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謀殺案1:掠食因子

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謀殺案1:掠食因子

《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謀殺案1:掠食因子》內容簡介:一樁失敗的南美密林探險行動,一場即將揭幕的世界迷信主題特展,一座半人半獸的詭異原住民神像,以及一個神出鬼沒的兇殘殺手——殊不知,被扯落的頭顱與肢體,只是這場屠殺大戲開幕前的一道開胃菜……被停職的FBI特工潘德加斯特攜手美女科學家馬戈.格林、瘋子科學家弗洛克,穿行於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古老繁複的地下城堡,找尋兇手的蛛絲馬跡,最終揭開堪稱史上最詭異兇殺案的神秘面紗。

基本介紹

  • 書名: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謀殺案1:掠食因子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頁數:357頁
  • 開本:32
  • 品牌:重慶出版集團
  • 作者:道格拉斯•普萊斯頓林肯•蔡爾德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9056063, 978722905606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謀殺案1:掠食因子》編輯推薦:沒有黎明的暗夜、無法醒來的噩夢。血腥版《博物館驚魂夜》,科學驚悚小說大師成名作!好萊塢電影《第三終結者》原著小說。一座詭異的土著神像路經之處,血案連連——亞馬遜河上,貨船遭屠,死者腦顱神秘失蹤;奧爾良-紐約,飛機墜毀,盜像者無一生還;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陰森的走道上、寂靜的辦公室、古老的地下室,血跡斑斑,白骨累累——是遠古的魔咒?還是另有兇手?全球首屆土著文化主題展即將拉開帷幕,誰能阻止如瘟疫般蔓延的災難?誰來救助無知的看客?誰來拯救紐約?美國嘞?……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道格拉斯·普萊斯頓 (美國)林肯·蔡爾德 譯者:姚向輝

道格拉斯·普萊斯頓,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紐約客》專欄作家,《美國國家地理》《哈珀斯》雜誌特約撰稿人,曾就職於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與《自然》雜誌,編輯兼專欄作者。
林肯·蔡爾德,曾在美國著名的聖馬丁公司任總編輯,後進入美國大都會集團擔任系統分析師。1990年代,與道格拉斯·普萊斯頓開始合著小說。
姚向輝,科幻奇幻翻譯界的達人、深諳英美文化,譯有多部科幻、奇幻、推理、恐怖、驚悚、文化類圖書。包括《撒冷鎮》《驅魔人》《銀河搭車客指南》《槍,偶爾有音樂》等。

媒體推薦

如果有生物從侏羅紀公園來到紐約市可能會發生的故事。
——《芝加哥論壇報》
普萊斯頓和蔡爾德擅長描摹真實的細節,這讓人興奮,也使得他們的故事比克萊頓的更加精彩。
——《書目》
充滿能量的高概念驚險故事,扣人心弦的高潮和急轉直下的劇情。
——《出版人周刊》

圖書目錄

序幕
第一部 超自然神秘博物館
第二部 全球土著文化大展
第三部 四足行者尾聲
尾聲

序言

“博物館員+編輯”的黃金暢銷組合
1986年,剛滿三十歲的道格拉斯·普萊斯頓告別了居住八年的紐約,把所有家當裝進他的速霸陸休旅車,就這么駕車橫越美國,搬到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全心寫作。在這之前,他一直任職於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還寫過一本書《閣樓里的恐龍》(Dinosaurs in the Attic),介紹那些千奇百怪、大部分時間都深鎖在儲藏室里不見天日的館藏。
大學時代的普萊斯頓非常雜食,廣泛輔修了數學、生物學、物理學、人類學、化學和天文學等領域的課程,最後才決定專攻英國文學。他從自然史博物館的編輯、主筆一路做到出版統籌,既鍛鍊筆鋒,也長了見識,奠定了日後創作最豐厚的基礎。遷居之後,普萊斯頓一邊進行新書《尋找黃金城》(Cities of Gold)的調研工作,同時開始構思一部以自然史博物館為背景的謀殺推理小說,並把寫作提案寄給《閣樓里的恐龍》編輯林肯·蔡爾德。
蔡爾德比普萊斯頓小一歲,年紀輕輕就在紐約出版界嶄露頭角。巧合的是,兩人都是文學系畢業,而且念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學校。蔡爾德對恐怖小說情有獨鐘,編過幾本鬼故事精選,還是個自學有成的程式設計高手。收到提案時,他已經離開出版界,成了大都會人壽的系統分析師。他認為市面上的推理小說泛濫,不容易嶄露頭角,不如改寫高科技驚悚小說(TechnoThriller),並提議兩人合寫。
誰也沒想到,這個“前博物館員+前出版社編輯”的組合,會成為當代最受讀者喜愛的驚悚小說黃金搭檔。
他們的第一部作品《掠食因子》(Relic)有如《異形》遇上《侏羅紀公園》,以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橫跨十數街區的展館和陰森的地下儲藏室為背景,敘述一樁失敗的南美密林探險行動,一場即將揭幕的世界土著文化主題展,一座半人半獸的詭異原住民神像,以及一個神出鬼沒的兇殘殺手。他們創造了許多精彩的人物,例如頗有現代福爾摩斯風采的FBI探員潘德嘉斯特,個性的中年警官達戈斯塔,還有天真但勇敢聰慧的生物學博士生瑪戈·格林。
普萊斯頓與蔡爾德的作品特色,在此已略具雛形:他們總能建構出匪夷所思、看似有超自然力量介入的恐怖懸案,然後用創意獨具的科學理論加以解釋,並摻雜都市傳奇、失落寶藏傳說等冒險小說要素。普萊斯頓的自然科學背景使他不論寫生物科技、基因工程或病理學都從容自若;蔡爾德則擅長營造驚悚氣氛,懂得何時添加血腥場面,何時攻心為上用氣氛嚇死讀者。
這本書成了《侏羅紀公園》之後最成功的高科技驚悚小說。平裝本推出後立即躥上各大排行榜,賣出十餘國著作權,單在美國就賣了一百萬冊。1997年,同名電影上映(中譯名《第三類終結者》),更把《掠食因子》送上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
不過,《掠食因子》的出版過程非常曲折,兩人的成功也絕非一蹴而幾。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地理問題:普萊斯頓與蔡爾德相隔千里,見上一面都很困難,遑論創作這種私密的個人技藝。他們逐漸摸索出一種獨特的合作方式:編輯出身的蔡爾德負責劇情大綱,普萊斯頓寫初稿,再交由蔡爾德修潤。其間當然有無數的討論、爭執與協商,加上兩人各有正職工作,單是初稿就寫了四年,而且他們還真的從頭到尾沒見面,完全以電話、郵件和傳真作為聯繫管道。
稿子完成之後,他們又四處碰壁,幸賴經紀人哈維·克林格(Harvey Klinger)堅定不移的信心,才沒有放棄。十八個月後,科幻出版社Tor的編輯羅勃·葛利森(Robert Gleason)簽下著作權,兩人接著又花了一年多時間進行修改。從普萊斯頓1987年的構思到1995年《掠食因子》正式出版,整整漫長八年。
之後,普萊斯頓與蔡爾德再接再厲,陸續完成續集《渠城獵手》(Reliquary)與劇情獨立的醫學驚悚小說《龍山》(Mount Dragon),然後他們離開了一手發掘他們的經紀人克林格,轉投更具規模的大經紀公司旗下。
有了先前的暢銷基礎,新任的大牌經紀人輕鬆找到了華納出版集團,砸下重金要把他們打造成超級暢銷品牌。雙方合作之初,普萊斯頓與蔡爾德寫了三部偏動作冒險的作品:《沖潮》(Riptide)、《雷雲》(Thunderhead)、《冰岩》(The Ice Limit)。
這幾部作品雖有大出版社的強力行銷,銷售卻難與當年《掠食因子》的高峰相比。故事精彩歸精彩,好像還是少了點什麼。普萊斯頓與蔡爾德想了很久,明白讀者最喜歡的還是潘德嘉斯特探員和自然史博物館,於是決定讓這位風度翩翩的探員重出江湖,偵察博物館暗藏的百年兇案,這就是2002年的《獵奇檔案》(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故事描述一起建築工程挖開古老的獵奇檔案櫃,出土的竟是一個恐怖的地底人體實驗室,裡面是三十六具被謀殺而後殘忍肢解的屍體。潘德嘉斯特探員找上自然史博物館的考古學家諾拉·凱莉,兩人深入博物館的塵封檔案,調查唐人街底下的大型墓園,還有河濱大道旁的恐怖豪宅。他們尋找的是一百三十年前的紐約謎樣醫師,一個著迷活體實驗的醫學天才。就在這個時候,同樣兇殘的謀殺和肢解慘案在紐約市爆發,相隔一個世紀的連串死亡究竟有何關連?
相較於《獵奇檔案》的都會背景,隔年推出的《烏鴉靜畫》(Still Life with Crows)則把故事舞台搬到與世隔絕的堪薩斯小鎮,由當地警長和潘德嘉斯特聯手偵辦一連串恐怖的殺人祭儀。他們深入附近的地底岩洞,發現一座禁酒時期的私釀場,並追索連續殺人事件背後的真正謎團:誰才是1856年當地大屠殺慘劇的兇手?四代堪薩斯家族又隱藏了什麼扭曲病態的秘密?
2004年,普萊斯頓與蔡爾德出版《硫磺密殺》(大陸有重慶社版中文本),更讓潘德嘉斯特和達戈斯塔警官再度聯手辦案。《掠食因子》書迷看到兩人久別重逢,潘德嘉斯特不改幽默從容本色的那句“如假包換,我親愛的文森”,莫不感動得無以復加。距離兩人首次搭檔,已經匆匆十年過去了。《硫磺密殺》同時也開啟了堪稱兩位作者寫作事業顛峰的全新三部曲:智勇雙全的潘德嘉斯特不僅要挑戰更匪夷所思的謎團,還要與他的終極敵手、犯罪天才狄奧基尼斯決一死戰,而他就是潘德嘉斯特的親弟弟。
三部曲之二的《死亡之舞》(大陸有人民文學社版中文本),更是全面整合了普萊斯頓與蔡爾德的世界觀,各路角色紛紛現身,生物學博士瑪戈·格林、考古學家諾拉·凱莉、記者比爾·史密斯貝克、硬派女警蘿拉·海沃德等人齊聚自然史博物館。只可惜這不是美好的大團圓,而是悲劇的開始,因為狄奧基尼斯已經正式下了戰書,要與潘德嘉斯特一較高下,而他的戰書就是謀殺哥哥的親朋好友。過去總是一派從容自在、彷佛沒有事情難得了他的潘德嘉斯特探員,對上旗鼓相當、甚至魔高一丈的狄奧基尼斯,終要陷入前所未有的絕境……
《掠食因子》在美國出版十五年後,終於被翻成中文與中國讀者見面。這其中的曲折,可也不輸當年克林格的再三受挫。
我第一次聽聞這兩位作者的名字,是在2004年的冬天,從編輯友人冬陽口中得知。當時他剛進入臉譜出版社不久,對《掠食因子》融合超自然案件與科學解釋的手法大為推崇,委託我查詢著作權下落。當時我對《異形》加上《侏羅紀公園》的描述興致不高,一時也沒找到相關資料,便擱置一旁。
隔年我們結伴去紐約參加書展,出發前他又提起《掠食因子》,並帶來自己買的英文版。我翻開一看,前面的謝詞里赫然寫著經紀人哈維·克林格的名字,而他一年前才拒絕過我的代理要求!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再次修書,沒想到克林格很爽快地同意見面,邀請我們到他的辦公室去。我就這樣談到了《掠食因子》《龍山》《渠城獵手》的代理權,也才曉得普萊斯頓和蔡爾德當年出道及後來跳槽的來龍去脈。講起這段往事,克林格難免忿忿不平,但這對搭檔如今在文壇的表現,不也是他眼光獨到的最佳明證?
在紐約的最後一天,我們去自然史博物館朝聖。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收藏品數量驚人,遠超過展覽空間所能容納,館方只能定期擬訂主題,從中取出一小部分展示。那些儲藏室里的寶藏,我們自然是無緣得見,只能想像那個幽深地底的“恐龍墓場”:據說是世界上最多龍骨化石聚集之處。展館有如迷宮,我們走得腳快斷了也看不完,還得趕晚班飛機。不過博物館裡說不完的故事,已經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即將在你眼前上演的,是一段雖然姍姍來遲,卻永不嫌晚的精彩旅程;一個不論在幕前還是幕後,都同樣戲劇化的故事;一對各有專長、相互補強的寫作搭檔。
台灣光磊國際 灰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