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瓜蔓枯病

筍瓜蔓枯病

筍瓜蔓枯病的發病特點:該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病菌適溫為24到28攝氏度,在8到24攝氏度範圍內也可發育,高濕度利於發病,重茬地發病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筍瓜蔓枯病
  • 分布區域:中國各大筍瓜產區都有分布
  • 病原中文名:筍瓜蔓枯病
  • 病原拉丁學名:Mycosphaerella melonis(Pass.)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筍瓜葉片和莖蔓,果梗
為害症狀,形態特徵,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和莖蔓,果梗和果實也受害。葉片染病,初在葉面上形成黑褐色、具同心輪紋不規則病斑。果梗和莖染病,先在表皮層形成似瘡痂狀病斑,後有褐色膠狀物從表皮溢出。果實染病,初現水浸狀病斑,中間呈褐色枯死,發病後期病斑則成開裂星狀或不規則,內部組織乾腐木栓化。

形態特徵

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k.稱瓜黑腐小球殼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AscochytacucumisFautr.etRoum稱瓜葉單隔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瓜類黑腐小球殼菌子實體生在葉表皮下,後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平行排列,具少量擬側絲,子囊成熟後側絲消失,子囊殼較薄膜質,大小64~176×64~160微米,具孔口,直徑9.6~24微米;子囊倒棍棒狀,無色,大小27.9~47.1×5.9~9.9微米;子囊孢子無色,雙胞,兩細胞常一大一小,分隔明顯,大小5.5~12.5×2~5微米;分生孢子器生於葉面和莖蔓上,多聚生,初埋生,後大部分突破表皮外露,球形或扁球形,器壁淺褐色,膜質,頂部具乳頭狀突起,孔口明顯;孢子器大小75~150微米,孔口直徑15~42微米;器孢子無色透明,短圓形至圓柱形,兩端較圓,正直,初單胞,後生1隔膜,隔膜處無縊縮或偶稍有縊縮,大小10~17.5×2.75~4.0微米。

發病條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殼隨病殘體或在種子上越冬,翌年,病菌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對老的組織或果實多由傷口侵入,在筍瓜果實上也可由氣孔侵入。適於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溫限為24~28℃,在此溫度範圍內孢子萌發率高,高於28℃發芽率明顯下降,在8~24℃範圍內,孢子萌發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24℃產孢量最高,低於8℃、高於32℃均不產孢。在8~24|℃範圍內,隨溫度升高,產孢量增加,高於24℃,產孢量明顯下降。pH6.2~8.4病菌生長最好,其中pH7.6最佳。

防治方法

(1)實行2~3年輪作。
(2)從無病株上選留種子。
(3)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充分腐熟有機肥。
(4)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6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600~8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掌握在發病初期全田用藥,隔3~4天后再防1次,以後視病情變化決定是否用藥。
(5)保護地栽培時,可選用5%黑霉粉塵劑每667m2噴lkg。或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采果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