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效應

第十名效應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國小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151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國小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國小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占43%;相反地,國小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8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十名效應
  • 發現時間:一九八九年
  • 發現者周武
  • 原因: 是只為追求第一名
起因,分析,影響,爭論,套用,

起因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國小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151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國小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國小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占43%;相反地,國小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81.2%。

分析

有人分析,導致“第十名效應”的原因有四:
一 是只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識面狹窄,因為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課本學習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績,很少看其他的書,而“第十名效應”的人,功課學得也不錯。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時間看了很多其他的書,知識面很豐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 是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沒有個性。他為了追求好成績,花去了所有的時間,什麼活動都不參加,本來有的一些專特長也不敢去發揮了,不敢花時間了。而“第十名效應”的人,文藝活動也參加,體育活動也參加,社會活動也參加,能力很強,他到了工作崗位上就能發揮作用。
三 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身體不夠健康,他們很少參加體育運動,將來工作後,體弱多病,勝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平時就愛運動,參加各種活動多,身體好,頭腦也靈活,工作後能承擔繁重、複雜的任務。
四 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嚴重,經不起挫折、失敗。一個人走上社會後,不可能每天都陽光燦爛,總要遇到暴風雨,如果沒有抗挫折能力就難以適應,更難以成功和成才。
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取決於學習成績的高低。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來解釋: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要發展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

影響

這個研究結果,觸及了基礎教育的癥結:究竟是分數重要,還是學習力重要?經由大陸媒體爭相報導,「第十名現象」引起廣大迴響,從省教育單位到學校,從學生、家長到專家……,透過網路不斷轉貼,餘波甚至蕩漾到了台灣。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三、四年前到大陸出差,被當地同事熱烈討論「第十名現象」,激發探索的興趣。這研究也呼應著他個人的成長,這位曾被全球外資法人票選為「亞太區第一名」的半導體分析師回想自己的歷程,一直以來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劉啟東說,他不是不念書,而是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

爭論

周武的調查,在周延度上仍有爭議處。專門研究青少年行為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為,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這過於隨機。

套用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么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會努力尋找一種不僅可以勝任的工作,而且還能幹得與眾不同的工作環境。他們創造著自己的機會,而不是讓機會受他們自身所處環境的制約。日本的松下公司有一種很特別的擇才標準,即“尋求70分人才”。公司創始人松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