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倫桃

第倫桃

第倫桃(Dillenia indica),也叫五椏果,為五椏果科五椏果屬常綠喬木,原產中國及東南亞,1910年傳入我國台灣,20世紀50年代未引入海南,雲南、廣西、廣東也有種植。

因其屬名(Dillenia)音譯為“第倫”,且果實形似桃子而得名。樹高可達25米,樹皮紅褐色,平滑,有大塊薄片狀脫落。

葉互生,薄革質,葉脈整齊而明顯。花單生於枝頂葉腋內,花大,花瓣潔白半透明,花柱頭菊花狀,雄蕊黃色,非常美麗,花期6-8月。果實冬季,果圓球形,果外包被肥大萼片。果味酸,清香,可製成各種飲料,嫩果可醃漬鹹菜,果汁和樹液可入藥。

五椏果除可作綠化用樹外,其果肉味酸,清香,可鮮食,亦可制各種飲料,嫩果可醃漬鹹菜。果汁和樹液可入藥。木材年輪明顯,可作美術工藝材、建築材及家具等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第倫桃
  • 拉丁學名:Dillenia indica L.
  • 別稱:第倫桃、椏果木
  • 二名法:Dillenia indica 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藤黃目
  • 亞目:五椏果亞目
  • :五椏果科 
  • 五椏果屬
  • :五椏果 Dillenia indica
  • 分布區域:原產我國雲南及東南亞,分布印度、斯里蘭卡和馬來半島西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第倫桃是一種常綠半落葉中喬木植物,胸徑寬約1米,高約20-25米。樹皮平滑,紅褐色,呈大塊薄片狀脫落;嫩枝粗壯,披褐色柔毛;老枝無毛,有明顯的脫葉痕;小枝密生於主枝條末端。
葉倒卵形或矩圓形,互生,薄革質,頂端近圓形,有長約1厘米的短尖頭,基部圓形或廣楔形,不等側,葉緣粗鋸齒或疏齒狀,表面皺摺,表面及背面初披柔毛,其後柔毛脫落,僅在背脈上有毛,長約15-40厘米,寬約6-14厘米;葉側脈平行,25-56對,脈間相隔5-8毫米,整齊而明顯,乾後表面及背面均突起;葉柄有狹窄的翅,基部稍擴大,長約5-7厘米;無托葉。
花單生於近枝頂的葉腋內,直徑約12-20厘米;花梗粗壯披毛;片5枚,近圓形,肥厚肉質,外側披柔毛,直徑約3-6厘米,有時基部厚達1厘米;花瓣5枚,倒卵形,白色,長約7-9厘米;雄蕊發育完全,無退化雄蕊,外輪數目較多,內輪較少及比外輪長;花葯頂孔裂開,長於花絲;花柱線形,頂端向外彎;心皮16-20枚,胚珠於每心皮多個。
第倫桃
果為漿果,圓球形,宿存萼片肥厚,稍增大,不開裂,甚為堅實,成熟時黃褐色,果肉含透明粘液,直徑約10-15厘米。種子腎臟形,壓扁,邊緣有毛,藏於透明粘液之果肉中。

生長環境

喜生長於山谷溪旁水濕地帶,土壤需排水好,喜高溫多濕環境,喜全日或半日照,耐旱,耐強風吹襲,不耐寒,生長適溫23-32攝氏度板根具有抓地之效,不適合在鹼性土壤中生長,以肥沃壤土為佳,播種法繁殖。

分布範圍

第倫桃原產於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夏威夷等地,現分布於中國(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台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 北海、茂名、景洪)、台灣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中南半島菲律賓及印尼爪哇等地,中國國內分布於雲南南部,福建福州廈門也有引種。

主要價值

可作風景林、園路樹,果實可招引鳥類。
形似枇杷樹的喬木—俤第倫桃(Dillenia indica L.),綻放著碗口大的白花,樹上還掛滿了青綠色梨狀果,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並紛紛拍照留念。
俤倫桃別名五椏果,為五椏果科常綠喬木。高15米,葉緣呈鋸齒狀,果實直徑10-15厘米,圓球形。第倫桃的盛花期在6~8月,花朵很大,直徑約10公分,花瓣潔白半透明,非常誘人。花中心有一朵白色菊花狀的小花就是第倫桃的花柱頭,仔細數小花的花瓣竟然有17枚之多,這在植物界非常少見。俤倫桃是熱帶植物,喜高溫高濕,原產我國雲南及東南亞,分布印度、斯里蘭卡和馬來半島西部。其樹姿優美,葉色青綠,葉、花、果都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是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優美的庭園觀賞樹種。

栽培技術

主要採用播種繁殖。果實成熟時,採收並取出種子,浸於熱水中1小時,隨後點播或條播於砂質壤土中。經30至40天能發芽,留床1至2年後移植。盆栽播種時,在苗床留栽1年後即可移植。移栽後3至4年能開花。 高空壓條繁殖一般在生長旺盛的5至6月進行。壓條後2至3個月能生根,第2年春天時,從母株上將其分離即可直接種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