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槌瓶

紙槌瓶

紙槌瓶是宋代十分流行的瓶類制式,它形制尤如造紙打漿時所用的槌具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紙槌瓶
  • 所屬年代:宋
紙槌瓶亦稱直頸瓶,因器形像紙槌而得名。紙槌瓶的用途,除了單純的擺設外,應該是宋人“燒香點茶,掛畫插花”的花瓶。只是對於宋人來說,這樣一件器物在欣賞之餘,或許還能尋求到一種深沉的人生態度和精神境界,這是專屬於宋代的理性之美。是一種深受宋代統治者青睞的器物之一。
僅見記載的文獻則有南宋時期的[[坦齋筆衡]]和明人田藝蘅所著的[[留青日札]]。
紙槌瓶
如日本大阪和泉市久保物記念美術館收藏的國寶級南宋龍泉窯青釉鳳耳瓶(高33.6厘米),曾為日本皇室之物,後西天皇勅銘“萬聲”,語出江戶時代的詩句“搗月千聲又萬聲”,實脫胎於白居易的詩歌《聞夜砧》:“誰家思婦秋搗帛,月苦風淒砧杵悲。八月九月正長夜,千聲萬聲無了時。應到天明頭盡白,一聲添得一莖絲。 “萬聲”之銘即出自搗衣詩,意指其造型似搗衣槌也。搗衣詩的興盛與漢唐時邊境多戰爭的特定歷史環境息息相關,正是由於搗衣女性們所牽掛的對象為征人,使這種辛苦又單調的勞作進入悠遠空曠的意境空間,秋夜月下的搗衣聲成為一種詠嘆,綿延著無盡的蒼涼與哀愁。“萬聲”之銘沾染著皎月的光華,浸潤著唐人的詩意,含蓄深刻地表達了日本人對南宋龍泉窯鳳耳瓶的讚美。日本收藏的宋龍泉窯紙槌瓶(包括鳳耳瓶等衍生造型)數量頗多,其稱南宋龍泉青瓷為“砧手”,由來很可能與紙槌瓶相關。宋代紙槌瓶的流行亦可能包含了文人階層對這種特殊工具的詩意回味。
紙槌瓶
紙槌瓶在宋代的汝、定、哥、南官等窯及同時的龍泉、耀州窯中都有生產,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多素麵,以其造型和釉色見長。恬靜而內斂的造型藝術風格,更多地是反映了宋代社會濃厚的人文精神及文化氣息。作為瓶類的一種制式和為增添廳堂居窒的美感,這種瓶一直都是用於陳設,而且它從誕生那一刻起,就被延續傳承至今。
紙槌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