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這首《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C大調,K467,作於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於克魯克劇場首演,莫扎特主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 外文名:Piano concerto no. 21
  • 時間:1785年3月9日
  • 特點:快板,C大調,奏鳴曲式
簡介,作者,

簡介

鋼琴曲共分3個樂章:
1.快板,C大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以類似進行曲的節奏拉開序幕,合奏呈示後,木管短樂句引出主奏鋼琴.呈示第一主題和經過部後,突然轉為G小調。然後鋼琴又重返G大調呈示第二主題,這個主題前半部與《第二圓號協奏曲》第二主題相似。再然後以第一主題節奏為中心,樂隊各聲部參與複音方式的動機運作,移入發展部。發展部先以E小調始,鋼琴作技巧表現,轉成各種不同的小調。再現部按第一、第二主題,經過部,第一主題後的副主題與第二主題順序,華彩樂段後,以開頭動機節奏靜靜地結束。
2.行板,F大調,三段體。加弱音器的弦樂先呈示歌謠風格的主題,主奏鋼琴接引,以顫音結束第一段。連同D小調新旋律進入第二段。第二段樂隊與鋼琴對話頻頻轉為其它小調,第三段為第一段再現,但改由高三度的降A大調錶現,旋即轉回F大調,無華彩,以極短的尾奏結束。
3.極活潑的快板,C大調,缺發展部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由樂隊反覆兩次,鋼琴接替後,接著C大調快速音群構成的副主題。從第一主題節奏推移的快速音群始,成為明確的 G大調。管樂呈示第二主題,鋼琴反覆。樂隊持續輕快的節奏,鋼琴以急速的音階配合,經尾奏直接進入再現部。先主奏再合奏再現第一主題後,移為A大調。經過部與第二主題按原型經主調再現,華彩樂段後鋼琴以上升音階華麗地結尾。

作者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出生在薩爾茨堡市中心。1762年,年僅六歲的“神童”就被帶進維也納的美泉宮為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演奏鋼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紀,就隨父親跑遍了歐洲。後來莫扎特就在薩爾茨堡主教的手下擔任樂師,期間他多次造訪義大利。義大利之行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決裂,隻身來到維也納,開始了自由藝術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數百部作品,其中有41部交響曲、《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膾炙人口的歌劇和眾多的小夜曲、室內樂曲、教堂樂曲、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莫扎特在維也納的生活充滿了矛盾,一面是輝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1791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還留下了一部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他的遺體被掩埋在聖馬克斯墓地的一個不知名的墓穴之中。充滿神密的傳奇,使這位天才藝術家的故事更加吸引人。除幼年莫扎特居住的薩爾茨堡糧食胡同如今被完好保存之外,維也納人還把他創作《費
加羅婚禮》的故居稱之為費加羅樓房,為前來造訪的崇拜者展現一幕幕一代樂聖莫扎特的生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