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兒·春雨

粉蝶兒·春雨

《粉蝶兒·春雨》是清代詞人張惠言的一首詞。詞人抓住淅瀝而迷惘的雨景,抓住雨中飛颺的雨絲,簌簌飄零的落紅,雨後重重繚繞的雨霧,遠方大地上的萋萋芳草等清美且迷朦的景象,生動而貼切地點染出詞人此時此刻落寂、迷惘而感傷的心場。同時,詞人又不時恰到好處的直抒胸臆,頗為直率地坦露他的心緒。如詞上下兩片開首句“甚心情還自來小樓凝望”和“者心情付春雨繞遍天壤”就是直抒胸臆之筆。此詞的主旨為抒發在異地他鄉對親人與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時,又展露出詞人心中那排遣不去的孤寂與悵惘感,詞風清婉而感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粉蝶兒·春雨
  • 創作年代:清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張惠言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粉蝶兒·春雨
甚心情還自來小樓凝望?一絲絲、看他愁樣。軟東風、暫禁著、柳花飛颺。卻無端、催著桃花飄蕩。 者心情付春雨繞遍天壤。一絲絲、看儂愁樣。是啼痕、染就了、萬重煙障。問江南、芳草可還惆悵

作品注釋

粉蝶兒:見北宋毛滂東堂詞》。得名於毛滂詞結句:“粉蝶兒,這回共花語。”
⑵凝望:長時間地仔細注目、端詳。
飛颺:飛動飄颺。
⑷無端:①無心,無意。北宋歐陽修玉樓春》:“遊絲有意苦相縈,垂柳無端爭贈別。”北宋秦觀《桃源憶故人》:“無端畫角嚴城動,驚破一番新夢。”②不料。北宋賀鑄踏莎行》:“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東風,無端卻被秋風誤。”③無奈。北宋宋祁蝶戀花》:“遠夢無端歡又散。淚落胭脂,界破蜂黃淺。”此處為第二種解釋。
⑸者:者,通“這”。五代蜀王衍《醉妝》詞:“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那邊走,者邊走,莫厭金杯酒。”北宋晏幾道《少年游》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⑹天壤:天地之間或天涯海角。
⑺儂(nong):你,今吳方言還在廣泛使用。古代詩詞也常用如“我”。
⑻煙障:煙霧繚繞形成的霧障。
⑼惆悵:因失望、失意而感傷。《楚辭.九辯》:“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南宋陸游《觀長安城圖》:“三秦父老應惆悵,不見王師出散關。”

作品賞析

這首詞起碼有兩種解讀法。一種可解為“模擬詞”,即傳承晚唐溫庭筠以來習見的以男性模擬女性身份與口吻的寫法,來描摹、抒發詞中“她”的情狀與心志,也間接表達作者的心境與情思。春天來了,春雨淅淅瀝瀝飄下,這“一絲絲”春雨,似乎飄出來的是那個遠在千里之外“遊子”的“一絲絲”淚水,“遊子”還在為不能歸鄉與親人團聚而憂愁,所以閨中思婦還有什麼心情“還自來小樓凝望”——盼望著“他”歸鄉?東風“疲軟”,然而,這“疲軟”的東風只是暫時不讓柳花高飛飄揚,卻禁不住那灼灼桃花簌簌飄零。閨中思婦要把這滿蓄著離情別恨的憂悶心情“付春雨繞遍天壤”,那“一絲絲”春雨似乎也用同情的眼光看著“儂”憔悴憂傷的模樣。這“儂”是吳越語中的“你”,詞中的女主人公在自問自答,在捫心自問,這個“你”是指女主人公自已。詞中女主人放眼望去,只見遠方雨霧重重,朦朧迷離,這重重雨霧,應該是“我”——詞中的女主人的淚痕點染而成。詞中女主人胸中的鬱悶無法排遣,所以,“她”面對著茫茫“江南”大地,面對著江南大地上的萋萋芳草,不禁要問,人們是否也象我一樣感受離情別恨的惆悵?
另一種可解讀為“自傳體”詞,即作者在詞中寫的是“自我”,抒發“我”此時此刻的感受與心情。春天來了,春雨淅淅瀝瀝飄下,在迷離中潛伏著幾分生機,然而詞人卻“甚心情還自來小樓凝望”?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一絲絲”春雨似乎讓“我”在雨霧濛濛的迷惘景象中看到“你”——即閨中思婦的憂愁模樣。東風乏力疲軟,它只是暫時吹不動“柳花”,不能讓柳花高飛飄揚,然而它卻無情地吹打著桃花,使灼灼盛開的桃花紛紛簌簌落下。我這落寂又孤苦的心情只好“付春雨繞遍天壤”。我猜想與我天各一方的那個“她”也和我一樣落寞,這天空中飄下的“一絲絲”春雨,似乎也用同情的目光注視著“儂”——我所思念的“你”,亦即閨中思婦的憂鬱模樣。縱目遠眺,只見遠方雨霧繚繞,朦朧迷離,這重重繚繞的雨霧,想必是“儂”相思的淚痕點染而成。我面對著“江南”的蒼茫大地,面對著江南大地上萋萋芳草,不禁仰天長問,這萋萋芳草是否也象我們一樣感受到無奈與惆悵?
與前兩首詞一樣,此詞的主旨為抒發在異地他鄉對親人與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時,又展露出詞人心中那排遣不去的孤寂與悵惘感,詞風清婉而感傷。詞人抓住淅瀝而迷惘的雨景,抓住雨中飛颺的雨絲,簌簌飄零的落紅,雨後重重繚繞的雨霧,遠方大地上的萋萋芳草等清美且迷朦的景象,生動而貼切地點染出詞人此時此刻落寂、迷惘而感傷的心場。同時,詞人又不時恰到好處的直抒胸臆,頗為直率地坦露他的心緒。如詞上下兩片開首句“甚心情還自來小樓凝望”和“者心情付春雨繞遍天壤”就是直抒胸臆之筆。

作者介紹

張惠言(1761~1802),原名一鳴,字皋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早慧,少受易,即通大義。年十四,即為童子師。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進士,改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六年,散館,奉旨以部屬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編修。嘉慶七年卒於官,年四十二。著有《茗柯文編》4卷,《茗柯詞》1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