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半邊蓮(紅半邊蓮)

紅半邊蓮(紅半邊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半邊蓮又名半邊風、山螞蝗、紅蓮,為秋海棠科植物粗喙秋海棠的全草或根。粗喙秋海棠多年生肉質草本,高1~1.5米。根莖肥大,橫走。莖直立,或下部傾斜,無毛,粉紅色,有膨大的節。性味酸澀,涼。可用來治療溫熱病下血,咽喉腫痛,瘡腫疥癬。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半邊蓮
  • 拼音:Hónɡ Bàn Biān Lián
  • 學名:紅半邊蓮
  • 別稱:半邊風、山螞蝗、鬼邊榜、大半邊蓮、肉半邊蓮、紅葉子
  • :植物界
  • :草本
  • 分布區域: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版本一,功效介紹,異名,植物形態,採集,性味,生藥材鑑定,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版本二,出處,拼音名,英文名,別名,來源,原形態,生境分布,栽培,性狀,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各家論述,摘錄,

版本一

功效介紹

紅半邊蓮 (《廣西藥植名錄》)

異名

半邊風、山螞蝗、紅蓮(《廣西藥植名錄》),鬼邊榜、大半邊蓮(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肉半邊蓮(《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植物形態

葉互生,膜質,闊卵形至長圓形,不對稱,長11~27厘米,寬3.5~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歪斜,心形,邊緣稍有小齒,兩面無毛;葉柄纖細。托葉早落。聚傘花序腋生;花4~6朵,白色;雄花萼片2,闊倒卵形或卵圓形,花瓣2,闊卵形;雌花萼片與花瓣6,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子房近球形,被銹色微柔毛,頂部收縮成一短喙,無翅。蒴果近球形,無翅亦無毛,頂冠有長約3毫米而稍粗的喙。花期4~5月。生於林下岩石上。分布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採集

全年可采,曬乾。

性味

《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酸澀,涼。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全草乾燥皺縮,長90-150cm,莖直徑2-8mm表皮顯棕褐色,無毛,有膨大的節。葉多皺縮破碎,展開後呈長圓形,長8-15cm,寬3-5cm,暗綠色,先端漸尖,基部心形,無毛,邊緣疏生小齒。聚傘花序生葉腋間,花黃色。氣微,味酸澀。
根莖略呈圓形,彎曲,有分枝,長5-12cm,直徑0.4-1.5cm。表面紅棕以或棕褐色,粗糙,有縱皺紋和明顯的結節。有時可見有薄片狀的栓皮和殘留的鬚根。有的表面具有點關突起的根痕和黃褐色絨毛。節間長0.5-1cm,每節有一凹陷的莖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折色至棕紅色,可見黃白色點狀維管束。氣微,味酸澀。

功用主治

①《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消腫,止痛,治疥瘡。
根:治溫熱病,病血,瘡癤,貧血,蛇傷。
②《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解毒收斂,消腫止痛。
治咽喉急性炎症,牙痛,毒蛇咬傷,湯火傷。
③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疥癬,無名腫毒,淋巴結核,食道癌。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8錢。 外用:搗敷。

版本二

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

Hónɡ Bàn Biān Lián

英文名

Herb of Thickrostrate Begonia

別名

半邊風、山螞蝗、鬼邊榜、大半邊蓮、肉半邊蓮、紅葉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秋海棠科植物粗喙秋海棠的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gonia crassirostris Irmsch.[B.aptera sensu Merr.]
採收和儲藏:全草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乾;根秋、冬季挖取,洗淨泥沙,切碎,鮮用或曬乾或烘乾。

原形態

多年生肉質草本,高1-1.5m。根莖粗壯,橫走;莖直立或下部傾斜,無毛,粉紅色,有膨大的節。葉互生;葉柄纖細,下部的長約10cm,上部的長約2cm;托葉早落,葉片膜質,闊卵形至長圓形,不對稱,長11-27cm,寬3.5-10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歪斜,外側有一大耳片,長1.5-6cm,兩面無毛,邊緣有小齒。聚傘花序腋生,長約3cm,總花梗長約1cm;花4-6朵,白色;雄花被片4,闊倒卵形或卵圓形,花瓣2,闊卵形;雌花被片6,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子房3室,近球形,被犭色微柔毛,頂部收縮成一短喙,無翅。蒴果近球形,無翅也無毛,頂冠有長約3mm粗短的喙。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濕處或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不特性 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忌垣及強光。要求在含腐殖質多的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扦插或種子繁殖。選擇蔭蔽良好而有一定坡度的林地作繁殖場地,如缺乏蔭蔽條件應頸先搭好蔭棚。扦插繁殖:選二年生健壯莖桿,截成15-20cm長的枝條,每個帶2-3節,按行株距10cm×4cm,斜插到沙床上,入沙深度為枝條的1/2,插後稍壓緊和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30-40d生根,生根後10d左右即可定植。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栽種。種子繁殖:播種育苗,隨采隨播。種子拌入草木灰後均勻地撒播於苗床上,覆蓋細土0.5cm,澆水保濕。當苗高10cm左右移栽。
田間管理 定植後,每年鬆土除草3-4次,於春夏季間和秋科季間分別各追施腐殖質土、堆肥、熏土等1次。生長前期蔭蔽度在50%左右,中後期應逐漸增加光度,調節蔭蔽度在30%-40%。

性狀

性狀鑑別 全草乾燥皺縮,長90-150cm,莖直徑2-8mm表皮顯棕褐色,無毛,有膨大的節。葉多皺縮破碎,展開後呈長圓形,長8-15cm,寬3-5cm,暗綠色,先端漸尖,基部心形,無毛,邊緣疏生小齒。聚傘花序生葉腋間,花黃色。氣微,味酸澀。
根莖略呈圓形,彎曲,有分枝,長5-12cm,直徑0.4-1.5cm。表面紅棕以或棕褐色,粗糙,有縱皺紋和明顯的結節。有時可見有薄片狀的栓皮和殘留的鬚根。有的表面具有點關突起的根痕和黃褐色絨毛。節間長0.5-1cm,每節有一凹陷的莖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折色至棕紅色,可見黃白色點狀維管束。氣微,味酸澀。

性味

味酸;澀;性涼

功能主治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主急性咽喉炎,牙齦腫痛,瘡癤腫毒,熱病便血,瘰癧,疥癬,毒蛇咬傷,燒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消腫,止痛,治疥瘡。根:治溫熱病,屙血,瘡癤,貧血,蛇傷。
2.《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解毒收斂,消腫止痛。治咽喉急性炎症,牙痛,毒蛇咬傷,湯火傷。
3.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疥癬,無名腫毒,淋巴結核,食道癌。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