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電點沉澱法

等電點沉澱法是利用蛋白質在等電點時溶解度最低而各種蛋白質又具有不同等電點的特點進行分離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等電點沉澱法
  • 學科分類:生物學 化學
  • 套用:分離
原理,注意,

原理

等電點時,蛋白質分子以兩性離子形式存在,其分子淨電荷為零(即正負電荷相等),此時蛋白質分子顆粒在溶液中因沒有相同電荷的相互排斥,分子相互之間的作用力減弱,其顆粒極易碰撞、凝聚而產生沉澱,所以蛋白質在等電點時,其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沉澱物。等電點時的許多物理性質如黏度膨脹性滲透壓等都變小,從而有利於懸浮液的過濾。

注意

1.不同的蛋白質,具有不同的等電點。在生產過程中應根據分離要求,除去目的產物之外的雜蛋白;若目的產物也是蛋白質,且等電點較高時,可先除去低於等電點的雜蛋白,如細胞色素C的等電點為10.7,在細胞色素C的提取純化過程中,調pH=6.0除去酸性蛋白,調pH=7.5~8.0,除去鹼性蛋白。
2.同一種蛋白質在不同條件下,等電點不同。在鹽溶液中,蛋白質若結合較多的陽離子,則等電點的pH值升高;因為結合陽離子後,正電荷相對增多,只有pH值升高才能達到等電點狀態,如胰島素在水溶液中的等電點為5.3,在含一定濃鋅鹽的水—丙酮溶液中的等電點為6;如果改變鋅鹽的濃度,等電點也會改變。蛋白質若結合較多的陰離子(如C1-、SO42-等),則等電點移向較低的pH值,因為負電荷相對增多了,只有降低pH值才能達到等電點狀態。
3.目的藥物成分對pH值的要求。生產中應儘可能避免直接用強酸或強鹼調節pH值,以免局部過酸或過鹼,而引起目的藥物成分蛋白或酶的變性。另外,調節pH值所用的酸或鹼應與原溶液中的鹽或即將加入的鹽相適應,如溶液中含硫酸銨時,可用硫酸或氨水調pH值,如原溶液中含有氯化鈉時,可用鹽酸或氫氧化鈉調pH值。總之,應以儘量不增加新物質為原則。
4.由於各種蛋白質在等電點時,仍存在一定的溶解度,使沉澱不完全,而多數蛋白質的等電點又都十分接近,因此當單獨使用等點電沉澱法效果不理想時,可以考慮採用幾種方法結合來實現沉澱分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