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貨幣

紅色貨幣

紅色貨幣是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發行的各種貨幣的統稱。逐漸形成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由各地蘇維埃政權、抗日根據地、解放區政府各個革命根據地發行,是革命時期中國紅色政權的經濟生命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色貨幣
  • 外文名:Red currency
概念,分類,發行價值,收藏價值,關於抗幣,釋義,五大“抗幣”,收藏歷史,

概念

紅色貨幣是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發行的各種貨幣的統稱。逐漸形成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由各地蘇維埃政權、抗日根據地、解放區政府各個革命根據地發行,是革命時期中國紅色政權的經濟生命線。
紅色貨幣是中華貨幣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在中華民族貨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由於受物質條件限制,這些紅色貨幣大都圖案簡單,印製粗糙,防偽性不強,但它們都見證了波瀾壯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是學習中國革命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不可多得的實物教材,具有獨特的收藏和研究價值,收藏前景看好。

分類

根據發行時間的先後,錢幣收藏界一般認為紅色貨幣可以分為“蘇維埃幣”、“抗幣”和“區幣”三種類型。“蘇維埃幣”發行於第一次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抗日根據地發行了種類繁多的貨幣,統稱為“抗幣”。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有晉察冀、晉冀豫、晉綏、山東、華中、華南、瓊崖等19塊抗日根據地發行了抗幣。解放戰爭時期,西北、華北、華東、東北、內蒙、中原、華南等解放區政府也發行了各種貨幣,統稱為“區幣”。

發行價值

紅色貨幣的印製發行,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日偽在政治、經濟、軍事、金融方面鬥爭的產物,為黨領導下紅色根據地政權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1)紅色貨幣的發行,支援了革命戰爭,鞏固了人民政權。紅色貨幣的印製發行,解決了人民軍隊急需的軍費問題,保證了軍隊所需軍用物資和生活用品的供應,有力地支援了反“圍剿”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鞏固了各紅色根據地的人民政權,為中國革命在全國奪取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2)紅色貨幣的發行,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促進紅色根據地的經濟繁榮。各紅色根據地時時處在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之中。紅色貨幣的印鑄發行,發展了根據地的商品交易,活躍了物資交流,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改善了財政收支,繁榮了根據地經濟,對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改善軍民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紅色貨幣的發行,穩定了紅色根據地的貨幣金融,積累了金融工作經驗。紅色貨幣的發行,排擠和打擊了法幣和日偽幣的流通,牢固地占領了根據地市場,穩定了物價,改善了根據地民眾的生產、生活,為發行全國統一的人民政權貨幣——人民幣奠定了基礎,為新中國金融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

收藏價值

紅色貨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行,在革命戰爭血與火的磨鍊中逐漸發育、成長壯大起來,最終統一了全中國的貨幣流通市場。所以研究紅色貨幣史,不僅是研究革命根據地經濟史、社會發展史、軍事發展史、政治鬥爭史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革命根據地民眾的生產、生活、經濟狀況,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重要內容。紅色貨幣產生於那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服務於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實踐,它是中國人民前仆後繼、流血犧牲、可歌可泣的革命史、抗戰史的見證,所以說,它是非常珍貴而且常重要的革命文物,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從經濟的角度看,紅色貨幣存世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紅色貨幣發行於半個多世紀以前,當時兌換回收較為徹底,流落到社會上的數量很少,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紙幣易腐爛、易燃燒和不易保存的三大特性,目前保存下來的紅色貨幣更是廖廖無幾,大多數品種已較為罕見。許多品種都是收藏家們一生難得一求的珍品,深受海內外收藏人士的追求和推崇。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紅色收藏”的興起,收藏紅色貨幣的人群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加入了紅色貨幣收藏的行列,導致紅色貨幣的市場價格逐年穩步上漲,收藏前景看好。如2007年上海國拍春季拍賣會上,民國32年陝甘寧邊區銀行5000元票樣成交價格達到11萬元,目前排名歷年來大陸錢幣拍賣會中國紙幣單枚成交價第36位。有理由相信,今後隨著紅色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加之收藏工具書的不斷出版和完善,這些不可再生的紅色貨幣的價值將被廣大收藏者和投資家進一步認同,其收藏價值將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紅色貨幣

關於抗幣

釋義

“抗幣”也叫“邊票”、“邊幣”,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所發行的貨幣。是“紅色貨幣”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大博物館和革命紀念館的館藏精品。目前“抗幣”已引起越來越多紙幣收藏家的重視,國內不少有遠見的紙幣收藏家把投資熱點逐漸轉移到“抗幣”上來。抗幣發行的期限是公元1940年一1945年,發行地點為華中、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東等敵後抗日根據地。
“抗幣”的發行對根據地商品流通的擴大,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根據地人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紅色經濟”的中流砥柱,突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現在,隨著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抗幣”的價值更是被凸顯出來,成為被各路藏家爭相關注的“焦點”。

五大“抗幣”

在全國各地發行的“抗幣”中,有5枚“幣王”級別的紙幣受到整個藏界的關注。由於本身存世量極其稀少,紙張非常脆弱,以及連年戰火、遺失的影響,現在能夠展出的幾乎都是孤品,它們是:
紅色貨幣
豫鄂邊區建設銀行壹仟圓
民國三十三年(1944)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發行,屬抗日戰爭時期華中根據地貨幣。“抗幣”中最難尋找的精品,現留存極少,是名副其實的“抗幣鈔王”。在日偽邊區“掃蕩”時期,為抵制偽幣的影響,發展邊區生產,鞏固邊區金融基礎做出積極的貢獻。現今市場拍賣估價高達30萬元。

  
紅色貨幣

  

  

  

  

  
晉察冀邊區銀行兌換券伍仟圓
民國三十三年(1944)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晉察冀邊區是華北敵後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因戰事不斷,晉察冀邊區銀行總部不斷轉移,所遺留下的紙幣數量極少且十分珍貴。這張晉察冀邊區銀行伍仟圓兌換券是晉察冀“邊幣”中價值最高的兌換券。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銀行首任行長南漢宸曾經將其作為重禮送給宋慶齡,可見其珍貴程度。2009年北京誠軒春季拍賣會上,一張“民國三十三年晉察冀邊區銀行兌換券伍仟圓打孔樣票”以5000元起拍,但最終被熱心的競購者以30.24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全場最高的成交價。
紅色貨幣

  

  

  

  
江淮銀行貳拾圓
民國三十三年(1944)江淮銀行發行,流通於蘇中地區境內。江淮銀行於1941年4月1日成立,隸屬於新四軍軍部,由劉少奇同志親自確定行名。紙幣上方“江淮銀行”四字亦是劉少奇同志的親筆題字。這也是較早的印有毛澤東頭像的紙幣精品,現市場拍賣估價6萬元左右。
紅色貨幣

  

  

  

  

  
江淮銀行伍圓
民國三十三年(1944)江淮銀行發行。貨幣正面有“蘇中”字樣,是印有江淮銀行支行地名的加字券,說明其有限的流通範圍,也決定了其經過戰爭損耗後存世量極少,很難被發掘收藏。現市場拍賣估價9萬元。
紅色貨幣

  

  

  

  

  

  

  

  
華中銀行拾圓
民國三十四年(1945)華中銀行發行,“華中銀行幣”發行時間為1945年8月至1949年,時間很短,存世量亦極其有限。同時,它與被規定為華東解放區本位幣的北海銀行幣1:1等值兌換,混合流通。北海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之一,故“北海銀行幣”和“華中銀行幣”都是當今人民幣的直系鼻祖。當今權威藝術品拍賣網站雅昌拍賣網的數據顯示,華中銀行拾圓的拍賣估價在3萬元以上。
紅色貨幣

收藏歷史

紅色貨幣是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權發行的各種貨幣的統稱。根據發行時間的先後,錢幣收藏界一般認為紅色貨幣可以分為“蘇維埃幣”“抗幣”和“區幣”三種類型。“蘇維埃幣”發行於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主要是由黨領導的農民協會、信用合作社、工農銀行發行。1926年湖南衡山縣柴山洲特別區第一農民銀行發行的布質鈔票是目前所知最早發行的紅色貨幣。1927年至1937年的蘇維埃共和國時期,中央、湘鄂贛、閩浙贛、川陝、陝甘、湘鄂等蘇區都發行了大量的貨幣,以上統稱為“蘇維埃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抗日根據地發行了種類繁多的貨幣,統稱為“抗幣”。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有晉察冀、晉冀豫、晉綏、山東、華中、華南、瓊崖等19個抗日根據地發行了抗幣。解放戰爭時期,西北、華北、華東、東北、內蒙古、中原、華南等解放區政府也發行了各種貨幣,統稱為“區幣”。 紅色貨幣發行機構眾多。據《中國革命根據地貨幣史》叢書統計,先後有392個機構發行紅色貨幣;貨幣種類繁多,版別複雜。2001年出版的《中國錢幣大辭典·革命根據地編》收錄有1700多種。從存世實物看,紅色貨幣幣材有金幣、銀幣、銅幣、錫幣、紙幣、布幣等多種,以紙幣數量為最多,占9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