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臉王(豫劇唐門流派名家)

紅臉王(豫劇唐門流派名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新民、張枝茂、索文化、劉忠河、陳傳明、朱坤芳、謝慶軍、洪先禮八位豫劇唐門流派紅臉名家並稱為豫東八大紅臉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東八大紅臉王
  • 別名:豫劇八大紅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省商丘市
  • 代表作品:《劉公案》
  • 主要成就:豫東八大紅臉王
來歷說明,唐門流派名家,劉新民,劉忠河,張枝茂,索文化,洪先禮,謝慶軍,朱坤芳,陳傳明,

來歷說明

豫劇紅臉音像公司出版,並得到廣大觀眾認可,飲譽至今。

唐門流派名家

劉新民

劉新民(1937——2003) 又名劉孚,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東紅臉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豫劇五大風格鬚生之一。”以繼承唐玉成的唱腔風格而聞名,他嗓音特別高亢明亮,唱腔特點突出,做戲認真,登上舞台,便容光煥發,勁頭十足。與劉忠河、張枝茂、劉新民、索文化、洪先禮、謝慶軍、朱坤芳、陳傳明並稱為豫東“ 八大紅臉王”。劉新民師從李洪友,接受過唐玉成的教誨,師從李洪友,工鬚生(紅臉),由於他唱戲從不惜力,自幼便有“捨命王”的美稱,劉新民一生演戲頗多,多為古裝袍帶戲。如《串龍珠》、《陽河堂》、《地塘板》、《斬黃袍》、《斬子》、《十五貫》、《青銅山》、《狀元媒》以及《劉公案》。特別是《劉公案》,不僅是其拿手戲,也是其看家戲,代表性劇目。每每必演,每演必響,唱遍了蘇魯豫皖諸縣市及豫北、豫南的廣大地區,廣泛流傳,在蘇魯豫皖一帶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被譽為"紅臉王"、"拼倒山、"捨命王"、"常勝將軍"等。其傳人有魏新建,邵留新等。代表作“兩案兩反”即《劉公案》、《懸空案》、《反陽河》、《反徐州》。

劉忠河

劉忠河,河南商丘人,國家一級演員,有“豫劇馬連良”的美譽。其唱腔古樸、豪放、大方、獨特,自成一派。與張枝茂劉新民索文化洪先禮謝慶軍朱坤芳陳傳明並稱為豫東“ 八大紅臉王 ”。劉忠河在繼承唐玉成的唱腔基礎上,結合自己嗓音特點演出了《十五貫》,在當時的老豫東劇場進行頭場演出時,劉忠河第一句唱腔剛落,台下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從此,《十五貫》一炮走紅。1980年,他代表豫劇豫東調被邀請去河南省參加首屆豫劇流派匯演,又以一出《打金枝》轟動省城,確立劉派。其代表劇目:《打金枝》、《十五貫》、《三哭殿》、《陽河堂》、《清風亭》、《血濺烏紗》、《拒諫》、《三打金枝》、《戰睢陽》、《斬子》、《狸貓換太子》、《斬婿》。

張枝茂

張枝茂,豫劇表演藝術家,譽為豫劇"活諸葛"、豫劇"活海瑞"、中國劇協會員、國家二級演員、河南劇協會員、商丘市戲協理事、商丘市政協委員。豫劇“唐門”流派第三代正宗傳人和代表人物,師從朱勤堂。他所塑造的一系列生動人物如諸葛亮、海瑞、劉墉等,名揚蘇魯豫皖,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有豫劇"活海瑞"、豫東"唱破天"和"賽二唐"的美譽。
10歲入科班學戲,刻苦鑽研唱念做打,基本功紮實,熟練地掌握了紅臉唱腔和劇目。由於他天資聰慧又勤奮好學,對戲曲有敏感的領悟力,被豫劇"紅臉王"唐玉成得意弟子朱勤堂收錄門下。在名師的指點下,他勤奮鑽研豫東唐派唱腔,用心領悟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使他的演出很快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憑藉良好的天賦、勤奮的練功、靈敏的戲曲領悟力,他又被師爺豫劇"紅臉王"、豫東唐門藝術創始人唐玉成看中,對他進行精心指點和悉心教導並帶他隨班演出。他很快便從同輩演員中脫穎而出,成為後起之秀,得到觀眾的喜愛。後入夏邑縣豫劇團,成為該團台柱子,並長期擔任該團團長。其間,被小皇后豫劇團邀請到省里演出,長期與唐喜成、閻立品、王清芬、王紅麗等藝術家同台演出,以其精湛的技藝、出色的表演和謙遜的品德受到其他藝術家的尊重和敬仰。
革故鼎新破中立繼承創新兩相宜在唐玉成和朱勤堂的悉心教導下,張枝茂深刻地領悟並掌握了豫東唐門紅臉唱腔藝術的精髓。但是,他並不滿足於前輩留下的寶貴藝術,仍然孜孜好學勤奮不已。在演《臥龍奔喪》時,在吃透豫東唐門《諸葛亮弔孝》風格的基礎上,又拜訪了有"中原活諸葛"之稱的越調大師申鳳梅,從她飾演的諸葛亮的唱腔和形神汲取養分。不僅如此,為了將戲演活演真,他還仔細鑽研了《三國志》,從三國紛爭的歷史背景中把握人物的定位、思想和情感,《諸葛亮弔孝》被他演繹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極具藝術感染力,他也被觀眾譽為豫劇"活諸葛".
張枝茂的表演藝術講究真實、蓄斂、生動,他的表情生動真實,尤其是眼神的運用更是深刻地感染了觀眾,在水袖功、髯口功、台步等技巧的使用上,不追求張揚,而以真實表達人物當時的思想情感,以追求人物的"神"為基準。張枝茂的唱腔藝術在豫東唐派紅臉唱腔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運用真假聲結合的發聲方法,以本嗓起腔,假嗓揉腔、拖腔,從而創造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真假聲相間的唱法。
從藝不輟傳紅臉老當益壯彌篤堅張枝茂在幾十年的演藝生涯中,演出了100多個劇目,代表劇目:全本《劉公案》、全本《呼家將》、《臥龍奔喪》、《七星燈》、《泗水王》、《忠烈千秋》、《取滎陽》、《錢塘縣》、《五台山》、《白玉帶》等。

索文化

索文化,男,1966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夏邑縣人,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東“八大紅臉王”之一,首屆“木蘭杯”豫魯蘇皖紅臉觀摩匯演“十大紅臉”之首,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平煤豫劇團主要演員。他嗓音寬廣,唱腔優美,吐字清晰,既有紮實的武生功底,又善於汲取其他劇種的精髓,擅長和架子花臉,既有武生的紮實功底,又有刻苦學習和吸收其他劇種優點的精神;他曾從京劇馬派里學了不少東西,可見他的好學。他是目前豫東紅臉名家中惟一一個現在還能演武生戲的紅臉名家。與其他豫東紅臉名家相比,索文化不僅注重唱腔,而且重注身段表演和唱詞的精煉。主要代表作品:《下南京》、《地塘板》、《斬紅袍》、《下南唐》、《鍘西宮》、《少國公》、《三下南京》、《泗水王》、《陽河堂》、《推磨》、《下河東》、《回北京》(即《劉墉審鬼》)、《讓帥印》、《黃鶴樓》、《白馬坡》、《對花槍》、《楚宮恨》等。其扮相貼切自然,表演細膩生動,以二本腔演唱豫東調,唱腔同時兼具了唐玉成的粗狂高亢、激揚奔放和唐喜成的柔和悅耳、穩健大方,在眾多紅臉演員中別具一格。他是活躍在基層的演員的傑出代表,名副其實的豫劇大家。

洪先禮

洪先禮,1966年出生,河南商丘市夏邑縣桑堌鄉郭各村人,豫劇演員,豫東調八大紅臉王之一。代表作品:《七星燈》、《冀陽關》、《陰陽恨》、《下山東》、《回北京》、《趕元王》、《狀元媒》、《麒朋寨》、《大登殿》、《大保國》、《二進宮》、《劉公案》、《龍虎鬥》、《困龍床》、《扒墓》、《斬黃袍》、《譚香女》、全本《火龍陣》、《會總督》、《下南京》、《戲牡丹》、《鍘太子》、《珍珠衫》、《泗水王》、《界牌關》、《臥龍奔喪》、《文王訪賢》、《孫臏下山》、《賀後罵殿》等。

謝慶軍

謝慶軍,豫劇老生演員。1963年出生。拜師豫東紅臉名家張萬雲、楊啟超。其原來是大本腔,倒嗓後,又練出來唐(喜成)派路子的嗓音,後來跟著楊啟超老師演出十幾年,終於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集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及祥符調之演唱方法,練就了一條能高能低、運用自如的獨特嗓音。其唱腔與眾多豫東紅臉王唱腔有所不同,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以唱代說、吐詞清晰、聲音悅耳動聽,激越奔放,即有豫東調的大腔大韻,又有豫西調的細膩圓潤。謝慶軍自分別和黃河音像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合作錄製了近1000餘張VCD和DVD光碟,可以說豫劇中錄製光碟最多的演員之一。代表劇目:《劉公案》、《回北京》、《煤山恨》、《七星燈》、《扒墓》、《罵閻羅》。謝慶軍早在1989年被豫劇界譽為“豫東八大紅臉王”:劉新民、劉忠河、張枝茂、索文化、謝慶軍、洪先禮、朱坤芳、陳傳明。1992年獲“東南五省戲曲匯演”一等獎,期間也曾跟著馬金鳳大師同台演出過三四年,為馬金鳳配過不少出戲,曾被馬金鳳稱為“豫東之寶”。1994年榮獲“河南豫劇大賽金獎”。

朱坤芳

朱坤芳,男,1968年生,河南省商丘虞城縣人,出身於梨園之家,其父朱瑞傑師從紅臉王唐玉成。朱坤芳自幼就開始跟唐玉成的大弟子李克讓學戲,後來到虞城縣豫劇團拜師楊啟超.之後又和"白三"、"白四"學習發音。豫劇“八大紅臉王”之一。其唱腔優美,大本嗓和二本腔結合完美,聲音十分有穿透力,唱腔里高亢中帶有幾分蒼涼,灑脫帶有幾分悲壯,粗狂中含有幾分細膩,可謂穿帛裂雲,擲地有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韻。如他在《楊家將》中的唱段,在老師楊啟超的基礎上又加以創新。其代表作品:《取滎陽》(《火燒紀信》)、《兩狼山》、《泗水王》、《斬黃袍》、《串龍珠》等戲更是精妙絕倫,堪稱經典。

陳傳明

陳傳明,豫劇唐門流派第三代傳人,豫劇老生演員,豫劇八大紅臉王之一。其曾參加2011年首屆“木蘭杯”豫魯蘇皖紅臉觀摩匯演,並成為該屆“木蘭杯”十大紅臉之一。其代表劇目劇目:《劉公案》、全本《赤須火龍》、《小紅袍》、《鍘太師》、《界牌關》、《御裘引》(即《五鳳嶺》)、《溫涼盞》、《碰碑》、《串龍珠》、《鍘西宮》、《雙開鍘》、《千秋燈》、《千里駒》、《奇雙會》、《烈火旗》、《楊業歸宋》、《七神歸天》、《賀後罵殿》、《刀劈楊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