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三友

端午三友

端午三友,艾草、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端午三友起源於南北朝,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午三友
  • 概述:艾草、菖蒲和蒜
  • 起源南北朝
  • 屬性:中國傳統習俗
命名,習俗溯源,做法意義,

命名

艾草、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習俗溯源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貼上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互動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

做法意義

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在古代,五月俗稱“惡月”、“毒月”,五日又稱“惡日”、“毒日”。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這是人們最忌諱的。因此,這個節日最早一直是作為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驅邪禳災的節日流傳下來的。因此,舊時過端午節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形成了插蒲草、艾葉,喝雄黃酒,拴五色絲線等驅邪避疫的特殊習俗。艾草、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劍,以艾作鞭,以蒜作錘,又稱“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滅病菌、斬妖除魔、驅毒避邪。
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互動轉換之時,多雨潮濕,毒蟲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節懸掛艾草、菖蒲和蒜頭的做法並非完全出於盲目崇信,確實可以避毒蟲、消病毒、除惡氣。
雄黃,其色橙紅,有解毒殺蟲的功效,可治痛瘡腫毒,蟲蛇咬傷。俗信端午節時有“五毒”之說,所謂“五毒”,指的是蛇、蠍、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間認為,飲了雄黃酒便可以殺“五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因此,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
五色絲線,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早在東漢應劭著《風俗演義》中就已經記載,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疫。因此,每年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上五色絲線。
在今天看來,古人的這些防病防疫措施和方法顯得落後和原始,甚至還帶有迷信色彩,但它卻體現出了古人驅邪禳災的美好心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