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主義社會和第四次浪潮

蒸汽工業革命造就了工業社會,信息技術革命造就了信息社會,Web2.0互動知識技術造就了知識社會,哲學微積分智慧型技術革命造就了後信息社會----精神主義社會。因特爾晶片技術、微軟作業系統技術和網際網路Web2.0互動知識技術使很多美國人們的大腦已經從傳統腦力勞作中解放出來,精神藝術勞動正在代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社會中信息產品、知識產品、遊戲產品和娛樂產品已經極大豐富,甚至相對過剩。人們對商品的消費從農業產品升級到工業產品,又從工業產品升級到情感產品、娛樂產品、信息產品、知識產品、精神信仰和藝術心靈產品的消費。即有傳統商品消費正在從形物質產品升級到無形非物質產品。一個新型未來社會---精神主義社會正在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主義社會和第四次浪潮
  • 形成動力:哲學微積分智慧型技術革命
  • 社會現象:傳統商品消費從有形到無形物質
  • 別名:後信息社會
簡介,目錄,

簡介

1975年的時候全世界的電腦是5萬台,2008年全世界電腦總數猛增至19.3億台(根據2008年底美國工業協會研究結果,包括工業用軍用醫用家用辦公用等種類的電腦)。美國很多人們的大腦已經從腦力勞作中解放出來,精神勞動正在代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人們對商品的消費從農業產品升級到工業產品,又從工業產品升級到情感產品、娛樂產品、信息產品、知識產品、精神信仰產品的消費。即傳統商品消費正在從物質產品升級到非物質產品。一個新型未來社會正在誕生。

目錄

:1.基本概述
2.約翰·奈斯比特
3.阿爾文·托夫勒
精神主義社會和第四次浪潮——基本概述
精神主義社會是後信息社會的學名,是發達型的信息社會。奈斯比特提出,美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後信息社會,他斷定,後信息社會其實就是精神主義社會。精神主義社會是注重發展知識智慧型、藝術體驗、思想信仰和精神享受的社會,大量生產知識、藝術、思想、精神信仰,精神的生產力已經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文化科技成果的關鍵因素。後信息社會的特徵是哲思時代(哲學創新思維取代常規形式思維),創意經濟,動漫產業,奇思妙想成為生活時尚和創意產業等。後信息社會的口號是掌握先進社會觀念和先進思維方式而且會思考的人比擁有大量知識和專利文獻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競爭力。後信息社會的人才特徵:1.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2.先進的思維方式。3.先進的學習方式。4.先進的知識結構。5.先進的生活方式。6.先進的清潔生產方式。樹立哲學思維觀念,取代終身學習觀念。會思考的人淘汰不會思考的人,培養會思考的人比培養會學習的人更重要。《新思維革命》取代《學習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主義社會後的第四階層,人們會更多依賴精神想像和思想信仰,即精神勞動超過腦力勞動和體力活動(勞心勞力的勞動)。這將極大地改變經濟學,使很多經濟學思想陳舊過時。我們現在的經濟學不知道如何處理那些無形的財富,因為到目前為止,多數理論都是基於具體有形的貨物。但我們的世界已經不再完全依靠有形物品。中國如何適應這個潮流,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要問題。金融工具創新獲取的財富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創造的財富更容易更快更多。它處於財富創造體系的“金字塔”最頂端。
人類社會形態從生產力的角度看,可以分為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和精神社會。一句話從物質主義社會向精神主義社會逐步過渡。若從生產關係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則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的發展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這兩種不同社會形態劃分標準之間有著內在聯繫。農業社會基本上是與封建社會相對應的;工業社會基本上是與資本主義社會相對應的,只是到了20世紀才出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已基本完成,馬克思構想在工業社會的基礎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已難以實現。從生產關係的角度看,未來的信息社會和精神主義社會相對應的是什麼社會?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仍將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信息社會階段的資本主義將是在新的生產力條件下不斷調整其生產關係的新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再次有了新的突破,在新的生產力條件下進一步釋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潛能,延長了資本主義的壽命;而信息社會的到來也使得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信息社會的社會主義將是物質生產力更加發達的中級階段社會主義。精神主義社會的社會主義將是物質生產力高度發達、精神信仰高度文明的共產主義社會(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高度解放)。
精神主義社會和第四次浪潮——約翰·奈斯比特
1982年,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趨勢》一書中預測信息社會將取代工業社會,隨後聲名鵲起。人們耳熟能詳的“高科技”、“大趨勢”等辭彙,就出自他的創造。2008年9月20日,由《經理人》雜誌舉辦的“2008中國CEO年會暨中國最具創新力公司頒獎典禮”在北京好苑建國酒店召開。全球50位管理大師之一,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再次來華做演講,預測中國發展趨勢。如今,預言也變成了現實。他又帶著新書《精神主義社會——後信息社會》來到中國,傳授用常識預測的“絕招”。今天視聽覺流行文化已經占領世界,視覺聽流行文化已成為社會娛樂文化的主流,未來娛樂文化經濟正在從對視聽覺流行文化的關注轉移到對思想信仰精神理性文化的關注。
我們正從實體物質型經濟社會向虛擬非物質型經濟社會轉變,儘管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但在很多情況下,發生變化的並不是事物本身,而且我們做事的方式。在尋求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只要我們能夠分辨出常量與變化,我們就能耳聰目明,洞見未來。他說:世界未來的轉變與趨勢都是隱含在現實與歷史之中的。值得關注的不是信息的數量,而是信息的質量以及這些信息與我們生活所關聯的程度。信息化社會中應當遵循的生活工作原則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沒有揚棄,談不上發展。對待未來社會的方式決定了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民族的政治、智力和文化前景。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心問題就是對待未來的態度問題,這至關重要。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物質精神文化進化的歷史詩卷。在視覺文化正在成為社會的主流的今天,技術和藝術兩方面的培養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知識之腦和激情之心缺一不可:我們既需要電腦網際網路,也需要詩人聖人。
奈斯比特認為,信息社會的發展起始於1956年和1957年。當時出現了信息技術革命,如人造衛星、太空梭、計算機、通信技術、電視等,人造衛星把地球變成了全球村。資訊時代的生命線是通信技術的發展,它大大縮短了信息傳遞的時間,電話、電腦和電視機的結合,產生了集成信息和通信系統,移動通信系統;人與電腦之間的融合,向信息社會提供了發展的動力。信息作為一種戰略資源不再枯竭,而且可以再生。信息技術造就了信息產業,奈斯比特先生採用統計學方法證明,1982年前信息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1950年,17%的人從事信息工作,1982年從事信息工作人員的比例增長到60%以上,只有13%的人從事製造業。20世紀初期,農民占美國勞動力的三分之一,1982年下降到3%。結論是農民和工人的比例隨著社會的轉型大幅減少,職員、專業人員和信息工作人員的比例大幅增加,如律師、教師、工程師、軟體人員、系統分析員、醫生、建築師、會計、圖書管理員、記者、社會工作者、護士等。農業時代,90%的美國人生產100%所需的糧食,1982年3%的美國人生產120%美國所需的糧食。工業社會中戰略資源是資本,信息社會中戰略資源和信息,大量生產信息就像大量生產汽車一樣,新的權力來源不再是少數人手中擁有的金錢,而是多數人手中的信息。奈斯比特先生的研究發現,社會轉型速度加快,時間觀念產生了轉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用了100年,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只用了20年。信息社會向精神主義社會轉型或許更複雜更難預測。在農業社會中,在時間觀念上習慣於往後看,人們總是在回顧歷史,依靠傳統的經驗指導春耕夏鋤和秋收冬藏。工業社會則強調要關注現在,比如出貨、完工、就事論事、最低限度目標等。信息社會必須關注未來,向現在學習如何了解未來,預測未來,掌握未來。
中國人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現在我們在解放我們的思想,每一項藝術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創意。自從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以來,中國的藝術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市場,很多其他國家的博物館都對中國非常青睞。在今年早些時候,我聽多的一份報告使我感到非常的震驚,現在像全國性的運動,在農村地區建立圖書館,由農民自己進行管理,其中每一個圖書館至少有一千本書,還有三十種報紙,還有一百種視頻、音頻的資料。在全國總共建立超過20萬個圖書館,會在明年年底實現這個目標。同時還有24萬的村莊,在2015年時,都會建立村裡的圖書館。我們需要知道,這是經濟進步中很偉大的一部分。這不見得是說,我們走西方的道路,走過的空間、走過的穩定,走過的安全。在中國事實已經證明,思想的解放無所不在。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使中國經濟取得了偉大的進步,使中國的人民享受著經濟的扶持。解放中國人的思想,使一切成為可能。
差不多在五百多年前,歐洲也曾有過文藝復興,也有過解放思想,他們才有全球性的領導地位。而中國目前正在進行大力的思想解放,差不多在三十年前我們開始了改革開放,像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宏偉的目標。現在中國正達到著更高的水平,正走向全國領導力的角色。西方國家就不太願意學習,他們正在失去競爭力,失去他們的陣地。而中國的經濟學裡,西方國家尚未認識到失去這個力量,21世紀中國將起到主導作用。中國從過去的孤立走到了現在的思想解放,走到了世界的融合。
如果沒有15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17世紀震撼整個歐洲和世界的科學啟蒙運動,那就沒有18世紀的工業革命。沒有工業革命,也就沒有工業社會,沒有工業社會就沒有今天的信息社會。同樣沒有信息技術革命,也就沒有信息社會,沒有信息社會就沒有即將到來的精神主義社會(技術人文藝術精神並重)。所以,不同思想的啟蒙,不同觀念的撞擊,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強大動力。
精神主義社會和第四次浪潮——阿爾文·托夫勒
曾以《第三次浪潮》一書風靡中國大陸的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十一月接受中新社和《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他說“二十年以前,沒有人能想像中國的崛起。現在是一個奇妙的時期,所有的變化都進行得十分迅速。在這樣的時期,人們很難準確預測各種趨勢,但總體的預測是:變革,不斷地變革。” 阿爾文·托夫勒,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想家之一。今年深秋的一個午後,這位一九二八年出生的老人,在洛杉磯一家酒店接受中新社和《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獨家專訪。他一九八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曾風靡中國大陸,銷量達千萬冊之多,給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人帶來極度的思想震撼。
托夫勒說,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成就可謂顯著、驚人。我們當初也沒有想到中國能發展得如此之快,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在很多方面,中國已經成為領導者。中國是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成員。任何事情都不能完全排除中國的影響力,而中國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對外界發生著重大的影響。中國發生的變化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全世界都很重要。
他欣慰地說:“大量的中國人開始理解第一、第二和第三次浪潮之間的區別,其人數可能比全世界其他地方懂得以上概念的總合還要多。”
托夫勒指出,當前的世界是一個由四次浪潮所覆蓋的地區混合參雜的世界。全球很多地區以農業、半工業為主。第二階層才是工業。發展到第三階層、第四階層,人們會更多依賴知識、信息和思想信仰,即精神勞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依次更替。那將極大地改變經濟學,使很多經濟學思想陳舊過時。我們現在的經濟學不知道如何處理那些無形的財富,因為到目前為止,多數理論都是基於具體有形的貨物。但我們的世界已經不再完全依靠有形物品。中國如何適應這個潮流,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要問題。
“儘管如此,我仍然相信中國將來會超過現在這些已開發國家,因為中國明白第三次浪潮的意義,了解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性。”托夫勒說。他說,從一方面看,中國已經在知識層面做好了趕超的準備,但在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這是最大的問題。我無法預料中國是否能夠成為第三次浪潮的“先鋒”,但我能斷定的是,中國的經濟不會崩潰,雖然她朝著第三次浪潮的邁進的步伐會減慢。中國領導人給我的印象是,他們希望發展世界上最先進的知識經濟。我相信這是中國的目標。中國需要努力的另一個領域是教育,即讓孩子進入未來。他說:“應該讓孩子能學會思想,因為社會的希望在未來。”
他認為,中國的年輕一代已準備好迎接變革,渴望進行變革。這一代人了解複雜的IT技術,清楚與其他人溝通的重要性。我希望這一代人能夠給社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創新,經濟的、科技的。只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中國方能更加強大,在競爭中更具優勢。
“二十年以前,沒有人能想像中國的崛起。現在是一個奇妙的時期,所有的變化都進行得十分迅速。未來的20年內——2030年,人們很難準確預測各種趨勢,但總體的預測是:變革,不斷地變革。”托夫勒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