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丁元珍

《答丁元珍》是北宋詩人歐陽修所做的七言律詩。這首詩是對丁寶臣所贈《花時久雨》的答詩。通過對夷陵春天景象及由此而生的感觸的描述,流露出詩人對無辜被貶的不滿情緒。首聯即景抒情,渲染氣氛。頷聯寫眼前所見,詩人以工整的對句寫出乍暖還寒時山城的特有景色。頸聯筆鋒一轉,抒寫詩人的淒涼心境,與生機勃勃的自然景物形成鮮明的對比。尾聯回響開頭,看似超脫,實則沉鬱。全詩寫的委婉含蓄,富有才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丁元珍》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歐陽修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歐陽修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丁元珍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丁元珍:指丁寶臣,元珍是其字。時為峽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軍事判官,與歐陽修關係密切。此詩的詩題也有的版本作《戲答元珍》。其詩題下有“時久雨之什”之注。
②天涯:極邊遠的地方。這裡指夷陵。
③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④橘:水果柑橘。
⑤啼雁:一本作“歸雁”。
⑥物華:美好的景物。這頸聯二句一作“鳥聲漸變知芳節,人意無聊感物華”。

白話譯文

我疑心春天的風吹不到遙遠的地方,所以都已經二月了,山城裡仍然看不見花朵。
尚未消融的白雪壓著枝條,樹椏上仍留著秋冬時結果的橘子。早春的雷聲驚醒了地下的竹筍,不久就要抽發新芽了。
晚上聽到雁鳥的啼叫聲,勾起了無盡的鄉思。我帶病進入新的一年,感嘆時光流逝,美好的景物經常變遷。
我曾經在洛陽任職,在那牡丹花叢中飽享過美麗的春光,現在身在他方,這裡的野花雖然開得晚些,但也不必為此嘆息了。

創作背景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歐陽修因批評宰相呂夷簡而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他的朋友丁元珍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的詩送給他,詩人因此於到任後的次年初春(1037)寫了這首詩作答。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句以曲筆起,引人入勝。據宋蔡僚《西清詩話》,歐陽修自稱:“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並讀之便覺精神頓出。”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云:“蓋‘春風疑不到天涯’一句,未見其妙,若可驚異;第二句雲‘二月山城未見花’,即先問後答,明言其所謂也。以後句句有味。”從結構上說,首句以“疑”字領起,以“二月山城未見花”回答,既點出山城景色特點,又借“春風”這一“皇恩”的雙關語暗示被貶後的失意傷感,後文寫景抒情都圍繞山城初春這一情感觸發點展開,由感傷而自我開解,時悲時喜,將起伏的心緒充分展露出來,並最終達到理性的認識,以樂觀曠達收結。全詩結構巧妙而脈絡清晰,將散文謀篇布局的章法移用於詩歌,顯示了宋人“以文為詩”的創作特點。
頷聯,寫出宜昌農曆二月白雪紅橘、筍芽欲抽的美好而又獨特的景致,同時“猶”、“欲”二字又很好地暗示出詩人自我開解、意圖振作的心緒。雖然這裡春天未來,花還沒開。但紅橘白雪也很美,不久還有新筍長出,預示著困苦之中孕育著生機與希望。景中寓理,古今傳誦。頸聯複寫夜來聽雁思鄉、新年新春將至而人在病中的傷感,由上聯的開解復陷於惑傷。其實詩人應該還有許多沒說出來的愁緒,只是詩歌的容量有限,無法多說。
尾聯,詩人似乎想通了。說“我也曾經在洛陽賞過那著名牡丹,這兒雖只有野花,還開得很晚,但我輩中人也不須為此而嗟嘆。”歐陽修是否真的這么灑脫呢?此後,他把精力放在為官斷獄等方面,成為夷陵歷史上有名的好官。還從貶居夷陵的經歷,總結出“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的思想認識,並教導學生蘇軾要好好為官、不可輕慢政事,從這些事情來看,他真正是經歷了情感向理性的升華。增長了人生經驗智慧,並達到了理智從容的人生境界。所以這最後一聯,可能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只要我們認真生活過了,珍惜並曾擁有過該珍惜的一切,在失意和困境中也不必太多傷感憂愁。

名家點評

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田文《細說活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上)》:此詩首句宛如奇峰陡起,復一跌而入平緩,平緩後復一跌而入低谷,最後又振起作結。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耐人玩味。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祖籍廬陵(今屬江西)。少孤,貧而好學。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後擔任過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他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擁護者,並和尹洙、梅堯臣等人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堪稱北宋文壇的泰山北斗。歐陽修注意提攜後進,曾鞏王安石蘇舜欽蘇軾父子等都出於他的門下。他在詩詞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等身。歐詞格調清新,語言明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