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

《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新巧別致的送春詞。作者有感於眼前的花落春殘,以擬人化手法,形象的比喻,描寫了春天將逝,春花難留而產生的愁緒。上片回憶昨日春光爛漫。下片抒寫今日春光難留。全詞委曲細膩,柔情似水,綺麗婉約,色彩濃麗,比喻新巧,別具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 作品別名: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花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
而今春似輕薄盪子難久。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趙晉臣:趙不迂,字晉臣,是作者的朋友,官至敷文閣學士,故以敷文稱之。
②“昨日”三句:昨日春光正好,梅花盛開的樣子就像是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初學繡花一樣,每支梅花都開得那么飽滿。學繡:學習刺繡。
③ “甚無情”三句:老天為什麼這么無情,讓風雨對梅花百般摧殘。甚:真,很。下得:忍住。
④“向園林”二句:片片梅花落地,如紅毯鋪在園中。地衣:鋪在地上的毯子。縐:皺紋。
⑤“而今”二句:春天不肯長久地停留,就像盪子一樣不以離別為念。盪子出遊在外久不歸家的人。
⑥“記前時”四句:還記得去年送春時,落花都飄蕩在水面上,好像把一江浩蕩的春水都釀成了醇酒。醇酎:濃酒。
⑦“約清愁”二句:與“清愁”相約在長滿楊柳的岸邊相見。

白話譯文

昨天,還是春光明媚,就像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用她輕快靈巧的小手,把一枝枝的花繡得豐盈嬌艷;如今就不同了,夜來那一陣無情的風雨,把園中的花吹得滿地都是,就像給園林鋪上了一塊起著皺紋的紅色地毯。
今天,春光猶如那朝秦暮楚的“輕薄盪子”,儘管你對她一向情意綿綿,也是留她不住的。記得上次送春歸去之後,那碧波蕩漾的春水呀,都釀成了一杯醇美飄香的濃酒了。請到楊柳岸邊來吧,我們在這兒飲酒敘舊,消除那離別的清愁。

創作背景

這首《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作於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辛棄疾閒居瓢泉時期。時值晩春,梅花凋謝,好友趙晉臣作詞賦落梅,辛棄疾以此詞和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重在回憶昨日之春,表現的是昨日之春的春光爛漫,和下片形成對比,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開篇三句,以極通俗而形象化的語言讚美了昨日之春的美好,春花爛漫,繁花似錦。為了突出昨日之春的獨特和讓人動心,作者用了一個“十三女兒學繡”這個獨特比喻。這個比喻不僅巧妙,獨特,而且極其生動貼切。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學剌繡,和一個穩重的成年婦女的區別就在於少女的針法放肆,設色大膽,不拘章法,繡品雖然不顯成熟規矩但活潑靈動,花的絢麗,春的爛漫等內容通過這一句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現。這一句也寄寓著作者的熱烈願望和美好的理想。就在讀者陶醉於作者所描繪出的這一派爛漫春光美景中時,卻不料作者來了一句“甚無情,便下得,雨倨風懋,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表意急轉直下寫風雨摧花,春光不再,也暗合了“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這個俗理。在一片美好的春光中,誰曾料想狂風暴雨來了,風吹雨打,凋零一片,落紅滿地。因為好景(春景)不常在,好花(春花)不常開,所以作者也就特別地愛春惜春,愛花賞花。又因為愛春愛花,所以春歸花謝才讓人不堪和痛苦。作者雖未明言,但浸透於詞句的字裡行間里的,無不是傷春之情惜花之意,充滿了傷感、無奈和惆悵。
下片寫今日之春,重在抒發對今日春光難留的哀愁、失望和痛心之情。而今春似,輕薄盪子難久”這一句和上片的“昨日春如”句形成對照,“盪子”以吃喝玩樂為能事,是朝三暮四靠不住的人。《古詩十九首》上有“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房難獨守”詩。作者把臨去的春光比做輕薄的浪子,寫春光的短暫難留。這個形象的比喻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沉的失望和強烈的悲憤情緒。“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這兩句重在寫作者春愁之濃重。作者在這裡,一反傳統的表現手法,不說愁緒的如江似海,而說消愁的濃酒多如江水,以酒的多濃反襯愁悶的深重,顯得新穎獨特。“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這兩句仍重在寫愁,但表現方法很是新穎,清愁本不可“約”,作者在這裡把清愁寫成可以相約的朋友、知己,與作者一起共飲“一江醇酎”。共同飲酒解愁。與“清愁”一起“解愁”,構想得奇妙,表現得生動。作者正是借著這奇妙的構想與表現,運用擬人的手法,在與清愁相約、相候中結束全詞,在餘韻綿綿中表達了自己深重的哀愁和不盡的傷感悲憤。
這首詞借寫暮春落花,抒發春愁,既表現詞人熱愛春光、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和惋惜春光逝去的濃重哀傷;又寄寓詞人的身世愁、國事愁、和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無限悲憤詞。詞由昨日春愁引出今日春愁,從昨日爛漫春光引出今日春光難留,又從今日春愁想到去年春愁,在一連串的生動比喻的描寫中,和擬人化的手法,步步深入地把春光形象化。比喻貼切,形象逼真。擬人新穎,寄託悠長。表面是對景傷春,實際是以曲折隱晦的方式,寫己抒情。傷春即傷人,傷人即傷世,是詞人對抗金復國的希望日益渺茫的現實的一種深沉的悲憤。以景寓情,借物寄情。想像奇麗,語言精美。使詞充滿生氣,充滿活力。風格婉約纖秀。

名家點評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碧波《辛棄疾詞選讀》:這首詞比擬形象,語言生動,風格婉約,在辛詞中別具一格。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稼軒《粉蝶兒》起句云:“昨日春如十三女學繡”;後半起句云:“而今春如輕薄盪子難久”,兩喻殊覺纖陋,令人生厭。後世更欲效顰,真可不必。
暨南大學教授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其實兩喻是不纖也不陋的。不僅比喻的本身不陋,其含義也頗耐尋味。也是新穎、別致而形象化的。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的詞以豪放而著稱。但是這首《粉蝶兒》卻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另外一面。這是一首詞人有感於眼前落花春殘而寫的一首抒發惜春情緒的詞。
明代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詞統》卷一一:淡雅宜人,絕非紅紫隊中物。清李佳《左庵詞話》卷下:稼軒《調》詞:“左手把青霓,右手挾明月(略)”又《粉蝶兒》云:“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略)”用筆如龍跳虎臥,不可羈勒,才情橫溢,海天鼓浪。然以音律繩之,豈能細意熨帖?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