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錘烏賊

紡錘烏賊

紡錘烏賊(學名:Liocranchia reinhardti)為小頭烏賊科紡錘烏賊屬的動物。分布於日本群島南部、菲律賓群島、蘇拉威西海、爪哇海、班達海、新南威爾斯、夏威夷群島、智利、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中非、聖保羅以及中國大陸的南海北部等地,生活環境為海水,常棲息於300-500 米水層。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500至-3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大西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紡錘烏賊
  • 拉丁學名:Liocranchia reinhardti
  • :軟體動物門
  • :頭足綱
  • :小頭烏賊科
  • :紡錘烏賊屬
  • 分布區域:南海北部,日本群島南部,菲律賓群島,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分布,生活習性,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紡錘烏賊
拉丁名稱 Liocranchia reinhardti
中文門名 軟體動物門
拉丁門名 Mollusca
中文綱名 鞘亞綱
拉丁綱名 Coleoidea
中文目名 槍形目
拉丁目名 Teuthoidea
中文科名 小頭烏賊科
拉丁科名 Cranchiidae
中文屬名 紡錘鳥賊屬
拉丁屬名 Liocranchia
分布類型 海水

形態特徵

胴部略呈橢圓形,背部具20多個近卵形的色素斑,內殼隱約可見;從腹部與漏斗基部的兩點相連處向後,各具一個較長的八型軟骨質晶狀單尖形結節,約占胴長的三分之一。肉鰭小,略呈圓形,分列於胴後兩端。頭部小,眼胞大,約占頭部的三分之二;眼胞腹面具14個左右小而圓的發光器。無柄腕短而不等,腕式為3〉4〉2〉1,第3對腕較長,第1對腕較短,兩者的長度之比約為3:1,吸盤2行,角質環具板齒,左側第4腕莖化,頂部具1行吸盤,分布於邊緣,側向彎曲,中部和基部均為2行吸盤,各分布於兩邊;觸腕長,約為第3對腕的3倍,吸盤僅生於觸腕穗上,呈4行排列,角質環具尖齒。內殼角質,略呈披針葉形,有長柄,具中軸,表面生有許多小棘,後端有一個短小的中空圓錐。已知雄體的最大朋長為157毫米,雌體的最大恫長為107毫米。
紡錘烏賊

分布

南海北部,日本群島南部,菲律賓群島,蘇拉威西海,爪哇海,班達海,新南威爾斯,夏威夷群島,智利,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中非,聖保羅島,維德角群島,加那利群島,亞速爾群島,比斯開灣,墨西哥灣,加勒比海。 生活環境為海水,常棲息於300-500 米水層。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500至-3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大西洋。

生活習性

成體生活於300-500米水層。稚仔和幼年期個體生活於大洋中上層,常在熱帶海區的50米左右水層中聚集,大洋近表層處也有採獲。成體、幼年期和稚仔均有較大範圍的垂直活動,前者在大洋表層也曾採獲,後兩者在千米深海中也有採獲。紡錘烏賊為中上層肉食性魚類的食餌,在長鰭鮪魚的胃含物中,常有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