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馬桑

灌木,高1.5-2.5米,分枝水平開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狹翅,幼枝疏被微柔毛,後變無毛,常帶紫色,老枝紫褐色,具顯著圓形突起的皮孔;芽鱗膜質,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2毫米,紫紅色,無毛。葉對生,紙質至薄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2.5-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被毛,基出3脈,弧形伸至頂端,在葉面微凹,葉背突起;葉短柄,長2-3毫米,疏被毛,紫色,基部具墊狀突起物。總狀花序生於二年生的枝條上,雄花序先葉開放,長1.5-2.5厘米,多花密集,序軸被腺狀微柔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圓形,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膜質,半透明,內凹,上部邊緣具流蘇狀細齒;花梗長約1毫米。無毛;萼片卵形,長1.5-2毫米,寬1-1.5毫米,邊緣半透明,上部具流蘇狀細齒;花瓣極小,卵形,長約0.3毫米,裡面龍骨狀;雄蕊10,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開花時伸長,長3-3.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2毫米,具細小疣狀體,藥隔伸出,花葯基部短尾狀;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與葉同出,長4-6厘米,序軸被腺狀微柔毛;苞片稍大,長約4毫米,帶紫色,花梗長1.5-2.5毫米;萼片與雄花同;花瓣肉質,較小,龍骨狀;雄蕊較短,花絲長約0.5毫米,花葯長約0.8毫米。心皮5,耳形,長約0.7毫米,寬約0.5毫米,側向壓扁,花柱長約1毫米,具小疣體,柱頭上部外彎,紫紅色,具多數小疣體。果球形,果期花瓣肉質增大包於果外,成熟時由紅色變紫黑色,徑4-6毫米,種子卵狀長圓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馬桑
  • 拉丁學名:Coriaria nepalensis Wall.
  • 別稱:馬桑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亞綱木蘭亞綱
  • 毛莨目
  • :馬桑科
  • :馬桑屬
  • :紅馬桑
  • 分布區域:神農架林區各地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命名,

形態特徵

灌木,高1.5-2.5米,分枝水平開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狹翅,幼枝疏被微柔毛,後變無毛,常帶紫色,老枝紫褐色,具顯著圓形突起的皮孔;芽鱗膜質,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2毫米,紫紅色,無毛。葉對生,紙質至薄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2.5-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被毛,基出3脈,弧形伸至頂端,在葉面微凹,葉背突起;葉短柄,長2-3毫米,疏被毛,紫色,基部具墊狀突起物。總狀花序生於二年生的枝條上,雄花序先葉開放,長1.5-2.5厘米,多花密集,序軸被腺狀微柔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圓形,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膜質,半透明,內凹,上部邊緣具流蘇狀細齒;花梗長約1毫米。無毛;萼片卵形,長1.5-2毫米,寬1-1.5毫米,邊緣半透明,上部具流蘇狀細齒;花瓣極小,卵形,長約0.3毫米,裡面龍骨狀;雄蕊10,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開花時伸長,長3-3.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2毫米,具細小疣狀體,藥隔伸出,花葯基部短尾狀;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與葉同出,長4-6厘米,序軸被腺狀微柔毛;苞片稍大,長約4毫米,帶紫色,花梗長1.5-2.5毫米;萼片與雄花同;花瓣肉質,較小,龍骨狀;雄蕊較短,花絲長約0.5毫米,花葯長約0.8毫米。心皮5,耳形,長約0.7毫米,寬約0.5毫米,側向壓扁,花柱長約1毫米,具小疣體,柱頭上部外彎,紫紅色,具多數小疣體。果球形,果期花瓣肉質增大包於果外,成熟時由紅色變紫黑色,徑4-6毫米,種子卵狀長圓形。

分布範圍

紅馬桑分布於神農架林區各地。

主要價值

該藥具清熱解毒、活血、祛風通絡的功效。葉用於燙傷、黃水瘡、腫毒、癰疽等;根用於風濕麻木、風火牙痛、跌打損傷等;樹皮治白口瘡。本品有毒,慎用。

命名

此藥為馬桑科植物馬桑(Coriaria sinica)的葉、根及樹皮。因其嫩枝、葉柄多呈紅色,花冠紅色,故得此名。
紅馬桑紅馬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