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是非論

節儉是非論亦稱“節儉反論”。一個有悖於傳統看法的命題: 節儉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美德,試圖增加儲蓄可能會導致整個經濟中儲蓄水平的下降。在西方,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之前,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節儉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社會而言,都是一種美德,應當加以提倡。凱恩斯在《通論》 中引用孟德維爾的寓言詩《蜜蜂寓言》,重新提出了節儉是非問題。

該寓言詩的大意是:在一個蜜蜂王國,最初人們貪圖享受、奢侈、浪費,整個社會經濟倒十分興旺、繁榮。後來,人們突然一改往日的惡習,變得勤儉節約,結果整個社會經濟反倒出現衰敗、凋零的局面。凱恩斯由此寓言引申出了自己對節儉的評價:節儉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是值得提倡的,而且對於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節儉卻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進而減少社會就業量和產出量,因此不值得加以提倡,從而在這個意義上也就不成其為一種美德。凱恩斯對節儉的這種看法,是建立在下述的嚴格假定之上的:(1) 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均衡狀態,社會上存在大量閒置資源。 (2) 儲蓄和投資的決定是相互獨立、互不相關的。凱恩斯對節儉是非問題的論證,也與他的巨觀經濟分析方法有關:對個人來說是正確的事情,對整個經濟來說卻不一定正確。因此,雖然個人增加儲蓄可能會得到好處,但是當全社會的人都這樣做時,儲蓄的增加會使消費支出減少,總需求降低,因而使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下降,結果導致儲蓄低於原來的水平。凱恩斯關於節儉是非問題的上述看法,成為總量經濟學的主導觀點,並為其赤字財政政策及刺激消費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