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唇魚

紋唇魚

紋唇魚(Osteochilus salsburyi)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紋唇魚屬。(俗稱:土狗鯽、土腩魚、假鯪、肉鯪、石頭鯪)紋唇魚是淡水魚,為我國南方河流中的小型經濟魚類。紋唇魚體側扁,腹部圓,頭短,吻前突,口小,下位,馬蹄形。體灰白色,背深腹淺,體側近尾柄處常有一不很明顯的縱條。吻唇魚喜居小河溪流,也可在靜水中生活。食性雜,常見個體長8-16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紋唇魚
  • 拉丁學名:Osteochilus salsburyi
  • 別稱:土狗鯽、土腩魚、假鯪、肉鯪、石頭鯪
  • :動物界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紋唇魚屬
  • :淡水魚
  • 分布區域:珠江、閩江、九龍江、元江等水系及海南島
概述,生長環境,地理分布,體貌特徵,

概述

編號:
6061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亞科:
野鯪亞科
拉丁亞科:
Labeoninae
中文屬名:
紋唇魚屬
拉丁屬名:
Osteochilus
拉丁種名:
salsburyi
定名人:
Nichols et Pope
年代:
1927
中文名:
紋唇魚
原始文獻:
Bull. Am. Mus. nat. Hist. 54:348. 1927.
模式產地:
海南島
俗名:
假鯪魚, 石頭鯪, 土狗鯪, 圓仔魚
生境:
小河緩流
類型:
6
國內分布:
元江
資料來源:
雲南魚類志[上冊]:267-268.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49.
紋唇魚(Osteochilus salsburyi)屬鯉形目,紋唇魚屬。紋唇魚是淡水魚,食性雜,常見個體長8-16厘米。吻唇魚喜居小河溪流,也可在靜水中生活。俗稱:土狗鯽、土腩魚、假鯪、肉鯪、石頭鯪。
紋唇魚屬紋唇魚屬

生長環境

吻唇魚喜居南方小河溪流,也可在靜水中生活。食性雜。
為我國南方溪流中的小型經濟魚類。常見個體長8-16厘米。

地理分布

紋唇魚分布於珠江水系、海南島、閩江、九龍江及元江等水系及海南島,國外見於越南
其中廣西分布區:南寧市區 武鳴 隆安 馬山 上林 賓陽 橫縣 融安 陽朔 臨桂 靈川 永福 龍勝 恭城 合浦 東興 上思 欽州市區 貴港市區 玉林市區 博白 百色市區 田林 西林 隆林 賀州市區 鐘山 富川 天峨 羅城 環江 來賓市區 忻城 崇左市區 扶綏 龍州 大新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體貌特徵

體側扁,背腹面略呈弧形,頭短因,吻稍向前突出;吻皮覆蓋上唇基部,與上唇分離,邊綠光滑,側面在吻須著生處之後有垂直溝裂。口小,下位,略呈馬蹄形。唇發達,上唇較厚,與上領分離,其內面布滿垂直或斜行條形皮褶, 亡唇兩側向外翻出,皮褶更為明顯.邊緣具一列小葉或乳突,在口角處與下唇相連。下後發達,與下頜分離,其側部內面也有條形皮褶,中部內面的條形皮褶斷裂成尖形的小乳突。下頜前緣具角質。唇後溝發達.向前伸延至下唇前端.左右不相連。
須2對,短小:吻須著生於吻中葉的側角上,口角須較長,位於口角處上唇的基部,其長相等於眼徑或稍小。眼中等大,位於頭中央偏背方;眼間較寬,呈弧形。
鰓蓋膜在前鰓蓋骨後緣下方連於峽部。峽部寬,其寬度短於吻長。
鱗中大,前胸部鱗小,背鰭基鱗鞘不明顯,腹鰭基腋鱗發達。側線平直,位於體側中央,後行至尾柄小軸。背鰭無硬刺,基部較長,大於頭長,其起點位十腹縮之前,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背鰭第—分枝鰭條最長.大於頭長或等。胸鰭長小於頭長成相等,後端不達腹鰭基,差距約為3個鱗片。腹鰭起點位於背鰭第四根分枝鰭條的下方,後伸不達肛門,離臀鰭起點2—3個鱗片。
肛門位近臀鰭起點,相距1個鱗片。臀鰭位於背鰭基的後下方,外緣稍內凹,成色後伸幾達尾鰭基,幼魚距2—3個鱗片。尾鰭叉形,上下葉約等長.最長鰭條為最短鰭條的2倍餘下。
咽骨較為寬短,下咽齒近圓柱形,頂端平截,主行齒頂端稍尖。鰓耙短小,排列緊密。鰾2室,前室短,卵圓形,後室細長,為前室的2倍左右。腸管細長,多次盤曲,腸長為體長的7—9倍。腹膜灰黑色,布有黑色小點。
通常全長超過140mm的個體,吻端出現少數排列不整齊的珠星。體背側灰黑色,腹側灰白色,側線之下2行鱗片的後部均有1小黑點,沿側線有1縱行黑條直達尾鰭基,沿側線在背鰭起點之後較顯著。各鰭均稍帶黑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