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仁彪

章仁彪

章仁彪,男,1950年生,教授。1950年11月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1984—1986就讀於華東師大哲學系首屆助教進修班,1993年至1994年於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哲學研究所作訪問學者進修哲學解釋學。

現任文法學院院長,校改革與發展研究室主任,兼任上海市哲學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高教評估研究會、高教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主要教學及研究領域涉及德國哲學教育哲學公共管理學等。主編著作數本。已發表論文 80餘篇。主持省部級項目十餘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章仁彪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50年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50年生,教授。1950年11月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1984—1986就讀於華東師大哲學系首屆助教進修班,1993年至1994年於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哲學研究所作訪問學者進修哲學解釋學。
抄襲風波
抄襲馮契學說精華——一個莫須有的指控
馮契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哲學家,其學說獨創性主要體現在以“轉識成智”為核心的“智慧說”上,已為當代學術界所公認。華東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指出,“以智慧的探索為中心”,馮契“為當代中國哲學留下了一個創造性的體系”。(2000年月12月5日《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院方克立教授認為,“馮契先生的智慧學說,力圖解決知識如何發展成為智慧,如何實現真、善、美統一的理想,如何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全面發展等問題。” 武漢大學蕭*父教授有個精緻的概括:“他一生的哲學沉思,圍繞著知識和智慧的關係問題展開,在他的晚年,創造性地提出了‘智慧說’的思想體系。”安徽師範大學臧宏教授以為,馮契創立了“以‘轉識成智’為主要內容的‘智慧說’體系。”(以上均見於2005年10月27日《社會科學報》)同濟大學博導章仁彪把它攬到自己的的名下,構成了貨真價實的剽竊。這見於章仁彪兩篇文章:《“轉識成智”培養創新人才》(2003年12月15日《同濟報》)、《以職為志,轉識成智,由技進道》(2003年第6期《復旦教育論壇》)。
在前一篇文章中,章仁彪說:“怎樣把‘以知識為導向的教育’轉化一種‘以創造為導向的教育’?我稱之為——‘轉識成智’。”接著說:“知識是否是智慧呢?我以為也是有區別的,即知識還不等於智慧。”“值此‘信息爆炸’、科研課題更新周期不斷縮短之際,教育如何化理論為方法、化知識為能力,關鍵就在於如何更好地開發人的潛能與智慧,‘轉識成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後一篇文章中章仁彪以“轉識成智”為小標題,在論述中他說:“知識不等於智慧,任何教育都離不開知識的傳授,但教育要旨在於‘轉識成智’,即把一種有限的、適用於特殊領域的知識,轉化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智慧……教育所要做的正是這種‘轉識成智’的努力。”
且看馮契先生是如何說的:“我借用‘轉識成智’這一傳統哲學術語來表示由知識到智慧的轉化”,“認為認識過程中有知識到智慧的轉化。”(《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馮契文集》第一卷,第411—412頁)馮契先生對“轉識成智”作了揚棄,不注重其佛教這人生解脫的本義,給予了全新的認識論上的新義。這一創造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在對知識與智慧作了具體的界說後,又論述了如何由知識經驗這一特殊領域,經過理性直覺的飛躍,進到無條件的超名言的領域。(同上書,第412—425頁)
顯然,章仁彪的話是從馮契先生的論述中抄襲來的。馮契先生化了半個世紀的努力,得出來的“轉識成智”,被章仁彪筆鋒輕輕一轉,變成了“我稱之為”。這不是剽竊還能是什麼呢?還有確實的證據,章文中所說的“化理論為方法”,這一觀點是馮契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來的。馮契先生對《邏輯思維的辯證法》一書有個概括:“主旨在講化理論為方法,說明認識的辯證法是如何通過邏輯思維的範疇,轉化為方法論的一般原理。”(同上書,第50頁)章仁彪不作任何註明。
不僅在文章中行抄襲之事,章仁彪在他擔任文法學院院長期間,多次在同濟大學講座、講演與研究生入學歡迎會上,宣揚自己的那套“轉識成智”的所謂“。此後他在上海、珠海、海南等大肆宣揚他那番“創見”:
2004年4 月,在第六屆上海市親職教育宣傳周有“轉識成智――談現代聰明學”的講演。
2006年12月8日,在華南熱帶農業大學作《轉識成智,化性為德,創新人才培養何以可能?》的講演。
2007年12 月8日,作《轉識成智,化性為德》的講演。
2008年1月7 日,在華東理工大學作《轉識成智,化性為德》的講演。
以上四次,僅是從網上查出的,這位被譽為“旁徵博引”的“教育哲學家”,其看家本領固然是從從馮契先生的“智慧論”那裡剽竊而來的,早在2003年底,從華師大畢業、在同濟工作的青年教師一言道破“天機”:“馮契先生的見解,怎么一下子成了他的東西。”
當前學術界研究馮契“智慧說”的學術論文,已達百餘篇之多,目前已有以“智慧說”為內容的學術專著。這一學就有著向其它領域漫延的趨勢。如上海大學陳新漢教授把“智慧說”套用於教學領域,華東師範大學李志林教授則套用於金融領域等等。他們套用時,均是註明系馮契的觀點。
章仁彪抄襲的是馮契先生的學術宗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觀點。這種抄襲大膽至極,在學術界早已認同的前提下,把“轉識成智”作為自己文章的標題,並在全國各地宣揚。
至於章仁彪經常用的“由技進道”的觀點,也是抄襲自馮契先生的。
章仁彪說:“職業教育重技能培訓,但只有轉技為藝,進而由技進道。”他引用的材料是《莊子》中“皰丁解牛”的寓言,講“皰丁解牛” 的過程,“成為一種化技為藝、由技進道,集真善美為一體的詩意創作和生存之道。”(見《以職為志,轉識成智,由技進道》一文)
馮契先生在《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一書中,用“皰丁解牛”的材料,得出了二點結論:“第一,哲學思想體現於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成了詩的意境。第二,莊子在這裡並不否定人為,而是要求由人為到自然,由‘技’進於‘道’。”(《馮契文集》第四卷,第232頁)
從材料到觀點如此相仿,只能證實一條,章仁彪那些關於現代教育理念、培養創新人才的主張,全是抄襲是馮契先生的。理由很簡單,章仁彪沒有發表過關於佛教與莊子的學術論文。
(知識不等於智慧,要把知識變為智慧,這在教育上是個常識。馮先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常識,並藉此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是,是否需要提及一個教育常識時還要言必稱馮契先生?我估計馮先生也沒有把一個常識性觀點擁為己有的初衷。更何況,“理由很簡單,章仁彪沒有發表過關於佛教與莊子的學術論文”的理由太荒謬,沒有發表過關於佛教與莊子的學術論文,就不能引用佛教與莊子的觀點,照此標準,推而廣之,估計90%以上的學者都有抄襲之嫌。)
回應
見了揭露文章以後,同濟大學博導章仁彪在2009年5月26日部落格作了個說明。內有“有關學術問題,事關學術氛圍,特重發被指‘抄襲’的論文於此,相信讀者自會作出自己的的判斷”等語,對此作三點剖析。
剖析
一、“狸貓換太子”——亂扣帽子的文革遺風
章仁彪重發的論文,題目是《“轉識成智”:創新人才的培養何以可能?》,係為一次論壇上所作的演講,且不註明時間。我們說的論文,是《同濟報》(已公開發行)2003年12月15日上的《“轉識成智”培養創新人才》。題目相似,我們兩相對照以後,發覺闡述內容大不相同。一般地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發表過的文章是不會健忘的。京劇有一齣戲叫《狸貓換太子》,用在這裡最恰當的了。其實搞抄襲的人的本性,總是不誠實的。
(兄弟,你自己也說得清清楚楚,同濟報是校內新聞刊物,不是學術刊物,而另一篇是一次論壇上所作的演講,內容相似本就不衝突。一個學者在校內新聞刊物上簡要介紹自己的觀點,有何不可,有必要扣帽子嗎?)
二、為何說抄襲——蒼白的論證
章仁彪重發的論文中有一句話:“我的演講題目是‘轉識成智’,源自佛學。”講了此話後,話鋒一轉,引了一些西方學者的話,不再講佛學了。現在只得對章仁彪做些學術上的啟蒙了,下面從本義、歷史流傳與馮契的創意來說。1、“轉識成智”的本義為一種成佛的理論,。唯識宗認為,通過特定的修行,領悟到佛教的真諦,有漏(有煩惱)的八識就可轉化為無漏(擺脫煩惱)的八識,從而得到四種智慧。有漏界為染污,無漏界為純淨,必須舍染歸淨,方可贏得人生的解脫。唯識宗以為,由染到淨是成佛的前提。2、到近代始有熊十力從本體論上發揮“轉識成智”。唯識宗是由唐代高僧玄奘(《西遊記》中唐僧原型),到天竺取經後傳到中國的。因內容過於繁複而不流行,中晚唐後以“自心是佛”、“頓悟成佛”、“無念為宗”為宗旨的禪宗,風靡神州大地。到了近代唯識宗得以復興,楊文會、歐陽竟無等佛學大師加以研究,並引起世人的關注。現代新儒學大師熊十力,構建了“新唯識論”體系,但終其一生只完成了“境論”(本體論),而未寫出“量論”(認識論)。3、馮契“轉識成智”的認識論新義。馮契借用“轉識成智”的概念,認為“智慧說”研究的是,“在實踐基礎之上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互動作用中如何轉識成智,獲得關於性與天道的認識。”(《馮契文集》第一卷,第42頁)馮契把“智慧說”界定為廣義的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是“從無知到知和由知識到智慧的辯證發展過程。”(同上,第418頁)他把“智慧說”展開為三部著作,共70多萬字,並以兩部100多萬的中國哲學史的著作,作為“智慧說”的思想來源和理論準備及歷史展開。(見中央黨校許全興教授《讀馮契的“智慧說”》一文,刊於《馮契哲學思想研究》第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馮契“智慧說”賦予了“轉識成智”以認識論的新義,為前無古人的獨創。
(哥們,你囉囉嗦嗦一大堆,意思要說“轉識成智”就必須先提馮先生。可“轉識成智”一說一不是馮先生首創,二來即使是馮先生首倡,難帶就由不得別人說了?這種胡亂戴帽子的行為實在是文革遺風!南大胡福明先生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後為小平同志所用,也沒見學界規定提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言必稱胡福明先生。照此標準,“轉識成智”為佛教唯識宗理論,也早年為熊十力、賈題韜先生所倡,能不能說馮先生抄襲了佛教和熊、賈二位先生的觀點?我估計,馮先生也會為你這樣的徒子徒孫感到害臊的!!!)
三、抄襲無疑義乎——把祖師爺供上神壇究竟有何目的
在馮契“智慧說”未問世前,“轉識成智”是極為冷僻的。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的《哲學大辭典》,不收此條目。“智慧說”面世後,“轉識成智”從佛學專門術語,成為學術界頻繁使用的概念。從時間上說,上世紀只是少數學者在使用,自本世紀起始為頻繁見諸於報刊中。本世紀以來學術界有個共識,凡是從認識論新義講“轉識成智”,即從知識到智慧飛躍的,都是註明出自馮契“智慧說”的。上海大學陳新漢教授、筆名忠言的華東師大教授李志林,分別將它用於教育領域與金融投資活動中,他們均標明源自馮契“智慧說”的。章仁彪把它套用於人才創新,也未妨不可,但為什麼不講明是來自馮契呢?而狂妄自大的說“我稱之為”。這不是典型的抄襲又是什麼呢?如章仁彪拿得出一篇時間早於馮契的論述“轉識成智”的佛學文章,那么就無抄襲之嫌疑了。章仁彪在各地大講所謂“自創”的“轉識成智”,為什麼在2006年華東師大的一次演講中,又提及了馮契“智慧說”了呢?馮契在華東師大工作了四十多年,且該校有著幾代馮門弟子。其中原委不言自明。
我們只是依據事實,講明學理,沒有似他部落格上說的“惡意誹謗”。從章仁彪玩弄重發論文的伎倆來看,卻是在蓄意搗漿糊。讀者只要根據我們所列線索,從書本和網上查一下就能明白真相了。
(所謂“智慧說”面世後,“轉識成智”從佛學專門術語,成為學術界頻繁使用的概念。我估計熊十力先生會噴你一大口口水,馮契先生也未必敢認同。)
(所謂本世紀以來學術界有個共識,凡是從認識論新義講“轉識成智”,即從知識到智慧飛躍的,都是註明出自馮契“智慧說”的。這大概是馮門弟子的共識,更是徹頭徹尾的學霸行為。按照你們的論斷,我搞一個“空氣說”,你們以後提到空氣時就必須提及我,最後呼吸空氣時是不是還要徵得我的同意?哈哈!!!)

主要貢獻

主要教學及研究領域涉及德國哲學教育哲學公共管理學等。主持省部級項目十餘項。主編有《哲學導論新編》(同濟大學出版社)等。發表論文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關於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方法論思考》、《理解和解釋:“本文”的創造性解讀》、《社會發展的文化價值內涵論綱》、《“全球—本土化”:當代人類實踐的哲學視野》、《回歸與重建、繼承與發展——漫談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感悟“911”: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全球化”與中國工程教育發展戰略》、《“交往”:全球化時代大學的第四大功能》、《“大學市場化”辨析》、《中外合作辦學之我見》、《素質教育與現代人格的培育》、《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調發展何以可能?》,《“後建設”時期中國城市發展的“全球-本土化”戰略》、《中國城市化:大都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從“全能政府”到“無為而治”》等80餘篇。
主要作品
後建設時期中國城市發展的全球-本土化戰略
《"後建設"時期中國城市發展的"全球-本土化"戰略(上)》》概要
分析了20世紀世界城市化的發展狀況與中國今後城市化道路的若干選擇,提出目前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定位為“後建設”時期,並認為應實施“全球-本土化”的城市發展與管理戰略,構建精幹、高效的現代城市管理模式。最後以上海為例,探討中國城市如何進軍“全球城”,以迎接“城市化世界”的挑戰。
《守護與創新:現代大學永恆的追求》
內容摘要
“旦復旦兮,日月光華”,“同舟共濟,繼往開來”。自兩年前金秋的復旦百年,夢已成真”,到今年五月的“百年同濟,諾言如山”,大學校慶兩度成為申城的節日筆者深感:這就是大學的魅力,也是城市的魅力。大學校慶何以會成為大家共同的節日?這是因為大學走出了“象牙塔”,這是因為大學融合於城市中,這是因為高教已進入大眾化,這是因為大學回歸了社會中心……我卻更傾向於大學的文化和精神角度的解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府百年,意義何在?我曾把同濟百年值得紀念之意義歸結為三:一是濃縮了中國現代大學的百年歷程:實學救國觸貫東西;濟世興鄭,育人為本。二是伴隨著祖國民族命運的百年跌宕:救亡圖存,奮發圖強;歷盡淪桑,自強不.息。三是見證了人類科學文明的百年進步,科學民主,矢志不渝;交拄世界,造福人類。百年校慶也應該是總結特色,弘揚傳統的重要機遇。同濟特色何在?我以為,嚴謹求實,“學以致用”是其傳
編著圖書編著圖書
統特色之一;“融貫東西”,“學無止境”,可視為其又一顯著特色。同濟粉神又何謂?我以為正如總理所說,“同濟,就是同舟共濟,大學,不在高樓大廈,也不在權威張揚,而在於“有自己獨特的靈魂”、“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師生共進,教學相長,學術氛圍不斷完善發揚,“這就是大學的精神,也是同濟的精神。同濟人回顧歷史—百年淪桑、同舟共濟百年奮鬥、自強不息;展望未來—大學使命、任重道遠,繼往開來、再創輝煌!所以紀念大學校慶,應該以重溫大學精神和大學理想為本。溫總理談“大學之道”、丈理交融,倡“仰望天空”、獨立思考。正是抓住大學之本。承繼同濟百年文脈,光大同濟百年傳統,正是為了弘楊人類大學精神。“大學之道”何以為“大,或曰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或曰萬物並育,化成天下大學理念何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教授治學,教研結合。大學功能何在,堅持育人為本,發揮四大功用:教書育人、研究發現、服務社會、交往溝通。大學責任何在?學術責任與社會責任共擔: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調發展。適應社會需求與導引社會發展“一身二任”。
今天,大學校慶越來越熱,冷靜思考越顯重要。現代大學,“象牙塔”不再,問題恰在,“走出之後”,何往何
為?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學者克拉克·克爾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全歐洲誕生於16世紀前、至今仍然以基本同樣的名稱、同樣的方式、在同樣的地方、從事著同樣的事業的人類組織機構大約還剩下75個,其中61個是大學!百年大學只是大學千年歷史的十分之一但在中國的確可以稱為歷史悠久的大學了。中國大學的第二個百年應該怎樣承擔起歷史的職責呢?
大學歷經千年文明淪桑,同步百年科技騰飛。但同時,人類智慧面臨著的新的挑戰空前尖銳:高科技與低
情感的交錯並沒有隨著20世紀的過去而解決、高效率與高風險的並存卻隨著21世紀的到來而愈顯緊迫。正
如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霍金教授曾經在網際網路上提出的“世紀之問”:“在一個政治、社會、環境都很混亂的
章仁彪章仁彪
世界,人類如何走過下一個1帕年?”文明何為?人類何往?大學既然是人類智慧最偉大的結晶,就應該勇敢地
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溫家寶總理在同濟大學祝願的結語中,再次提到被稱為世界大學之母的博洛尼亞大學,這
所千年大學對斷壁殘垣的古蹟與文化的保護“更重要是保護了一種特神、一種美德”。今天,“走出象牙塔”後
的現代大學要堅持文化傳承和科技創新的統一,堅持適應需求和導引變革的統一,堅持全球意識與民族認同
的統一,堅持學術自由與社會貴任的統一—這已成為同濟大學的百年承諾。這也就是要堅持“大學之道”的
守護與創新的統一。正如原同濟大學校長、新任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教授辦公室里的那盞煤油燈所寓意的:人
類正在努力走向“氫動力”時代,然而“煤油燈”的傳統仍然是激勵我們今天不斷奮鬥的浦鴿分中能源!
霍金自己試圖給出答案:人類得以延續將取決於在寧宙中找到“新家”的能力。因為目前毀滅地球的危機
正在不斷積聚。霍金說,“如果人類能在未來10年避免自相殘殺,就可發展出無需地球供應的太空定居點。”
人類真要逃離地球家園才能獲救?科學家的擔憂絕非把人憂天,哲學家的希望同樣晚味而難解:“只還有
一個上帝能救渡大家!”(海德格爾)誰是此上帝?也許,只能期望人類自己的良知!因為,“從來就沒有什麼救
世主,也不靠神仙室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走出象牙塔“後”的大學獨立自由的“象牙塔”精神不可丟!與祖國民族共命運,同濟大學——也是中國大學——的第一個百年已經腳緒實地地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同濟大學—同樣是中國大學—的第二個百年,何以能“仰望天空,與世界人類共命運?”“趁著為時不晚!”
(作者系同濟大學文法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