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的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該縱隊是由晉冀魯豫軍隊所屬冀南軍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十軍
  • 前身: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
  • 成立時間:1938年4月
  • 所屬:晉冀魯豫軍隊
概述,歷史沿革,

概述

冀南軍區最早成立於1938年4月,由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兼,轄第1至第5軍分區,轄區在河北省石家莊、山東省德州、聊城和河南安陽之間。12月,東進縱隊和冀南軍區分開。

歷史沿革

1940年6月,冀南軍區進行整編,轄新編第4、第7、第8、第9旅和第1至第5軍分區,後增編第6、第7軍分區。同年下半年,冀南軍區所屬部隊參加“百團大戰”。從 1941年起,軍區部隊進行反“掃蕩”、反“蠶食”、反“清剿”鬥爭。1942年,新編第7、第8、第9旅先後併入第6、第3、第4軍分區,所屬部隊歸各軍分區領導。1943年10月,軍區直屬八路軍總部指揮。
1944年5月,冀南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軍區,但仍保留冀南軍區番號。1945年6月,成立冀南指揮部。為了參加豫北戰役,冀南指揮部將所屬部分部隊編成平漢縱隊。9月7日,平漢縱隊改為冀南縱隊,奉命西進參加上黨戰役。陳再道任司令員,杜義德任副司令員。1945年10月,正式恢復冀南軍區,轄第7至第11軍分區和獨立第4旅。晉冀魯豫軍區為應付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進攻,將所屬冀南軍區主力部隊孔(慶德)秦(基偉)支隊、雷(紹康)寇(慶延)支隊、杜(義德)支隊編成冀南縱隊。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編組超地方性正規兵團的指示,將冀南縱隊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治委員,轄第4、第5、第6三個旅及獨立團,共1.4萬人。1946年7月,第2縱隊與冀南軍區合併,仍保留第2縱隊建制。陳再道任司令員,王從吾任政治委員,王光華任副司令員,劉志堅、馬國瑞任副政治委員,王蘊瑞任參謀長,鐘漢華任政治部主任。從1946年8月到1947年5月,為粉碎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第2縱隊在冀魯豫區擔任內線作戰,先後參加定陶戰役、鄄城戰役、滑縣戰役、豫北戰役等,殲敵1.6萬餘人。1947年6月底,第2縱隊與冀南軍區分開,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建制,隨劉鄧大軍主力參加魯西南戰役,沿隴海路南下,向大別山進軍。8月28日,進至大別山水麓。1948年3月初,北渡淮河轉向豫西南進行外線作戰。
1948年5月9日,晉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王維綱,副司令員范朝利,副政治委員鐘漢華,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主任許夢俠,下轄第4、第6旅。第5旅歸鄂豫軍區建制。隨後參加宛西、宛東戰役。11月至12月參加淮海戰役。
1949年2月,根據小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決定,第2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建制,由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第10軍軍長,王維綱任政治委員,范朝利任副軍長,高厚良任參謀長,許夢俠任政治部主任,張濟世任供給部部長,下轄共1.95萬餘人。第4旅改稱為第28師,陳中民任師長,姚克 任師政治委員;第6旅改稱為第29師、周發田任師長,於笑虹任師政治委員。
4月21日,第10軍參加渡江戰役,擔負封鎖、維護長江沿岸交通,保證主力渡江作戰的任務。6月,以皖北獨立師為基礎,組建第30師,列入第10軍建制。馬忠全任師長,軍政治部副主任魯大東代師政治委員,此時第10軍兵力達3.5萬餘人。
渡江戰役後,經休整、補充,8月下旬,第10軍由安慶地區出發,經河南、湖北、湖南,向貴州、四川挺進,參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戰。10月初從湘西集結地桃源出發,與友軍突破國民黨黔東防線,攻占黔北重鎮遵義。繼奔襲川南,強渡長江,西渡岷江,參加圍殲胡宗南集團的成都戰役,解放川黔兩省的鳳凰、自貢、內江等29座縣城。1950年2月,第10軍全部到達川南,兼川南軍區,下轄內江、宜賓、樂山、瀘縣等四個軍分區及自貢警備司令部。杜義德任川南軍區司令員,李大章、彭濤、王維綱任政治委員、許夢俠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師兼宜賓軍分區,第29師兼內江軍分區,第30師兼樂山軍分區。川南軍區組建後,即進行剿匪和政權建設。1952年2月,第10軍與川南軍區分開,同時第29師調歸第15軍建制,第62軍第184師調歸第10軍建制。1952年4月25日,第10軍軍部和第30師調歸海軍,第28師調歸第23兵團,第184師調歸裝甲兵和華北軍區,該軍番號撤銷。
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