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埠村

紅花埠村

紅花埠村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南21公里,沭河西岸,屬紅花鎮。地處蘇魯交界,東臨沭河,西連205國道,京滬高速公路紅花埠出口處,交通極為方便,歷史悠久,村大,人多。紅花埠 《乾隆·郯城縣誌》載:“紅花埠,縣南四十里。《寰宇記》,梁天監二年僮縣(今江蘇省沭陽縣)人張高等鑿渠引水,溉田二百餘頃,俗稱紅花水埠得名以此”。據此,該村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時稱紅花水埠,後簡化為紅花埠。明、清設有驛站。現有644戶、2337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花埠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電話區號:0539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南21公里
  • 人口:、2337
紅花埠村簡介,紅花埠村歷史,

紅花埠村簡介

紅花埠村 (Hónɡhuābù)
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南21公里,沭河西岸,屬紅花鄉。地處蘇魯交界,東臨沭河,西連205國道,京滬高速公路紅花埠出口處,交通極為方便,歷史悠久,村大,人多。紅花埠 《乾隆·郯城縣誌》載:“紅花埠,縣南四十里。《寰宇記》,梁天監二年僮縣(今江蘇省沭陽縣)人張高等鑿渠引水,溉田二百餘頃,俗稱紅花水埠得名以此”。據此,該村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時稱紅花水埠,後簡化為紅花埠。明、清設有驛站。現有644戶、2337口人。下邊有韓莊子.南村.西南村.中村.北村.樓下.西中.7個大隊組成.紅花埠新街道居住的是7個大隊的居民。
紅花埠村

紅花埠村歷史

紅花埠立村於晉朝。據載,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侗縣(今江蘇省沭陽)人張高等,鑿渠引沭水,灌田二百餘頃,俗稱紅花水埔,該村明清兩朝達到鼎盛時期,,歷史上曾是重要驛站,郯南最大商埠,乾隆下江南路徑此處,並於此駐居。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蓮香》寫的就是紅花埠的故事。
後簡為今名。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設營官鎮守。三年設驛站。有糧食加工、農機等廠。是縣東南物資集散地。京滬高速經村北.205國道經村西.205國道與京滬高速交叉.有紅花埠高速出口。
1992年以來,該村回響黨委政府號召,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水產和畜牧養殖業,1995年該村又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建溫室大棚300多個,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其中,又利用地理、人才優勢,大力發展了民營私營企業,服裝業、餐飲業等,農民收入得到明顯增加。
紅花埠的傳說
位於魯南蘇北交界處的郯城縣紅花埠村,近依沭河遠傍馬陵山,歷史悠久。是貫通南北的重要水路碼頭、陸路商埠,一度十分繁華。
紅花埠村駐地原為馬陵山下沭河岸邊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曠野,遍地盛開著鮮花,奼紫嫣紅、美不勝收。
一年,因戰亂落荒的兩戶人家逃難途中路過此處,偶見該處紅花遍野,風景秀麗,且依山傍水,甚適人居,又遠離城邑,宜避煩擾。於是便止步於此,築巢而居。為逃避追殺,隱姓埋名。受遍地紅花啟示,取“紅”“花”二字各為姓氏。於是紅姓和花姓家族和諧相處,世代相傳,漸成村落,繁衍至今。憑藉便利的水、陸交通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紅花埠村人丁興旺,生意興隆,百業繁榮。
沭河東岸與紅花埠村隔水相望有個小謝莊,村里皆是謝姓,無一異姓。
紅花埠村與小謝莊雖一水相隔,近在咫尺,卻素不往來,從無交往,隔水而居也相安無事。
又年,河東小謝莊的一對謝姓男女分別與紅花埠村的紅姓之男、花姓女聯姻,皆從謝姓。從此,災難使降臨於紅花埠村民。年景一年不如一年,不是洪水泛濫,就是瘟疫肆瘧。紅姓和花姓兩大家族生活每況愈下,戶族日漸敗落,而謝氏家族卻人丁興旺。
不足百年,紅花埠村的紅姓和花姓村民敗落到僅各剩一戶,也奄奄一息。全村皆是謝姓居民。眼看要族氏滅絕的紅姓與花姓族長認為,是謝姓的“謝”字與紅姓與花姓的“紅花”二字相剋所致。為保其族氏脈根,不得已搬出紅花埠村,在村西圍牆之外落荒定居。姓紅的改為姓王,姓花的改為姓馬。從此紅姓與花姓家族便在紅花埠村圍牆內消失,而搬出紅花埠村圍牆外改為王姓和馬姓的紅姓和花姓族人後翌,亦日漸興旺發達,自成巷落,繁衍至今。
這一傳說真偽無考,但而今的紅花埠村民姓氏結構狀況,正如以上傳說中的那樣,圍內幾乎都是謝姓居民,而圍西集中居住著王姓和馬姓兩大家族,分別稱王巷和馬巷,三大姓氏雖鼎足而居,但亦和睦相處、共建繁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