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間隔區內綜合徵

筋膜間隔區內綜合徵系指肢體創傷後發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間室內的進行性病變,即由於間隔區內容物的增加,壓力增高,致間隔區內容物主要是肌肉與神經乾發生進行性缺血壞死。所以凡可使間隔區內容物體積增加,壓力增高或使間隔區的容積減小,致內容物體積相對增加者,均可發生本徵。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全身症狀:,理學檢查:,治療,中醫治療:,練功及牽引療法:,

病因

1.肢體的擠壓傷 肢體受重物砸傷或重物較長時間壓迫,如地震時建築物倒塌壓砸於肢體上,使受壓組織缺血,當壓力除去後,受傷組織主要是肌肉組織出血,反應性腫脹,從而間隔區內容物的體積增加,隨之壓力增高而發病。
2.肢體的血管傷 肢體主要血管損傷時,受其供養的肌肉等組織,缺血在4小時以上,經治療血流通暢後,肌肉等組織反應性腫脹,間隔區內容物增加,壓力增高而發生本病。創傷出血在急救時上止血帶時間過長(如2~3小時),肢體尚未壞死,除去止血帶後,肢體反應性腫脹嚴重,出現本病。
3.肢體骨折內出血 肢體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間隔區內,由於筋膜間區的完整結構並末受到破壞,積血無法溢出而內容物體積增加而發病。
4.石膏或夾板固定不當 外用小夾板或石膏夾板固定,由於固定過緊壓力太大,使筋膜間區容積壓縮,損傷組織、腫脹使間區內容物增加,如不及時放鬆夾板,可發生本病。

臨床表現

1.局部症狀:
①疼痛:劇烈疼痛可視為該綜合徵的最早而且可能是唯一的主訴。
②膚溫升高:皮膚略紅,膚溫稍高。
③腫脹:早期並不顯著,但患部有嚴重壓痛,並可感到局部組織張力增高。
④感覺異常:受累神經支配的區域出現感覺過敏或遲鈍,晚期感覺消失。
⑤肌力變化:肌力初則減弱,進而功能逐漸消失。
⑥患肢遠側脈搏和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發病時可在其遠側摸清動脈的搏動,毛細血管充盈時間仍屬正常。若任其發展,肌內壓繼續升高,遠側脈搏也將逐漸微弱,肢體蒼白或紫紺,直至無脈。
2.全身症狀:
發熱、口渴、心煩、尿黃、脈搏增快、血壓下降等,在已發生肌肉壞死的情況下才出現。

診斷

1.病史 患者有四肢骨折或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史,傷後處理不當。
2.臨床表現 本綜合徵早期臨床表現以局部為主,在嚴重情況下才出現全身症狀。
(1)局部症狀:①疼痛:初以疼痛、麻木感、異樣感為主,疼痛為傷肢深部廣泛、劇烈的進行性灼痛。至晚期,因缺血嚴重,神經功能喪失,感覺亦消失,則無疼痛。一般患者對早期的麻木感和異樣感很少申訴,而劇烈疼痛可視為本綜合徵的最早而且可能是唯一的主訴,應引起重視。②膚溫升高:患部皮膚略紅,膚溫稍高。③腫脹:早期並不顯著,但患部有嚴重壓痛,並可感到局部駔織張力增高。④感覺異常:受累神經支配的區域出現感覺過敏或遲鈍,晚期感覺消失。其中兩點分辨覺的消失和輕觸覺的異常出現較早,較有診斷意義。⑤肌力變化:患肢肌力初則減弱,進而功能逐漸消失。患區內肌肉輕輕牽拉可引起劇烈疼痛。⑥患肢遠側脈搏和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發病時肢體肌內壓不斷增高,阻斷肌肉組織內的血流,已有緊急切開筋膜間隔區的指征,但此壓力還遠遠低於病人的收縮期血壓,因此動脈仍能通行,並可在其遠側摸清動脈的搏動,毛細血管充盈時間仍屬正常。但若任其發展,肌內壓繼續升高,遠側脈搏也將逐漸微弱,肢體蒼白或紫紺,直至無脈。此外,若屬動脈血管損傷,血流阻斷引起筋膜間隔區綜合徵,開始就摸不到動脈脈搏。

全身症狀:

患者表現為發熱,口渴,心煩,尿黃,脈搏增快,血壓下降等,但這些情況在已發生肌肉壞死的情況下才出現。

理學檢查:

筋膜間隔區組織壓測定。正常前臂筋膜間隔區組織壓為1.2kPa,小腿為2kPa,如組織壓超過2.67~4kPa者,即須嚴密觀察其變化。當舒張壓與組織壓之間的差只有1.33~2.kPa67時,則有緊急切開深筋膜的指征。
(4)影像學檢查:超聲都卜勒檢查血液循環情況,若出現肢體血循環受阻圖象,可作為臨床診斷參考。
(5)實驗室檢查:當筋膜間隔區內肌肉發生壞死時,血液化驗白細胞增多,血沉加快。嚴重時尿中出現肌紅細胞,電解質測定可出現高鉀低鈉等現象。
以上症狀、體徵和各項檢查指標並非固定不變。若不及時處理,缺血將繼續加重,發展為缺血性肌攣縮或壞疽,症狀和體徵也將隨之改變。為了加深印象,將本徵臨床表現歸納為五"P"症,即:①由疼痛轉為無痛(Painless);②蒼白(Pallor)或紫紺,大理石花紋等;③感覺異常(Paresthsia);④肌肉癱瘓(Paralysis);⑤無脈(Pulselessness)。
3.各部間隔區綜合徵特徵
(1)前臂間隔區綜合徵:①背側間隔區壓力增高時,患部腫脹,組織緊張,有壓痛,伸拇及伸指肌無力,被動屈曲拇指及手指時引起疼痛。②掌側間隔區壓力增高時,患部腫脹,組織緊張,有壓痛,屈拇及屈指肌無力,被動伸拇及伸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經及正中神經分布區的皮膚感覺麻木。
(2)小腿間隔區綜合徵:前側間隔區壓力增高時,小腿前側腫脹,組織緊張,有壓痛,有時皮膚發紅,伸趾肌及脛前肌無力,被動屈趾引起疼痛,腓神經深支分布區的皮膚感覺麻木。外側間隔區壓力增高時,小腿外側腫脹,組織緊張,有壓痛,腓骨肌無力,內翻足部引起疼痛,腓神經的淺支和深支分布區的皮膚感覺麻木。後側淺部間隔區壓力增高時,小腿後側腫脹,有壓痛,比目魚肌及腓腸肌無力,背屈踝關節時引進疼痛。後側深部間隔區壓力增高時,小腿遠端內側,跟腱與脛骨之間處組織緊張,有壓痛,屈趾肌及脛後肌無力,伸趾時引進疼痛,脛後神經分布區的皮膚感覺喪失。

治療

1.切開減壓法:
疑有筋膜間隔區綜合徵的肢體,不可將其抬高,因為抬高患肢後將降低局部血壓,可使症狀加重。促使該征形成。確診後,最有效的辦法是立即切開深筋膜,解除間隔區內高壓,阻斷缺血一水腫惡性循環。療效取決於切開的時間和範圍。在時間上,越早越好;在範圍上,須將全間隔區肌腹部筋膜充分切開。這樣可使間隔區內組織壓力下降,防止組織壞死,同時有利於靜脈回流,促進動脈的血運,使小動脈開放,組織重新獲得血流供應,從而消除缺血狀態.
(1)切開位置
沿肢體縱軸方向作切口,深部筋膜切口應與皮膚切口一致或略大,以便充分暴露肌肉組織,上臂和前臂均在旁側作切口,手部在背側作切口,大腿應在外側切開,小腿應在前外側或後內側切開。
(2)切口範圍
應切開每一個受累的肌筋膜間隔區,否則達不到減壓的目的。小腿切開減壓時,可將腓骨上2/3切除,以便將小腿4個筋膜間隔區充分打開。
(3)切開後處理及注意事項
①儘量徹底清除壞死組織,消滅感染病灶。
②切口創面可用凡士林紗布、生理鹽水紗布或生肌象皮膏加珍珠粉換藥。如切口不大,可待其自行癒合或行二期縫合,若創面較大,肉芽新鮮,可採用植皮術以促進癒合。
③嚴格無菌操作,預防破傷風及氣性壞疽。
④切開後傷口不可行加壓包紮,以防再度阻斷血循環。
⑤注意觀察傷口分泌物的顏色,並將分泌物送細菌培養,以便選用適當抗生素。

中醫治療:

(1)中藥治療
根據《傷科補要》的辨證施治原則,筋膜間隔區綜合徵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湯、桃仁四物湯、復元通氣散.參黃散、復元活血湯、紫金丹等。
①瘀阻脈絡型:治宜活血化瘀,疏通脈絡。方用聖愈湯加減。
②肝腎虧虛型:治宜補肝益腎,滋陰清熱。方用虎潛丸加減.外治可選用八仙逍遙湯、舒筋活血洗方或舊傷洗劑,熏洗患肢。
(2)理筋手法
輕症筋膜間隔區綜合徵用理筋手法治療效果較好,重症則療效欠佳。步驟是先用摩、揉、捏等手法,由淺入深,反覆施行3~5分鐘,然後逐一揉、捏每個手指或足趾,並被動地做伸指(趾)動作,以患者略感疼痛為度,不宜用暴力強行被動伸指(趾)。繼而推、摩、揉腕或踝關節,最後以雙手揉搓前臂或小腿,以放鬆攣縮肌群。

練功及牽引療法:

上肢可用健手協助患手作伸指、伸腕、握拳動作,也可兩手相交,掌心向下或向前作翻腕動作。下肢可練習伸趾、屈趾及躁關節背伸、跖屈活動。
將患肢置於支架上牽引,亦有一定療效。每次約半小時左右,如牽引過程中手指發麻或發紫,可放鬆休息片刻再繼續牽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