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文艷

筱文艷

筱文艷(1922~2013.09.19),女,原名張士勤,江蘇淮安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國家一級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工文武青衣花旦。幼年學藝,家境貧困,歷盡坎坷。1937年後在上海登台演出。1939年改入高升大戲院演淮劇。建國後,歷任上海人民淮劇團藝委會主任、上海淮劇團團長,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二至四屆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1939年新創出旋律婉轉、行腔自如的“自由調”,成為淮劇三大聲腔之一,並創立“筱派旦腔”。 筱文艷對淮劇中的其他基本曲調,如拉調、淮調、靠把調,以及民歌小調的豐富和發展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主要代表作品有《白蛇傳》《秦香蓮》《走上新路》《黨的女兒》《女審》《海港的早晨》等。曾獲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和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等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筱文艷
  • 別名:張士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蘇北里下河地區
  • 出生日期:1922年
  • 逝世日期:2013.09.19
  • 職業:淮劇女演員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研創淮劇“自由調”
    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
    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
  • 代表作品:《女審》《黨的女兒》《海港的早晨》等
  • 歷任職務:上海人民淮劇團團長
  • 歷任職務: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
  • 歷任職務:中國劇協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
  • 歷任職務: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任職情況,獲獎情況,藝術特色,代表劇目,淮劇掌門人,貢獻,自由調,筱派旦腔,

任職情況

建國後,歷任上海人民淮劇團團長,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二至四屆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筱文艷筱文艷

獲獎情況

筱文艷《王貴與李香香》中飾劉二媽,獲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員一等獎。
1956年,1960年筱文艷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

藝術特色

筱文艷善於吸收前輩的藝術成就,並向其他劇種學習,博採眾長,融合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曾與樂師共同研創淮劇“自由調”。
她善於吸收前輩的藝術成就,並向其他劇種學習,博採眾長,融合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她對淮劇的唱腔曲調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創造了“筱文艷自由調”,其特點是唱詞不拘字數,曲調節奏變化多,花腔轉折多,長於抒情。她還將民間小調改造後,運用到淮劇中,使之更加富於生活氣息。她曾24次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作為一名演員,能獲得這樣的殊榮實屬罕見。

代表劇目

筱文艷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淮劇藝術,推進了淮劇的發展,成為淮劇劇種的代表人物,也使淮劇在大上海梨園界立住腳跟,並和京劇、越劇、滬劇一起成為統治上海舞台的四大劇種。筱文艷的代表劇目有《女審》《千里送京娘》《白蛇傳》《王貴與李香香》《黨的女兒》《海港的早晨》等。
擅演《千里送京娘》《白蛇傳》等劇。《女審》已拍成戲曲片。

淮劇掌門人

1906年淮劇進入上海,後來成為上海的五大劇種之一。筱文艷從國小藝,天賦加勤奮刻苦,再加上廣泛吸收,博採各家之長,在早年不僅演唱淮劇(當時稱江淮戲),還演過京劇(京淮同台時)、徽劇(徽淮同台時)、崑曲,因此,她很快就在上海灘嶄露頭角,在保持淮劇演唱原有的民間特色和傳統,發揚淮劇前輩的“老淮調”、“拉調”唱腔藝術的基礎上,獨創了“自由調”、“小悲調”等新的曲調。後來“自由調”和“老淮調”、“拉調”成為淮劇三大調。她還在很多曲調的具體演唱上推陳出新,使她的淮劇筱派”唱腔更能與劇情吻合,更具表現力,更為精彩動人。
筱文艷在不到四十歲時演唱的電影《女審》中的秦香蓮,在60多歲時演唱的《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牙痕記》中的李氏,再到近80歲時演唱的《千里關京娘》中的趙美蓉,筱文艷音域寬闊,富有磁性,中低音渾厚,聲音極富金屬質地,感染力極強。她的表演更是極其投入、恰到好處、惟妙惟肖,動作和表情與唱詞完美結合、渾然一體,是戲曲界難得的表演藝術師。
大約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上海梨園界為了生存,互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淮劇這一由蘇北鄉間“流竄”進大上海的小戲自然難於應付許多較強的對手。這時已經在上海淮劇班子裡挑大樑的筱文艷面臨兩種抉擇:要么大膽創新,讓淮劇在競爭中得到發展,在大上海站穩腳跟:要么甘拜下風,賣行頭散班子。筱文艷為了淮劇藝術,也是為了她自己的生存,毅然選擇了前者。為此,筱文艷不得不發瘋似的苦鑽苦學。她汲取其他劇種之長,兼收並蓄,從多方面豐富淮劇的藝術內容,努力提高淮劇的地位。當時淮劇風行的主要是“拉調”。這種聲調除了一快一慢的節奏變化外,中間的疊詞在演唱時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這就使“拉調”在表達人物感情、刻劃人物性格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筱文艷經過反覆琢磨,就在原來慢速拉調的基礎上把開頭句適當加快,再把中間的平句加上花音,並根據具體劇情,隨時改變每句每字的落音,唱出了靈活、花俏的青腔。當她把改革後的“新拉調”在舞台上試唱時,獲得了台下的滿堂采聲。
對拉調改革的成功增強了筱文艷大規模改革淮劇曲調的信心,激起了她的更大創作熱情。她又針對角色的實際需要進行伴奏方面的改革:有的需要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就採用長過門起板或長過門走圓場;有的大場面戲,就配之以密鑼緊鼓;有的劇情突變,就只用短過門一帶而過等等。經過這些改革,演員在台上可以根據劇情,該唱就唱,該收就收,戲也就好做多了。筱文艷在與筱雲龍搭檔演戲時,又首次採取了角色分腔的表演方法,這在淮劇史上又是一個開創性的改革。接著,她又演唱出行腔輕鬆、變化自如的十多種曲調,亦即現在淮劇觀眾們所熟悉的自由調,使大廣淮劇觀眾大飽耳福。淮劇的優美動聽的音樂,清新的曲調,無不滲透著筱文艷的一番心血。經過筱文艷和其他淮劇藝人們的共同努力,淮劇在發展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終於在大上海的梨園界立住腳跟,並一度和京劇、越劇、滬劇一起成為統治上海舞台的四大劇種。

貢獻

筱文艷從國小藝。6歲時,她就在舞台兩側“偷戲”,故被稱為“無師之徒”。首次登台演出的是《九蓮十三英-李翠蓮》中的娃娃生“劉聚寶”。許多老藝人如蘇維連、謝長鈺李玉花董桂英等,看到她聰明好學,都紛紛把技藝傳授給她。後來,謝長鈺的哥哥謝長和,正式為她起了藝名——筱文艷。筱文艷歷任上海淮劇團藝委會主任、團長等職,國家一級演員,是深受觀眾喜愛的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為淮劇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做出了傑出貢獻。她曾擔任第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選為主席團成員,出席過第二、三、四屆全國文代會,任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三、四屆理事。1952年,獲得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8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1989年,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

自由調

筱文艷自從藝以來,演出了許多經典劇目,唱紅了許多經典唱段,成功塑造了眾多經典人物形象,她本身的從藝經歷就堪稱是一部淮劇藝術的發展史。她成功出演了《白蛇傳》中的白娘娘、《秦香蓮》中的秦香蓮、《走上新路》中的李瑞珍、《黨的女兒》中的李玉梅、《水漫泗洲》中的水母、《三女搶板》中的黃秀蘭、《海港的早晨》中的金樹英、《藍橋會》中的賈玉珍、《千里送京娘》中的趙京娘、《女審》中的秦香蓮、《愛情的審判》中的葉母、《牙痕記》中的李氏等一系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經典舞台藝術形象。1939年,筱文艷繼承了前輩藝術家的成果,又突破了傳統,集眾家之長,並且按照自身的演唱特色與嗓音條件,成功創造了淮劇的“自由調”,共同構成了淮劇的“三大聲腔”。“自由調”又迅速從上海回傳到蘇北,為各班社所廣泛運用和傳唱。
陳德林,陳澄出演筱文艷代表劇《祭塔》陳德林,陳澄出演筱文艷代表劇《祭塔》

筱派旦腔

筱文艷創立的“筱派旦腔”,是對淮劇藝術發展的一大貢獻。該流派唱腔細膩柔美,爽朗動聽,注意運用各種潤腔技巧刻畫人物性格。發聲方法科學,追求發聲時氣息的流暢,注重發揮中低音厚實、柔潤的特點,演唱情感真切,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筱文艷飾演《女審》中的秦香蓮筱文艷飾演《女審》中的秦香蓮
筱文艷是一位心和人民民眾緊緊連結在一起的表演藝術家,她積極帶頭執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經常率領演出隊到工廠、碼頭、公交、環衛及市郊農村集鎮的大禮堂演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在家鄉的演出,更出現了萬人空巷,一票難求的盛況。她還努力對基層的淮劇業餘組織進行輔導,將自己塑造角色的體會和表演技能,一招一式、一點一滴地傳授給淮劇愛好者,成了淮劇迷們的知心朋友,數十年如一日。
筱文艷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銳意求新,開拓創新,使得筱派表演藝術最終得以確立,並其鮮明而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在淮劇界獨樹一幟,成為淮劇表演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