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憲會議

立憲會議 (constitutional conference )亦稱“制憲會議”。為制定或修改憲法而專門召集的會議。屬於議會性質的則稱為“制憲會議”,完成任務即行解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立憲會議
  • 外文名:constitutional conference
  • 亦稱:制憲會議
  • 最早時間:1787年
歷史,俄國立憲會議,

歷史

最早是1787年美國13個州在費城為修改《邦聯條例》而召開的會議,經過漢密爾頓、麥迪遜等人的不斷努力,最後開成了一個拋棄《邦聯條例》、制定《美國憲法》的制憲會議,產生了世界憲法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憲法
18世紀末,法國路易十六為了解決財政窘困,重新召開內容為增稅的三級會議。由於市民力量的不斷壯大,第三等級代表人數大量增加,第三等級代表提出取消等級區分,按人數表決;制定憲法,限制王權等要求。要求遭到國王拒絕後,第三等級代表宣布自己是代表全體人民的,並自行召開國民會議,後來又宣布改國民會議為制憲會議。制憲會議通過了世界著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制定了1791年法國憲法。

俄國立憲會議

沙皇統治時代,俄國所有要求民主的政黨都要求召開人民選舉的立憲會議,由它來制定新的政治制度。布爾什維克黨也不例外。
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臨時政府馬上宣布籌備立憲會議,同時把一切重大的改革問題(例如土地問題,8小時工作制等)都留待立憲會議決定,但是籌備工作並不積極進行。6月中才規定9月17日選舉代表,後來又宣布延期到11月12日。臨時政府因此受到布爾什維克和一切激進分子猛烈的攻擊。布爾什維克一直對民眾說,只有蘇維埃掌握政權才能夠保證召開立憲會議。結果真是到了蘇維埃奪取政權(俄歷10月25日)之後才實行選舉立憲會議的代表,日期是臨時政府所決定的11月12日。
選舉的結果對布爾什維克黨很不利。在703名代表中,布爾什維克黨只占168名。加上左派社會革命黨的39名代表,擁護十月革命的總共才207名,不足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一。社會革命黨人取得了大多數。這個立憲會議在1918年1月5日開會。布爾什維克黨代表提議承認蘇維埃政府和批准蘇維埃政府的全部政綱,被會議否決。於是布爾什維克黨和左派社會革命黨的代表退席。次日,蘇維埃政府強行解散立憲會議。反蘇人士認為:立憲會議是全民選舉出來的,連布爾什維克也一向主張由立憲會議來決定俄國的新制度,現在只因為選舉的結果對布爾什維克不利,布爾什維克就用武力把它解散,這充分證明布爾什維克和它所建立的蘇維埃政府根本不尊重民主原則,全憑武力維持政權。還有人說,可見十月革命欠缺充分的民眾基礎,只是少數人的冒險事業。問題的關鍵在於:把立憲會議解散的,是蘇維埃政府,它本身也是人民選舉產生的。現在問題化為:兩個民選的權力機關,立憲會議和蘇維埃,哪一個更有資格代表民意?一切反對蘇維埃政府、反對十月革命的黨派都認為,全民選舉產生的立憲會議當然高於一切,也高於蘇維埃。布爾什維克和一切擁護十月革命者卻認為:蘇維埃是人民自己創造的一種新型的國家機構,它保證勞動人民(人民的絕大多數)真正掌握國家權力,不讓剝削階級、帝王和官吏等少數特權分子專權,凌駕於人民之上,所以蘇維埃制度比傳統的民主代議制(包括全民普選的立憲會議在內)更民主,更進步,當兩者不一致的時候,應該以蘇維埃為最高權威。 布爾什維克上述的見解並不是在知道立憲會議的選舉結果之後才提出來的辯解。這種見解所根據的國家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論,尤其是有了1871年巴黎公社的經驗以後,由馬克思和恩格斯表述得非常明確的理論。布爾什維克從1917年4月起(經過列寧所領導進行的思想重新武裝之後),就一直不斷地宣傳這種見解,勸說蘇維埃拋棄對資產階級的幻想,掌握全部政權,把革命進行到底,走向社會主義。所以布爾什維克並不是不尊重民主原則,只是堅持無產階級(以及全體勞動人民)的民主制高於資產階級的(僅僅在形式上是全民的)民主制。
那些企圖利用立憲會議來同蘇維埃政府對抗的人,極力誇大立憲會議所代表的民意,而抹煞蘇維埃政府的民意基礎,這根本違反事實。 立憲會議不過是按照傳統的(即資產階級式)代議制的方式舉行一次選舉的產物,連真實反映當時俄國的黨派政治力量對比都做不到(見後文解釋)。蘇維埃是人民自動組成的代表機關,自從二月革命勝利就一直存在,不停地開會,討論一切大大小小的政治問題,並且隨時改選代表。首都彼得格勒的工兵代表蘇維埃(在當時,即世界大戰中,所謂士兵,基本上就是穿起了軍服的農民)成立最早,是全國各地的蘇維埃的政治領袖。到6月舉行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時候,全國各地已有四百多個城市成立了蘇維埃。十月革命前夕,數目增加到九百個,包括了所有較大的城市。另外,農民蘇維埃也在農村地區陸續成立。革命的形勢一直存在著,民眾的政治經驗不斷增加,意見隨著改變。蘇維埃能夠比任何其他機制更快、更準確地反映出民眾最新的意見。
十月革命的籌備工作和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是同步進行的。代表大會在起義開始的次日開幕。起義和新政府都得到它批准。
立憲會議在1918年1月5日開幕,次日被蘇維埃政府解散。這個決定以及蘇維埃政府的政綱(對和平問題、土地問題、民族問題等重大的政策都包括在內)都得到全俄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批准。這次代表大會是1月10日至18日舉行的,不但包括了全國各地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所選出的代表,而且連各地農民蘇維埃的代表也包括在內。由此可見,蘇維埃政府確實是全國民意的代表;它把採取敵對立場的立憲會議解散,也符合民意。現在制定憲法的工作改由蘇維埃代表大會負責。1918年7月19日蘇俄憲法正式公布生效。
在立憲會議開會的整整一天裡面,它拒絕承認蘇維埃政府,但是並沒有表明要把政權交給怎樣一個政府。立憲會議裡面占大多數議席的是右派社會革命黨,它以前(在二月到九之間)也曾在蘇維埃裡面占大多數,又曾經以蘇維埃代表的身份參加臨時政府,它的一個黨員(克倫斯基)還擔任了臨時政府的總理。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妥協派的政策不斷破產,被民眾唾棄,才讓布爾什維克取得蘇維埃的領導權,然後發動十月革命並取得成功。如果現在蘇維埃政府服從立憲會議,等於是走回頭路,回到已被民眾唾棄的死路。由此可以明白:為什麼立憲會議的多數派說了一大堆空話,卻沒有對最重大的現實問題,就是新政府的問題提出正面意見;為什麼自稱代表全國民意的立憲會議被解散後它的多數代表只能跑去投靠白軍
右派社會革命黨這么無能,為什麼還能夠在立憲會議的選舉中得勝呢?根本的原因在於:選舉常常趕不上民眾意見的演變。在全俄國那么廣大的範圍舉行直接選舉,而且是在革命熱潮當中,這種缺點尤其明顯。 立憲會議選舉採取比例代表制。雖然選民投票的日子是在十月革命後大半個月,各黨派的競選政綱和候選人名單卻是十月前早已公布了的。自從二月革命勝利以來,社會革命黨一直是最受民眾擁護的黨,因為它唱著抽象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美妙調子,並沒有明確有效的實際政策,組織上也最鬆散,這正合剛剛有初步政治覺悟的民眾的口味,尤其適合小資產階級農民階級。這樣一個黨和它周圍的民眾,自然要在革命深入發展過程中兩極分化。事實上,六月間舉行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會議的時候,已經有一批左派社會革命黨的代表違反黨內多數所決定的路線,支持布爾什維克的政策,但是並沒有正式分裂。所以在確定立憲會議的競選政綱和候選人名單的時候,社會革命黨提出一個統一的政綱和名單。政綱照舊是那一套抽象的革命詞句,而名單里右派占絕大多數。選民投票時根本不可能在左右兩派社革黨之間分辨和選擇。結果,那些比二月革命後初期更加迫切要求土地與和平,但是還沒有充份看透社會革命黨那套形左實右的空話的民眾,就仍舊投票支持社會革命黨,而讓它的右派取得大勝。
無產者,尤其是像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那樣的最大城市的無產者,政治覺悟發展得最快,在十月革命前夕已經大多數支持布爾什維克,而且在蘇維埃代表的成份上表現了出來(連蘇維埃這樣靈活的代表制度,也難免比民眾意見的實際轉變滯後)。其餘的民眾,尤其是在邊遠地區,要等到十月起義已經成功,一方面表明了革命的實力,另方面新政府把舊的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妥協派的種種卑污行為的真相(包括繼續進行侵略戰爭的秘密外交協定)和新政府的具體政策都擺出來給民眾看清楚,然後才能夠作出新的政治選擇。1917年11月12日投票選舉立憲會議代表的時候,在比較落後的廣大地區,這點還來不及做到,所以許多選民還是按照慣性投票支持社會革命黨。但選票的計算證明:差不多在所有的工業大城市裡面,布爾什維克都得票最多,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更占絕對多數。另方面,唯一的正式代表資產階級的立憲民主黨(原先臨時政府的靈魂),在總數703個議席中只得到17席,充份表明資產階級路線被人民唾棄了。到了1918年1月立憲會議開幕的時候,十月革命的實際影響已經遍及全國,人民已經清清楚楚劃分為支持十月革命和支持資產階級反革命的兩大陣營,所以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的立場跟立憲會議正相反,而且解散妥協派所支配的立憲會議成為人們意料之中的小事一件了。談論十月革命是否得到民眾支持,必須正視這些事實,光看立憲會議的態度是不合理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