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塔區

紅塔區

紅塔區地處滇中腹地,位於北緯24°08′30″-24°32′18″、東經102°17′32″ -102°41′37"區間,東與江川區相連,東南與通海縣毗鄰,西南與峨山彝族自治縣交界,北與昆明市晉寧區接壤。距省會昆明市86公里,區內交通便利,213國道和1993年建成的與全國聯網的昆玉鐵路縱貫南北,形成雲南省南北交通樞紐。在歷史上,玉溪市紅塔區被稱為“省會屏藩”,是通往滇南東南亞鄰國的重要通道。

2017年12月14日,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塔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省玉溪市
  • 下轄地區:2個鄉9個街道
  • 電話區號:0877
  • 人口:495129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半濕潤冷冬高原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雲F
  • 行政代碼:53040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交通,地方土特產,

歷史沿革

紅塔區歷史悠久,開發較早。先秦時屬古滇國地。漢武帝元豐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縣
蜀漢時為建寧郡俞元縣地,兩晉時為晉寧郡俞元縣地。
隋時置寧州總管府西爨地。唐貞觀年間置求州。玄宗時,雲南為南詔控制。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南詔以澄江為河陽郡,郡下轄溫富州。溫富州的設定,使玉溪市紅塔區在歷史上開始成為州一級的行政單位。
宋代大理國時為河陽郡休制部,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設新興州,隸屬澄江府,明清沿襲。
辛亥革命後,1912年(民國元年)國民政府撤銷了府、州兩級建制,由省直接管轄縣,新興州的建制被撤銷,改為新興縣,管轄範圍與原來的新興州相同。
民國2年(公元1913年),因新興縣與廣東肇慶的新興縣同名,又改名為玉溪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1月1日成立玉溪縣人民政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1983年9月9日玉溪縣改為玉溪市(縣級)。
1998年3月15日,原縣級玉溪市隨玉溪地區改為地級玉溪市而改為紅塔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紅塔區設玉興街道、玉帶街道、鳳凰街道、北城街道、大營街街道、研和街道、李棋街道、春和街道、高倉街道9個街道和洛河鄉小石橋鄉2個彝族鄉;村(社區居)委會104個,其中:社區94個,村委會10個;村(居)民小組1 106個,其中:社區居民小組1 035個,村民小組71個;自然村436個。

地理環境

位置

紅塔區
紅塔區地處滇中腹地,位於北緯24°08′30″~24°32′18″、東經102°17′32″ ~102°41′37"區間,東與江川縣相連, 東南與通海縣毗鄰,西南與峨山縣交界,與昆明市晉寧區接壤。

地貌

紅塔區境四面環山,東有龍馬山屏障,南有鳳凰山拱衛,西有高魯山雄峙,北有大黑山橫亘。市區中心——州城,海拔1 630米,境內最高點(高魯山)海拔2 614米,最低點(玉溪與通海交界處的曲江河灘)海拔1 502米。

氣候

紅塔區為中亞熱帶半濕潤冷冬高原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主要氣象災害有旱災、大風、冰雹等。

自然資源

紅塔區水資源年均總量為4.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29%。有動物、植物1 500多種。礦藏有鐵礦、矽礦、煤等16個礦種,有大、中、小礦床28個,礦點11個。

人口民族

2010年末,紅塔區總人口495129人人。其中,漢族人口為415147人,占總人口的83.8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9982人,占總人口的16.15 %。其中,彝族人口為49419人,占總人口的9.98%;回族人口為11096人,占總人口的2.24%;哈尼族人口為7486人,占總人口的1.51%;傣族人口為2652人,占總人口的0.54%;白族人口為4144人,占總人口的0.84%;苗族人口為928人,占總人口的0.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62140人,增長17.60%;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3945人,增長42.73%。
2013年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總數為50.3萬人,比上年增加0.2萬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2‰,比上年降低0.26個千分點。年末,全區城鎮人口32.0萬人,鄉村人口18.3萬人。

經濟

綜述

2013年紅塔區實現生產總值583.6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4.8%。在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03億元,比上年增長7.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6.03億元,比上年增長3.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4.54億元,比上年增長10.7%。三次產業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2.2:76.4:21.4。

第一產業

2013年,紅塔區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26.09億元,同比(可比價,下同)增長7.5%。其中:種植業產值10.8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1.7%,同比增長7.8%;畜牧業產值14.7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6.7%,同比增長7.4%;其他產值0.43億元,同比持平。全年農業增加值完成13.03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種植業6.97億元,同比增長7.6%;畜牧業5.77億元,同比增長6.9%;其他0.29億元,同比增長3.6%。
2013年末,紅塔區常用耕地面積為142018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40002畝,比上年增加5454畝,增1.6%;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127857畝,比上年增168畝。其中:大春糧食播種面積為93685畝,同比增加588畝;小春糧食播種面積34172畝,同比減少420畝。全年糧食單產490公斤,比上年持平;糧食總產量6264.94萬公斤,比上年增7.21萬公斤,增0.1%。

第二產業

2013年,紅塔區工業總產值(現價,下同)完成919.40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3.0%,其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879.54億元,同比增長2.6%。區屬工業總產值完成457.71億元,同比增4.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17.84億元,同比增長3.6%。
2013年,紅塔區捲菸產量為373.2萬箱,同比減1.9%;水泥產量總計為159.13萬噸,同比減19.0%。鋼鐵行業的生鐵產量總計537.84萬噸,同比增長8.3%;粗鋼產量為535.82萬噸,比2012年同期增長18.6%;鋼材產量總計為552.61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1.8%。塑膠製品產量為5.50萬噸,同比增長18.0%。金屬切削工具機產量為10327台,同比增16.6%。

第三產業

2013年紅塔區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95億元,同比增長14.1%。城市消費品零售額為104.68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16.6%;農村零售額為4.27億元,同比減少24.5%。從分銷售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97.75億元,同比增長14.4%,占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9.7%;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20億元,同比增長11.8%。從經濟成份看,公有經濟完成零售額39.63億元,占零售總額的36.4%,同比增長25.9%;非公有經濟完成零售額69.32億元,占零售總額的63.6%,同比增長8.4%。

社會

科技事業

2013年,全區共組織申報國家、省、市科技計畫項目42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27項、市級11項。已批准列項實施的國家科技計畫項目4項、省級科技計畫項目10項、市級科技計畫項目11項,爭取上級科技項目補助經費1460萬元以上,各類科技計畫項目的申報、列項和爭取項目補助經費上均創了我區歷史新高。年內,共申請專利434件,授權363件,比上年分別增加了34件和93件。

教育事業

2013年,紅塔區境內有學校110所,其中:高等院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普通中學24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職業高中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國小78所。在校學生99603人,比上年增0.3%。其中:國小在校學生37653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9447人(國中19333人,高中10114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7165人;普通中專在校學生7239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384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7715人。全區有專任教師5716人。

文化事業

2013年,紅塔區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開展科技信息諮詢服務和全國科普日活動,共發放《紅塔科普》300份,宣傳掛曆250冊,以及古籍普查資料850份,展出宣傳展板16幅、7場次,為民眾解答諮詢100餘人次。全年放映農村公益性數字電影1000場次以上,觀眾達24.45萬人次,按計畫、目標、場次圓滿完成全區2鄉9個街道辦事處每月每個村委會(自然村)放映一場電影目標,放映覆蓋率達100%。廣播電視共有8件作品獲各級各類獎項,其中2件獲國家級獎,6件獲省級獎。

交通

2005年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382.6千米,其中:國道46千米,省道55千米,縣道143.1千米,鄉村道路1112.5千米,專用道26千米。公路密度為138千米/百平方千米,市區及各鄉鎮道路全部實現了柏油(水泥)路面,全區442個自然村,已有440個通公路,兩個通水路。
2013年末,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380.8公里。其中:國道91.1公里,省道22.2公里,縣道162.7公里,鄉村道路1104.8公里。公路網密度137.5公里/百平方公里。

地方土特產

烤菸品質優良,被譽為“雲煙之鄉”。上千畝的酸角基地建設,被稱為酸角之鄉。冬、早蔬菜蒜台、洋蔥、花菜、蕃茄等運銷全國。產抗浪魚、大頭魚、金線魚、荷元鯉魚等珍稀魚種。土特產有油鹵腐、冬瓜蜜餞、芝麻片。玉溪水晶冬瓜蜜餞:為一種帶汁蜜餞,外觀晶瑩透明,故名。若淋棄糖液,裹乾白砂糖,則稱冬瓜蜜餞。成品色澤潔白晶瑩,通明透亮,入口脆嫩,咀嚼無渣,滿口蜜汁,清涼爽口,甘甜芳香。若以紅糖製作,則色呈琥珀,紅潤透明。已有200年生產歷史。玉溪酒鹵腐:成品外觀鮮紅油潤,內呈杏黃色,入口細膩柔糯,鹹辣適口,油味芳香。遠在明清之際,玉溪、通海一帶居民即善制鹵腐,但皆為酒醃;30年代始以油代酒,食後有蛋黃香的回味。州城鎮:油鹵腐、冬瓜蜜餞。北城鎮大營村:牛角小刀。北城鎮梅園村:八角。春和鎮水槽村:竹、木器具。大營街鎮:青松、烤鴨、芝麻片。小石橋彝族鄉:黃梨。研和鎮:紅薯、炒板栗、楊梅、紅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