡爾事件”被西方各大媒體在頭版廣泛報導。人們稱之為“詐文”、“玩笑”、“一場惡作劇”、“一場騙局”。學術界的大多數人站在了索卡爾一邊,認為這也是他們自己反對學術界中蒙昧和虛偽的鬥爭。
事件一俟發生,就立即觸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科學與人文的大論戰。論戰的一方是由科學家、持實證主義立場的哲學家組成的科學衛士;另一方則是後現代思想家結成的聯盟。世界眾多著名的媒體參與其中。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文集收錄

《“索卡爾事件”與科學大戰》(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收錄了論戰中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作者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索卡爾、羅斯等人不但把能代表他們主要觀點的文章推薦給譯者,而且還無償地轉讓了著作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