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莧

紅葉莧

紅葉莧又名血莧,紅洋莧。為多年生草本,高1-2米;莖粗壯,常帶紅色,有分枝,初有柔毛,後除節部外幾無毛,具縱棱及溝。

原產巴西,我國江蘇(上海)、廣東(廣州及海南島)、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為一盆栽賞葉植物,或為花壇植物。我國栽培者為雌株,不結果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葉莧
  • 別名:血莧、紅洋莧
  • 拉丁學名:Iresine.herbstii Hook.f.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石竹目
  • :莧科
  • :紅葉莧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繁殖栽培,扦插基質選擇,扦插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園藝觀賞,食用價值,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2米;莖粗壯,常帶紅色,有分枝,初有柔毛,後除節部外幾無毛,具縱棱及溝。葉片寬卵形至近圓形,直徑2-6厘米,頂端凹缺或2淺裂,基部近截形,全緣,兩面有貼生毛,紫紅色,具淡色中脈及5-6對弧狀側脈,如為綠色或淡綠色,則有黃色葉脈;葉柄長2-3厘米,有貼生毛或近無毛。雌雄異株,花成頂生及腋生圓錐花序,由多數穗狀花序形成,初有柔毛,後幾無毛。苞片及小苞片卵形,長1-1.5毫米,綠白色或黃白色,宿存,無毛,無脈;花微小,長約1毫米,有極短花梗;雌花:花被片矩圓形,長約1毫米,綠白色或黃白色,外面基部疏生白色柔毛; 不育雄蕊微小;子房球形,側扁,花柱極短。雄花及果實未見。花果期9月至次年3月(海南島)。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耐陰,但過分陰暗易徒長且葉色不良。畏寒冷,耐乾熱環境和瘠薄土壤,忌濕澇。在陽光充足、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良好。生長適溫為1 5~26℃。可耐短時間的霜凍。

繁殖栽培

多於夏季扦插繁殖溫室中四季均可扦插,濕度保持15-25℃,易生根。也可播種繁殖。生長期間注意修剪,高度控制在10-60cm為宜。 每月少量施氮、磷、鉀肥一次,但要注意肥水過多則葉色暗淡。栽培在陰涼處,葉色更濃艷,但植株不健壯。
因紅葉莧在北方結實不良,且扦插極易生根,故多採用扦插繁殖。

扦插基質選擇

插床宜選在地勢高、無積水的地方。扦插基質選用透水性良好的蛭石、珍珠岩等,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利用混合基質。因紅葉莧屬肉質草本植物,扦插時插條易腐爛,故對扦插基質需要用藥劑、蒸汽和微波等方法消毒,以藥劑消毒最常用。常用藥劑有:福馬林、多菌靈、克菌、甲基托布津等具體方法於土壤消毒法相同。

扦插方法

冬季和早春可在溫室內扦插,並在電熱溫床上進行,儘量提高小氣候氣溫,以便加速繁殖;夏季應採用間歇式噴霧方法,以防止插穗萎腐爛。扦插時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具有2個節以上的枝條做插穗,扦插株距3-4厘米,地溫控制在20-25,5-6天生根,一般兩周后即可移植。生根後如不及時移植應澆營養液以促其生長。

栽培技術

盆土的配置。盆土易選用乾淨的河沙、腐熟的蘑菇渣和藥渣、烘乾的雞糞混合配置,比例為:河沙:藥渣或蘑菇渣:雞糞=1:3:0.3。
肥水管理。在養殖過程中,土壤需間乾間濕,掌握“不敢不澆,澆就澆透”的原則,禁止澆“攔腰水”。因紅葉莧屬觀葉花卉,在苗期應平衡施肥,促進發顆,在栽培後期,忌施過量氮肥,造成葉色暗淡無光,追施磷肥以促進葉片清新鮮艷。
病蟲害防治。紅葉莧在栽培過程中很少有病蟲害發生。但在高溫多雨和通風不良的環境下易發生莖腐病,可每周噴7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進行防治。

主要價值

園藝觀賞

紅葉莧葉色濃艷,適宜與五色莧類或淺色花卉配置花壇、花境,也可盆栽觀葉。

食用價值

廣西農民有用其葉染紅糯米飯。

藥用價值

莖、葉用於跌打瘀腫《傣藥錄》。用於清熱解毒,調經活血《傣醫藥》。全草治皮膚過敏;莖、葉治麻疹,跌打消腫《滇藥錄》。莖葉用於跌打瘀腫,麻疹《滇省志》。全草:微苦,涼。清熱止咳,調經止血。用於吐血,衄血,創傷出血,痢疾,痛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