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線,藍毛線

《紅毛線,藍毛線》是著名散文作家梁衡“紅色經典”系列作品之一。作者遊覽革命聖地西柏坡,通過當年中國共產黨指揮機關用“紅毛線”“藍毛線”作地圖指揮標識引發創作靈感,回顧往昔艱苦卓絕的歲月,寫下了這篇當屬經典的文章。意在喚起人們在新時期的今天,要創業,建設現代化,就必須要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基本介紹

  • 書名:紅毛線,藍毛線
  • 作者:梁衡
  • 類別:散文
  • 語言:中文
作者簡介,創作背景,作品影響,思想內容和創作特色,創作史料,《紅色經典》,作品欣賞(節選),

作者簡介

紅毛線,藍毛線
梁衡
: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他歷任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等職,現任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

紅毛線,藍毛線
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 、.
創作成就: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近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偉人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作品有62篇次被選入各種大學、中學課本,也使他成為入選教科書作品最多的作家。作品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讀者的喜愛,在中國文壇久久地轟動。特別是梁衡的政治理性散文系列,被論家評為中國當代散文的一個高峰。

創作背景

紅毛線,藍毛線
這篇文章創作於1996年,在談到《紅毛線,藍毛線》的寫作時,梁衡說:“那是在一次參觀西柏坡舊址時,偶然發現牆上掛的地圖上,是用紅毛線、藍毛線來作‘三大戰役’敵我雙方態勢示意圖的。一問,才知道當時的中央指揮機關缺少紅、藍鉛筆做標識,一些參謀人員便用紅、藍毛線粘在圖上,供毛澤東等領導人指揮作戰用。就這一個小小的細節啟發,讓我聯想到今天奢糜之風盛行,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被人遺忘的現實,於是就寫了《紅毛線、藍毛線》一文,意在喚起人們在新時期的今天,要創業,建設現代化,就必須要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我寫《紅毛線藍毛線》,就是針對當前的反腐倡廉中出現的問題。試圖從傳統和歷史角度挖掘經典思想,並解決現實問題。”

作品影響

紅毛線,藍毛線
梁衡同志的文章《紅毛線,藍毛線》,生動講述了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勤儉興國的感人事跡,這篇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廣泛反響,贏得了廣大讀者的由衷喜愛。紅毛線,藍毛線便成了西柏坡展覽館裡的一件標誌性展品。 這篇文學與政治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以其形象性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性被國內各個系統單位作為廉政建設的學習材料,意在讓大家在讀出歷史的意境的審美享受中,感受思想的搏動,從而自覺地認識到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保持艱苦奮鬥,廉政自律的重要性。

思想內容和創作特色

紅毛線,藍毛線
一、文章大開大合,氣勢磅礴,思想深刻,語言生動有力,是一篇難得的佳作。裡面說的都是些政治人物和大事大情大理,但全無乾澀生硬味如嚼蠟、議論空洞形同說教的尷尬;有的是平等相待、坦誠相見的言傳身教,如師如友,如春風撲面,燈火照人,令你心頭茅塞頓開,一掃政治文章在人們眼中的固有成見。
在《紅毛線,藍毛線》中,梁衡把無形的“共產黨艱苦奮鬥精神”還原為有形的“紅毛線,藍毛線”,“毛線”無聲勝有聲,這個巧妙的代言,點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經典的時代意境由此而出。在這篇文章中,梁衡將邏輯思維轉換為形象思維,追根說理,把道理還原為事實,甚至是故事,生硬的說教被親切的敘述所替代,與政治的距離遂被消弭了大半。在他笑談真理的背後,除了得益於官員的高度、記者的敏感和作家的深刻外,更重要的是內心深處重責在身的使命感,這種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服務社會的思想,始終推動著梁衡突破文學創作中的“盲區”,在文學與政治之間行走裕如,最終達到了笑談真理的自由境界。這是梁衡先生十幾年前寫的,現在讀來依然震撼人心,並且現在一讀效果應該更好。看此文,再對比一下今世之道,讓我們又有了新的感想。

紅毛線,藍毛線
二、現代散文中很少用"理"字開頭,《紅毛線,藍毛線》卻有這樣的嘗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一篇對革命紀念地西柏坡的參觀記,標題也是用不經意的閒筆,但開卷劈面而來的就是一大段政治道理: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來政治家之間的鬥爭就是天下之爭,人心之爭。孫中山說:"天下為公"。一個政治家總是以他為公的程度,以他對社會付出的多少來換取人民的支持度,換取社會的承認度。”
本文標題取其形,而且取得是極小、極閒的不經意之物形;文章開頭取其理,卻用最最大的社會歷史政治之理。先在形、理之間造成反差,有反差就有懸念,文字有展開的空間,然後再慢慢順理而下,敘說其事。而這篇政治散文之工,則主要體現在獨特的視角和情理的交融上。
三、和梁衡的其他政治散文一樣,這篇散文在敘述中重視理性的思辨。梁衡所寫的多是一些政治人物和黨史人物,他之所以選擇這些政治家,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業績、故事、感情很符合他提倡的大事、大情、大理的主旨:《紅毛線,藍毛線》突出的是一代偉人艱苦樸素、節儉的、自律的創業精神和品德風範,為後世樹起了一座不倒的豐碑。

創作史料

紅毛線,藍毛線
五大書記:
在1945年6月19日召開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形成。
從此以後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五大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層。後來的實踐證明,中共“七大”產生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緊密團結合作的領導集體,在這個集體的身上,肩負著中國的前途與希望。
西柏坡:始建於唐代,原名柏卜,民國時始稱西柏坡。西柏坡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革命聖地之一,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中部。1948年黨中央、毛主席移駐西柏坡,在這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是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紅毛線,藍毛線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5~13日在中國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委員34人,中央候補委員19人。毛澤東主持會議並作了重要報告。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點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闡明在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農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基本途徑。報告著重分析了當時中國各種經濟成分,指出在全國勝利後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全會號召全黨同志在勝利面前,必須警惕驕傲自滿情緒,必須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進攻。全黨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全會批准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七屆二中全會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徹底勝利,以及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的準備。

《紅色經典》

紅毛線,藍毛線
梁衡的理性散文系列,被論家評為中國當代散文的一個高峰。
2006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專門把梁衡的政治散文集結為《紅色經典》,《紅毛線,藍毛線》一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文集記錄了梁衡多年來的理論思考與文學探索。 收錄了梁衡的《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這思考的窯洞》、《大有大無周恩來》、《紅毛線、藍毛線》等多篇膾炙人口的文章。翻開這本書,目錄上的那些標題給人的感覺是輕鬆而愉悅的,它完全沒有以往政治題材的說教味。梁衡通過自己生動的筆,揭示了政治的真諦,挖掘了經典的時代意義。在他的筆下,領袖毛澤東成了一個“武林高手”,革命導師馬克思則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西柏坡的作戰室里卻在擺弄紅毛線、藍毛線。這種大膽的嘗試,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原來政治可以這么寫,道理可以這么講。
幾十年行走在文學、政治與新聞之間的梁衡說:“我始終不能以單一的作家身份對待寫作,總有一種記者的挑剔,從政者的憂心和學者的冷峻藏在文學的後面,而這一切表現出來時只有文學的笑容,這就產生了像《紅色經典》這樣非常政治化但又追求文學美的作品。”

紅毛線,藍毛線
梁衡的“紅色經典”散文從具象的山川風物入手,觸景生情,在對偉大的歷史事件的回憶中體會偉人、革命者、英雄、典型人物的“大情”“大理”“大義”,通過對偉人與革命領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風的生動白描,為讀者樹立起人生的標桿和典範,引導讀者形成積極有益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書以潤物細無聲的手法實現了卓有成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也是正在全國開展的“八榮八恥”教育的一本生動實用的好教材。
北大教授董學文認為,梁衡的“紅色經典”散文難能可貴地異軍突起,直言寫“大事、大情、大理,可謂大氣磅礴,洞天別開。散文觸及主旋律,這裡的要訣,是要把偉人與凡人之間被擴大了的距離再拉回來,而關鍵是要遵循那條“藝術源於生活”的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掌握以情動人的散文技巧,這些,梁衡都出色地實現了。梁衡走的是一條“無中生有”的新路。從他的散文中能夠讀到一種成熟的朝氣,嶄新的律動。他是踏遍青山情未老的歌者,其散文是培植健康人生觀的佳釀。

作品欣賞(節選)

《紅毛線,藍毛線》

紅毛線,藍毛線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來政治家之間的鬥爭就是天下之爭,人心之爭。孫中山說:“天下為公。”一個政治家總是以他為公的程度,以他對社會付出的多少來換取人民的支持度,換取社會的承認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國從有紀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數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們也講操守,也講犧牲,以換取人心,換取天下。唐太宗愛玩鴿子,魏徵來見,忙捏在手裡背在身後,話談完了,鴿子也死在手中。王莽篡位前為表明不徇私情,甚至將自己的兒子處死。汪精衛年輕時也曾有行刺清廷大臣的壯舉。人來人去,政權更替,這種戲演了幾千年,但真正把私心減到最小最小,把公心推到最大最大的只有共產黨和它的領袖們。當歷史演進到20世紀40年代末,又將有一次政權大更替時,河北平山縣西柏坡這個小山村,再次為我們提供了這個證明。 如今,在西柏坡村口立著五位偉人的塑像,他們是當時黨的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五大領袖剛從村里走出來,正匆匆忙忙像是要到哪裡去。這時中國革命已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曾經將中國的河山覬覦並蹂躪了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日寇終於心衰力竭,無可奈何地舉手投降了,中國大地上突然又只剩下兩大勢力集團: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20年前,蔣介石就“剿共”,現在日本人走了,蔣介石又重做這個夢,你看“東北剿總”、“華北剿總”,又到處扯起“剿”字旗,他想在北方重演一場當年在江西的戲。但這時,早已南北易位,時勢相異。毛澤東從從容容地將五位書記一分為二,他說,我和恩來、弼時在陝北拖住胡宗南,少奇和朱老總可先到河北平山去組織一個工作班子。平山者,晉陝與北平間一塊過河的踏石,此石一收天下之勢已明矣。

紅毛線,藍毛線
雖然已經有人馬數百萬,土地數千里,就要開國進京了,但是當五大領袖住進這個小村時,並沒有什麼金銀細軟。他們和其他所有的幹部一樣只有一身灰布棉製服。劉少奇帶著那隻跟隨了他多年的檔案箱,那是一個如農家常用的小躺櫃,粗粗笨笨,一蓋上蓋子就可以坐人。這箱子後來進了北京,在“文化大革命”抄家中,幸虧保姆在上面糊了一層花紙才為我們保存了這件文物。現在這小木箱又按原樣放在少奇同志房間的右角,而左角則是一個只有二尺寬、齊膝高的小桌,這是當時從老鄉家借來的。少奇同志就是伏在這個小桌上起草了。他寫好“大綱”後,就去村口召開全國土改工作會。露天裡搭了一個白布棚算是主席台,從各邊區來的代表就搬些石頭塊子散坐在棚前。座中一位最年輕的代表,是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這將是一次要把全國攪得天翻地覆,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啊。會場沒有沙發,沒有麥克風,沒有茶水,更沒有熱毛巾。這是一個真正的會議,一個捨棄了一切形式,只剩下內容,只剩下思想的會議。今天,當我們看這個小桌,這個會場時,才頓然悟到,開會本來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工作,大家來到一起是為了接受新思想,通過交流碰撞產生新思想,其他都是多餘的,都是附加上去的。可惜後來這種附加越來越多。這個樸素的會議講出了中國農民一千多年來一直壓在心裡的一句話:平分土地。這話經太行山裡的風一吹,便火星四濺,燃遍全國。而全國早已是布滿了乾柴,這是已堆了一千多年的乾柴啊,從陳勝吳廣到洪秀全,這場火著了又熄,熄了又著,總沒有著個透。現在終於大火熊熊,鋪天蓋地。土改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三大戰役中民工支前參戰就達886萬人,八百萬啊,相當於國民黨的全部陸海空軍。陳毅說淮海戰役是農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只平山縣,土改後,王震同志振臂一呼:保衛勝利果實!一次就參軍1500人,組成著名的三五九旅平山團,這個團一直打到新疆,現在還駐紮在阿克蘇。解放戰爭實質上是10年土地革命的繼續,是中國農民一千多年翻身鬧革命的總勝利,而土改則是開啟這股洪流的總閘門。但開啟這個閘門的儀式竟是這樣的平靜,沒有紅綢金剪的剪彩,沒有鼓樂,沒有宴會,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是這個木櫃,這張二尺小桌,和河灘里這一片曾作為會場的光禿禿的石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