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根賢

簡根賢

簡根賢,採礦專家,我國現代採礦工業的開拓者之一。主持設計並建設我國第一座大型銅礦山——安徽銅官山銅礦;參加創建新中國最早的採礦科學研究機構——長沙有色金屬礦山科學研究所,並長期負責研究規劃制定與科研管理工作,為我國有色金屬採礦技術進步和礦山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簡根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南海
  • 職業:採礦專家
  • 畢業院校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
  • 主要成就:我國現代採礦工業的開拓者之一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

人物簡介

簡根賢,高級工程師。廣東南海人。193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曾任開灤礦務局技術員、資源委員會滇北礦務局茉莉坪礦助理工程師。1945年赴美國猶他大學進修。建國後,歷任銅陵銅官山銅礦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冶金工業部長沙礦山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中國金屬學會第一至三屆理事。是第三至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曾負責銅官山銅礦系、選、冶聯合企業的設計、建設和生產技術工作。

人物生平

簡根賢,1914年2月26日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1935年7月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採礦系,1935年至1945年,先後在開灤礦務局、平綏鐵路局任實習員,在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滇北礦務局、茉莉坪礦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主任工程師等職。1945年8月至1947年8月,赴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讀研究生。1947年11月至1949年11月,在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鎢錫公司、金屬礦業管理處、廣州辦事處、香港辦事處等單位任工程師。
1949年11月,參加了香港護產起義。1950年至1956年3月,擔任華東工業部銅官山銅礦工程處總工程師兼副主任。1956 年調湖南參加長沙有色金屬礦山科學研究所(今長沙礦山研究院,簡稱礦山院)的籌建工作,並擔任副所長,主持整個研究所在設計與技術規劃工作,1960年至1982年任礦山院總工程師,1982年後任技術顧問。1956年,簡根賢參加了《1956年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採礦部分的編制工作,並於次年秋天為赴蘇代表團編寫了修訂意見,1960年,又為原冶金工業部主持編制發展規劃的採礦部分,為我國現代採礦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簡根賢是全國政協第三、第四、第五屆委員會委員,1954年7月當選為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7年7月,被聘為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冶金組成員,1964年4月被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技術科學學科組採礦學與選礦學分組組員,1979年3月被聘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有色金屬冶金專業組組長,1979年9月被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礦業工程學學科組成員。他是中國金屬學會第一、第二、第三屆理事會理事、採礦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金屬學會第一、第二、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簡根賢於198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技術成就

簡根賢1939年春進入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所屬資源委員會滇北礦務局(今會澤鉛鋅礦)工作,擔任助理工程師,主管採礦技術。當時礦山完全是土法生產,經過他的大力爭取,礦山終於同意引進機械作業方式,於1940年中開始採用機械鑿岩掘進巷道。1940年10月離開滇北礦務局後,經過半年的顛沛流離,直到1941 年4月,他才在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汞業管理處重新找到工作,當時該處負責開發管理川湘黔3省的汞資源,下面有10多個礦山。1941年6月他出任湖南晃縣(今新晃縣)茉莉坪礦的工程師兼主任,負責勘探、采、選、冶全部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管理工作,他很快在組織汞礦生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獲得資源委員會的通令嘉獎。
1944年由汞業管理處推薦,通過考試被經濟部選送赴美留學,1945年8月離開重慶到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研究院學習。在此期間,先後在美國東、西和西北部的煤礦與銅礦實習考察,全面調查了解其採掘工業的機械化發展動向和有關技術經濟問題,並研究煤礦和金屬礦機械化開採,完成了礦山機械化技術和經濟問題的論文。在美國的兩年里,他除了學習採礦技術知識外,還通過與社會和民眾的接觸,對美國的生活有了較深入的了解,使他既看到了美國人的熱情,也領略和認識到美國“恩賜者”和“傳教士”的真面目,改變了他對美國“民主自由”的看法,重新認識美國,並引起了他思想上的重要變化,同時也增加了他思想上的矛盾。1947年8月,他帶著技術和思想上的收穫回到祖國。
回國後兩個月,簡根賢被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往江西鎢錫公司畫眉坳工程處任工程師、主任。1948年4月調任上海辦事處工程師兼第一組組長,隨後調廣州辦事處負責礦產品經香港的出口事務。為了處理資源委員會在港國外貿易事務所存放的大批礦產品和準備進口的器材,他隨廣州辦事處的搬遷而來到香港,在港期間通過中共地下黨的工作,使他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感覺到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候就要到了,心中的愛國熱情立即迸發出來。在香港地下黨組織和孫越崎的領導下,1949年11月13日資源委員會和招商局與中國、中央兩航空公司一起宣布起義,脫離南京國民政府,他毅然參加了護產起義,為保護在港的資金、資源、設備等財產並將其歸還人民政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利用在香港的有利條件,廣泛收集各國礦業生產、消費、貿易等方面的資料,為回國參加建設做好準備。簡根賢等熱愛祖國、心向人民的正義行動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人民政府的嘉許。
銅是中華民族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和近現代列強的入侵,我國銅的生產日趨萎縮,1949年的年產量已不足3000噸。銅官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銅生產基地,南朝即開始在此設官采銅,鴉片戰爭後由英國人在此經營;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擴大了礦山開採規模,掠奪了大量寶貴資源;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在此續建一座400噸/天的礦山和選廠,但進展十分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銅官山成為我國早期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銅工業基地。為回響毛澤東主席“開發礦業”的號召和滿足建設的需要,為國家提供急需的銅工業原料,華東工業部決定從續建已有的礦井、選廠、電廠、港口開始,同時加速地質勘探,擴大生產規模,擬在銅官山自行設計、自己製造設備、自己建設年產1萬噸銅的採選冶聯合企業。當時共和國剛成產,不僅缺乏大型採選冶聯合企業的建設經驗,更缺乏比較有經驗的技術人員。
祖國建設的需要向海外學子發出了召喚,1950年夏,簡根賢滿懷報效祖國、建設祖國的熱忱,攜同妻子和不滿周歲的女兒抵達北京。歸國後,他被任命為技術代表,與黨代表、軍代表一道組成三人小組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銅官山銅礦。儘管沒有建設和管理大廠礦的經驗,為了祖國經濟的恢復,面對經濟建設的需要和人民的信任,他毅然勇挑重擔,肩負起主持設計建設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銅礦的重任。1950年8月,華東工業部任命他為銅官山銅礦工程處總工程師兼副主任,負責該礦建設的設計、施工工作。1953年元月,該銅礦正式改由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簡稱有色局)領導,並成立礦務局,簡根賢任總工程師。1954年春,有色局在銅官山坑口實施責任制,他欣然下礦擔任副礦長,到生產第一線解決設計施工中的問題。至1956年3月,他一直在銅官山銅礦主持和負責礦山工作,與其他同事一道,根據該礦的資源狀況,克服重重困難,採用適宜的工藝技術與裝備,成功地建成了我國有史以來自行設計建設的第一個銅工業生產基地,為發展我國的銅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6年,為了提高我國的採礦技術水平,簡根賢和有關領導一起,按照自己參加編制的我國《1956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要求,在長沙組建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採礦技術研究機構——長沙有色金屬礦山科學研究所(今礦山院)。調長沙工作後,他為我國採礦技術進步和礦山院的科研建設嘔心瀝血,為我國採礦技術的發展和研究隊伍的壯大辛勤耕耘。在他的指導下,礦山院取得了銅官山銅礦的火區開採、凡口鉛鋅礦的盤區開採、露天電動輪卡車、銨油炸藥、漿狀炸藥等重大科研成果。他還多次參加或主持編制了國家採礦科技發展規劃,為我國採礦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做出了重大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簡根賢認真貫徹科研工作十六條,為在礦山院建立正常科研秩序做了大量工作。他根據幾年來對科研工作的摸索和探討,初步總結出礦山院進行礦山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若干規定,將科研工作的科學性和質量保證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建立了一套保證科研質量的措施,對科研人員提出嚴格的要求,使研究工作初創時期的分散混亂狀況很快得到扭轉。
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和科學試驗。簡根賢大力提倡將現場試驗研究和實驗室的試驗與理論研究結合起來,通過模擬試驗,將工藝技術的研究上升到科學理論的高度,再指導現場的試驗研究,從而縮短研究工作的周期,提高研究成果的科技含量。在他主持下,礦山院相繼建成了爆破、鑿岩、相似材料和拖動的實驗室與試驗巷道等,解決了以往採礦技術研究中許多試驗不能在室內進行的困難,為加快研究速度,提高研究工作的理論水平做出了貢獻。
重視人才培養。注重培養技術骨幹,使之成為某一學科帶頭人。簡根賢指出:在礦山院的業務範圍內,每個專業領域和方向都必須要有技術帶頭人。他主張選送一批優秀人才到院校進修或到國外留學,一邊讀書一邊搞研究工作。他強調課題研究中專題組長的作用,為此,特別制定了專題組長工作條例,並給他們學習和進修的機會,為礦山院培養造就了一批技術骨幹。
制定科研工作條例,規範科研工作。為了把科研工作搞上去,1961年底,以簡根賢為首成立了技術委員會,負責全院年度計畫、長遠規劃、人員培養、發展方向和重大研究成果的審查等科研管理工作,積極組織開展院內外的學術活動。1963年還制定了一套技術委員會的工作條例和科研工作條例。
堅持科研為生產服務的正確道路,加速我國採礦工業的科技進步。作為採礦科技界知名人士和礦山院的技術總負責人,簡根賢高瞻遠矚,在開展礦山研究工作方面善於正確選題,並明確提出中心環節和要求,如在緩傾斜採礦上著重解決頂板管理和采場運搬;在大量崩礦中重點解決鑿岩爆破參數和放礦兩個問題。他密切注視國際採礦科技和國內礦業建設的發展狀況,尤其在礦山技術發展的一些重要領域上更是抓住不放。如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國際關係變化的影響,礦用炸藥供應緊張,生產建設遇到嚴重困難,他根據國外工業炸藥的發展情況,立即組織力量先在露天礦山試驗推廣銨油炸藥,很快就使全國供應的緊張局面得到緩和。隨後組織提高鈹油炸藥性能的試驗研究,使其在小直徑炮孔爆破中得到套用,從而奠定了銨油炸藥作為一個廉價實用的工業炸藥主要品種的地位。同時他還支持在露天水孔爆破中試驗研製漿狀炸藥,使我國的礦用炸藥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為了大幅度降低採礦過程中的木材消耗,簡根賢組織和推動錨桿支護特別是金屬和砂漿錨桿等支護技術的試驗研究,使其逐步在我國地下礦山得到廣泛套用,如在錫礦山的桿柱房柱法開採就取得十分顯著的效果。在研究和推廣錨桿支護技術的同時,他還十分重視其機理的研究,並為此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測試設施。在簡根賢的組織領導下,礦山院成為我國最早試驗研究錨桿支護技術並獲得豐碩成果的單位。此後,對於錨桿與噴射混凝土結合的支護技術,他也給予了很多的關注。
在解決礦山技術問題時,簡根賢善於從客觀實際中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並能夠明確地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如在研究石嘴子銅礦開採產生豎井錯動問題時,他認為造成豎井錯位的主要原因是開採不合理,對採空區處理不好,沒有及時充填造成的,經過對礦山加強管理,確實證明了他的見解是正確的。
20世紀60年代中期,銅官山銅礦松樹山礦區高硫礦床開採中的自燃發火現象嚴重,極大地影響了工作面的開採環境,並造成大量資源損失。鑒於高硫礦床開採在有色金屬礦山中占有一定比重,簡根賢十分關心這一研究課題,親自組織調研論證,制定了灌漿滅火、改進回採工藝以及加強通風降溫等綜合措施,並多次深入現場指導試驗,終於取得比較完整的高硫自燃發火礦床開採技術經驗,解決了礦山生產的關鍵。
簡根賢認真研究國外礦山通過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經驗,認為我國應借鑑學習,並利用現代技術裝備建設一批礦山,解決礦山生產建設中的主要問題,消除某些主要生產工藝環節的技術落後狀態,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地下礦山開採,應該研究採用先進機械化設備開採的採礦方法,井巷建設應該考慮機械化發展的要求,不能一律追求小斷面巷道,應全面考慮礦山整體的經濟效果。60年代,他積極試驗推廣采場中深孔鑿岩爆破技術,主張凡口鉛鋅礦用水力充填替代乾式充填採礦法,並試驗套用高分層水砂充填採礦法。他對礦山地壓的研究十分重視,經常具體指導錫礦山緩傾斜礦體開採以及石嘴子銅礦深部開採的地壓研究,為解決礦山開採面臨的難題獻計獻策。
注重情報信息研究。1964年,簡根賢主持編寫了礦山機械化調查報告,在編寫該報告時,指導情報室收集了美國、瑞典等已開發國家大量的科技資料,包括採礦機械化的歷史發展經驗、過程和礦山機械的生產、維修、設計研究。70年代,他繼續關心我國無軌化採礦技術的發展,並且組織技術情報力量,編譯了大量的國外有關資料,大大推動了該技術在我國的套用與發展。
營造學術氛圍,提倡著書立說。簡根賢認為,作為一個科研單位,要把學術空氣搞得濃濃的。他堅持每個星期一定要有半天的學術活動時間,他帶頭組織人員撰寫論文,提倡著書立說,並在1960 年前後將其作為任務分配到各研究室,營造礦山院的學術氛圍。70 年代中,又重新將學術活動及提倡撰寫論文的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並親自做動員。晚年,他又親自組織策劃出版了礦山院的專門刊物,為傳播採礦新技術和擴大礦山院在礦業領域的影響做出了貢獻。

簡歷

1914年2月26日 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
1931~1935年 在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採礦系學習。
1935~1936年 在唐山開灤煤礦工作。
1936~1937年 在平綏鐵路局工務處工作。
1939~1945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滇北礦務局助理工程師、茉莉坪礦廠主任工程師。
1945~1947年 在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研究院學習。
1947~1949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畫眉坳工程處主任工程師、金屬礦管理處工程師、廣州辦事處工程師、香港辦事處工程師。
1949年11月13日 參加香港護產起義。
1950~1956年 任華東工業部銅官山工程處總工程師、副主任。
1956~1959年 任長沙有色金屬礦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59~1962年 任長沙礦山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1962~1985年 任長沙礦山研究院總工程師、技術顧問。
1985年7月15日 因病在長沙去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