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旄

節旄

節旄,是漢語辭彙,

拼音:jié máo

解釋:1、旌節上所綴的氂牛尾飾物。2、指旌節。

出自《漢書·李廣蘇建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節旄
  • 拼音:jiémáo
  • 釋義:符節上裝飾的氂牛尾
  • 出處:《漢書·李廣蘇建傳》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詞目

節旄

拼音

jié máo

基本解釋

[tail of yak no tally issued by ancient Chinese rulers as identification] 符節上裝飾的氂牛尾
節旄盡落。——《漢書·李廣蘇建傳》

引證解釋

1、旌節上所綴的氂牛尾飾物。
《漢書·蘇武傳》:“﹝ 蘇武 ﹞杖 漢 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唐 王維《隴頭吟》: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2、指旌節。
唐 鄭愔 《塞外》詩之二:“ 子卿 猶奉使,恆向節旄看。”
唐 陸龜蒙 《寄茅山何威儀》詩:“曾向人間拜節旄,乍疑因夢到仙曹。”
宋 司馬光 《賜殿前都指揮使安武軍節度使郝質不允詔》:“卿以沉勇冠軍,忠厚許國,內典嚴衛,外秉節旄,夙夜之勞,簡於朕志。”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鄢趙爭寵》:“奉勑王朝,會向 江 南仗節旄,文武聽吾調,生殺憑吾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