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鄉(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紅星鄉)

紅星鄉(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紅星鄉)

紅星鄉位於蘭西縣西部,距縣城7.5公里,幅員面積101.4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10.4萬畝,共有五個行政村,39個自然屯,總人口為16349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星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
  • 地理位置蘭西縣西部
  • 面積:101.49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6349人(2017年)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

基本概況

紅星鄉位於蘭西縣城西北部,距縣城(202國道)7.5公里。安(達)蘭(西)公路穿境而過。全鄉幅員面積101.4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10.4萬畝。16349人(2017年)。有5個行政村,39個自然屯,40個村民小組。紅星鄉屬平原地帶,年平均積溫2700。C,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無霜期130天。有草原12256畝,林地12600畝,機電井57眼。現有生產加工型企業28家。境內有大紅星水庫1座,蓄水量68萬立方米,有溝泡池塘66處。民豬存欄20000頭,黃牛8000頭,羊7000隻,鵝禽22萬隻。主要種植作物為玉米,大豆、瓜菜和雜糧。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上,紅星鄉確定出“緊貼紅星實際,充分挖掘地緣、區位和產業優勢,發展近郊型經濟,構建的以企業集群發展為支撐,以綠色特色產業為牽動,以改善民生、致富民的為目標的發展格局,逐步把紅星鄉建設成經濟結構最佳化,基礎設施完備,綜合能力提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民生條件明顯改善的近郊鄉”。2010年末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3億元,鄉級財政收入2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200元。
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紅星鄉

歷史沿革

清代,屬呼蘭城鑲紅旗;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劃歸蘭西縣,隸屬北鄉一區;
中華民國時期,隸屬一保;
東北淪陷時期,改設大昌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
1946年隸屬太平區;
1949年改隸第四區;
1956年6月,並村劃鄉,分屬幾個鄉;
1974年12月,調整部分公社區劃,增設紅星公社;
1983年5月,政社分開,改為紅星鄉。

自然環境

全鄉屬平原地帶,年平均積溫2700℃,無霜期130天,降水量470毫米,主栽作物有玉米、小麥、大豆、雜糧、亞麻及蔬菜等。

經濟發展

農業總產值3,450萬元,鄉級財政收入1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0元,現有小型工業企業10家,個體工商戶80戶,年實現工商稅收62萬元。
紅星鄉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以扶貧解困為目標,通過面向市場調整農業結構,招商引資上工業項目,扶貧開發擴充經濟總量,使全鄉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鄉鎮企業由弱到強。以加強財源建設為重點,依託亞麻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亞麻加工業,現有的9家“麻”字號企業,並向產加銷一條龍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了規模群體效益。每家企業年新增工商稅收均在1.5萬元以上。
紅星鄉資源優勢比較雄厚。有廣闊的草原,便利的交通,優越的地理位置,充足的秸稈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創辦企業、畜牧養殖、勞務輸出的好去處。2001年勞動力輸出達到3000人。
紅星鄉大力發展路邊經濟。蔬菜生產走綠色、特色之路,沿安蘭公路有近1萬畝香瓜、蔬菜,每年向市場提供商品菜1.5萬公斤;農產品品質不斷最佳化,設施農業發展潛力和空間極大。
畜牧生產以肉牛、肉羊、生豬為重點。著眼於產業化建設,走效益農業之路,建立了肉牛飼養聯合體,引進優良品種650頭,實現過腹增值,增加效益。新引進肉羊1600隻,發展養豬專業屯兩個,發展肉鵝專業村2個。全鄉肉牛、生豬、肉羊、鵝禽存欄分別為1300頭、4300頭、5800隻和3.5萬隻。

基礎設施

紅星鄉小城鎮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同步運行,同步發展。幾年來,用於村鎮建設的資金達1,456萬元,修建砂石路80公里,建磚瓦結構民房15萬平方米,鄉村人均居住面積16平方米,電話普及率達到6%,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30%。

社會事業

紅星鄉社會福利事業進步較快。
對教育投資達650萬元,全鄉二所中學、五所國小基本達到標準化,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達100%,村衛生所、鄉衛生院逐步向標準化方向發展,鄉敬老院達到縣級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