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大半箇中國

穿過大半箇中國

2017年鳳凰文化自主研發製作《穿過大半箇中國》,是國內首部“詩+歌”人文創作旅行紀錄片。

集結中國當代最優秀的詩人歐陽江河與最有創造力的原創歌手王錚亮,尋訪最具價值的中國人文風情,將詩人和歌手的“創作現場”搬到那些值得被重新書寫和歌唱的中國人文風光之中。詩人和歌手共赴一場詩與歌相伴的人文旅行,穿行於草原、雪地、高山、大漠等廣袤的自然風光之間,品味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民間藝術、人文創作。在展現當代中國與眾不同的文化魅力的同時,節目充分挖掘詩人天生敏銳的視角和歌手細膩的情感,藉由詩人和歌手最擅長的原創方式,以詩意抽象的語言和真情流動的旋律,形成一曲詩歌和鳴的音樂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過大半箇中國
  • 製作公司鳳凰文化、吉術齋 
  • 播出平台:鳳凰網
  • 單集片長:35分鐘
  • 出品人劉爽 
  • 總監製鄒明 
  • 監製:陸暉 
  • 製片人:胡濤 
  • 執行製片人:王川玫 
  • 導演:王永躍 
  • 主演歐陽江河王錚亮
  • slogan:詩與歌的行旅
基本簡介,嘉賓介紹,節目內容,第一站,第二站,第三站,第四站,第五站,第六站,第七站,第八站,創作背景,

基本簡介

“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的遼闊景象,“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大氣磅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然愜意……這些被文人書寫過的中國人文旖旎風光令人神往,是古今中國的文化富礦,也是歷來創作者的靈感源泉。“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了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王洛賓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從遼闊西部傳出的愛情詩篇,已穿越世紀成為真正的經典。
2017年鳳凰文化自主研發製作《穿過大半箇中國》,首創“詩+歌”人文創作之旅的節目模式,不同於“旅遊+行走”的慣常路線,《穿過大半箇中國》將旅行目的地回歸中國本土,集結中國當代最優秀的詩人與最有創造力的原創歌手,尋訪最具價值的中國人文風情,將詩人和歌手的“創作現場”搬到那些值得被重新書寫和歌唱的中國人文風光之中。詩人和歌手共赴一場詩與歌相伴的人文旅行,穿行於草原、雪地、高山、大漠等廣袤的自然風光之間,品味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民間藝術、人文創作。在展現當代中國與眾不同的文化魅力的同時,節目充分挖掘詩人天生敏銳的視角和歌手細膩的情感,藉由詩人和歌手最擅長的原創方式,以詩意抽象的語言和真情流動的旋律,形成一曲詩歌和鳴的音樂作品。《穿過大半箇中國》開啟全景式拍攝,還原詩人與歌手在旅行中聯合創作的全過程。

嘉賓介紹

嘉賓王錚亮,原創音樂人、音樂製作人、四川音樂學院通俗音樂學院教師。1977年生長於四川成都。2007年,《快樂男聲》全國總決賽第十名;2014年原創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成為馮小剛電影《私人訂製》主題曲,在同年登上春晚並被大眾廣泛傳唱。王錚亮由此迅速躥紅,得到更廣泛的大眾認知度。該曲在多個音樂盛典上榮獲年度熱歌金曲、點播冠軍獎、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大獎等多個獎項,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對這首歌曲讚賞有加。2017年,獲“第24屆東方風雲榜音樂盛典”傳媒推薦創作歌手獎。
嘉賓歐陽江河,詩人、書法家、文化雜家,1956年生於四川瀘州,被視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重要的代表性詩人之一。早年以《懸棺》、《手槍》、《玻璃工廠》等詩作聞名江湖,與張棗、翟永明、柏樺、鐘鳴被稱為80年代詩壇巴蜀“五君子”。他稱自己是少有的“開過耳”的音樂愛好者,也是一個走遍天下的旅行愛好者,他的許多詩作都是在旅行的過程中誕生的。帶著詩人的敏銳眼光,去發現、去感受、去創作,這種體驗對歐陽江河來說並不陌生。而藉由音樂的表達形式與一位音樂人開啟一段創作之旅,對他來說是一場未知的冒險。2017年,61歲的歐陽江河接受挑戰,加盟鳳凰文化《穿過大半箇中國》。

節目內容

第一站

曠野的黃土地上 一嗓子老腔飛沙走石
行程第一站,兩位嘉賓來到華陰縣雙泉村。在渭水河邊,面對八百里秦川,板胡、梆子、大號、驚堂木、老闆凳一字排開,老腔戲班子敲起鑼鼓,吹起嗩吶,腳跺土地,老嗓一亮,走石飛沙,直擊人心。棗木塊狠狠地砸向板凳,五臟六腑都通透敞亮,唱得花椒地里兩位觀眾樂開了花。一曲終了,嘉賓情不自禁走進隊伍,與老腔音樂人擊鼓而歌。
年頭已久的八角月琴沿有些掉漆,日積月累的彈奏將琴面透出光澤。老腔傳承人張喜民手持月琴,打磨的人聲三放一遏,粗獷中唱出百轉溫柔。王錚亮想起了了川江號子,歐陽江河對“老嗓子”情有獨鐘,歌聲里仿佛有狼群在奔跑有萬馬在奔騰,歌聲里有漢族人罕見的“酒神精神”。
王錚亮感慨,“九個人演給兩個觀眾,這個也對我來講是第一次,我估計一生中也不會有第二次了。”這樣的演出同樣震撼了歐陽江河,“蒼涼粗礪的歌聲,天地人合一。可以說,華陰老腔算是整箇中華民族所剩不多的,跟古老生命有溝通的一種藝術。這種藝術的力量感讓人終身難忘。”
在回程的途中,車窗外黃昏灑在塬上,那耀眼的金紅色分不清是現實還是老嗓子喊出的熱血。“烈酒的老嗓子爛醉如泥/黃金的老嗓子一貧如洗/生鐵的老嗓子火樹銀花/嘶吼的老嗓子走石飛沙”。詩人胸中的澎湃詩情被蒼涼的老腔一朝點燃,當晚即提筆寫下這鏗鏘的詩句,為本次創作之旅種下了第一顆種子。

第二站

陝西話唱藍調 中西碰撞別樣風味
感受完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接著探尋當代交融的中西方音樂。秦腔和搖滾,布魯斯和陝西話,地球兩端的民族曲風,憨直的音樂人老錢竟將二者共冶一爐,讓古早和先鋒相撞,迸擦出驚天動地的火花。每一次演繹都是對經典的致敬,更是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神傳承。

第三站

一僧一石一蒲團 終南山尋訪“世外高人”
旅程第二日,詩人和歌手來到古今經典文學的朝聖之地——終南山。歐陽江河對終南山嚮往已久,“我覺得我早就來過很多次終南山,但這是第一次來。這座山的每一塊石頭都是被詩人寫過的,被詩歌命名過的。這些寫過的詩和詞又賦予這裡的一草一木萬千變化”。
從萬丈紅塵中步入清幽的避世之所,詩人和歌手仿佛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尋隱士、訪道人、踏田野、逛果園,跟山居隱修者上山下水,隨瘋狂拖拉機顛沛流離,體驗“一僧一石一蒲團”的隱者生活。
隱士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終南山是古代士大夫的退守之地,如今它仍是著名的“住山隱修者”的聚集地,一群人遠離都市,與群山、清風為鄰。現實生活中的隱士遠沒有世人想像中的那般浪漫,他們大多一簞食一瓢飲,終日種菜、砍柴、採藥,在艱苦的自然環境辛苦勞作,更要克服內心的孤獨感。
“不破本參不入山”,終南山隱者五千,有避世者,有悟道者,有創作者,有樂返自然者。在這裡,人們渴望返璞歸真回到本原,證悟自己的本來面目。在這裡,人們把生活過成了心旅,探索心靈的歸宿。對於歐陽江河和王錚亮這樣的創作者而言,終南山提供了一次“採氣”“補氣”、反觀自身的機會。王錚亮說,關於本次行程的音樂創作,已經開始有一些靈感了。

第四站

刺激不斷靈感不斷,詩人歌手聊創作談共識
日夜穿行兩天后,古長安的行程告一段落。在黃河渭河和洛河交匯的黃土地上,華陰老腔震撼的原生態演出讓兩位嘉賓記憶猶新,也激發出詩人歐陽江河的創作主題——“老嗓子”。在古老的西安城牆下,詩人字斟句酌喃喃自語,“老嗓子,老嗓子,萬物都有了原腔;萬物都有了原唱。”
尋隱終南山之旅後,歌手王錚亮似乎找到旋律的靈感碎片。他迫不及待想拿到詩人的第一版原稿,將兩日以來積澱的思緒轉化為旋律。
五天四夜的創作旅程,節目組規定詩人和音樂人在行程的第五天,必須將作品在旅行終點的創作分享會上公開展示出來。西安之行的最後一夜,兩位嘉賓首次對創作開展了一次鄭重的定調討論。

第五站

杜詩盡顯當代性 千年前預言今人共享精神
告別西安來到兩位嘉賓的家鄉成都,天府之國的溫潤與市井氣中和了千年帝都的雄渾與蒼涼。進入熟悉的杜甫草堂,一個人文烏托邦鋪展在眼前。不同於王維的“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杜甫即使處在江湖之遠,也要憂國憂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認為只要天下寒門士子有房子住,就算自己住在破屋子也無所謂。歐陽江河追懷大詩人杜甫的胸懷和氣魄,他說,這便是杜甫思想的當代性。
“詩意共享”、“春雨共享”、“房子的共享”,早在唐代,杜甫就提出了了這種共享精神,一千多年的情懷與今天的共享經濟不謀而合,草堂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它是中國人情感的召喚圖騰,烏托邦式的永恆存在。而全程陪伴嘉賓穿過大半箇中國的蔚領,也在逐漸成為旅行的符號,它以旅行的名義消解著每一個禁錮在城市中靈魂的麻木。

第六站

RAP歌手謝帝獻唱 重新定義“烏托邦”
告別了文人氣的杜甫草堂,在去往下一站的路上,王錚亮就迫不及待的向歐陽江河推薦了一首說唱歌曲:《這才是成都》,這是成都 My City 成都,春熙路 太升路 武侯祠……現代感的曲風在蔚領內迴蕩,窗外的城市轉盼流光。嘉賓在這任性的行程中,體會到實實在在的“穿越感”。穿越到青年人的聚居地“蒸汽旅舍”,時間從古代一路穿行到當代,主人公從憂患的詩人變成了不羈的青年。
“打麻將泡酒吧麻辣燙人都愛耍成都/蓋碗茶曬太陽掏耳朵人都愛耍成都……”,成都嘻哈領軍人物謝帝,一曲成都話演唱的《這兒才是成都》,將豁達瀟灑愛耍的成都人民活脫脫表現出來。趙雷《成都》是外地人的成都,謝帝的成都是本地人的成都,這么“接地氣”的現場表演,同為成都人的歐陽江河和王錚亮找到了一種歸屬感。
說唱、B-box、搖滾、民謠……喜歡音樂的青年人在此匯聚。成都音樂發達的背後,蘊含著這裡獨特的地域文化,“這一切都很成都,各種東西融合在一起”。在這個意義上,蒸汽旅舍也是一個當代的烏托邦。

第七站

從五君子到白夜,扔塊磚都能砸死一片詩人
四川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孕育了一大群詩人,從漢代的司馬相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三蘇,到近現代的郭沫若、曹葆華,再到當代的“巴蜀五君子”,張棗、翟永明和歐陽江河等。八十年代,無論誰來了都會驚訝於四川的詩歌氛圍,海子當年來到成都,對歐陽江河說,“我對成都的第一印象就是植物囂張,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北島和顧城來成都參加詩會,觀眾把玻璃門都擠碎了。
歐陽江河笑稱,這大概是因為杜甫的陰魂不散,而當時四川有一半人都在寫詩的緣故,“這種瘋狂,全世界僅此一家,而白夜見證了這種瘋狂……”在成都的人文地標白夜酒吧,古典音樂專業出身的王錚亮拉起久違的手風琴,藝術家和詩人秒回到詩歌的黃金年代,完成了一次詩意美妙的文藝沙龍對話。
如同西安從華陰老腔到布魯斯的穿越,成都之行的跨越更大,從夢回唐朝到被謝帝拉回市井,恍惚如同置身於“白夜”。歷史與現實的邊界逐漸模糊,用旅行為時光搭建隧道,讓旅行車成為時光機器。

第八站

“詩+歌”聯合創作
對《老嗓子》進行改編之前,王錚亮梳理了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老師用的‘老’字,不是指人嗓的老,而是指時代。經過時間的沖刷,有些古老文化流傳了下來。他希望這樣的古老的傳統人文遺產,能夠被大家記住。”王錚亮細細回味旅行中遇見的所有美好,希望通過作品分享這份美好。
而要將歐陽老師這篇400字的原詩改編為歌詞,只能大刀闊斧,提取最寶貴的素材,重新組織編排賦予旋律,並儘量保留原有邏輯。
創作間隙,王錚亮道出了自己對這首歌的創作期待——希望能藉由這首歌提醒人們,“當下的生活腳步、社會步調都非常快,時間也過得越來越快。但有時候,真的需要停下來,靜靜看看周圍這些事物,才能發現周圍美好的東西。”

創作背景

《論語》有雲“詩三百,弦而歌之,思無邪”--可見“詩”、“歌”交融,淵源久遠。近年來,中央電視台文化益智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兩季熱播、鳳凰網文化頻道《春天讀詩》連續四年推陳出新,讓“詩意”得以在電視、網際網路上雙屏榮歸。
2017年初,鳳凰網文化中心成立,聚合文化、讀書、歷史、國學、大學問五大頻道。在成功推出極富詩意的《春天讀詩4》及詩、歌交融的“春天讀詩之夜第二季”後,該中心再次以文化頻道領銜,攜手詩人歐陽江河、音樂人王錚亮,開拍“詩歌+音樂”行旅紀錄節目《穿過大半箇中國》(一汽大眾蔚領獨家冠名)。該節目憑藉“人文壯遊”、“行旅創作”等差異看點,僅相關嘉賓視頻、預告片的全網點擊率即已突破百萬。
旅行採風,是古今中國文人的靈感源泉,也是藝術創作者的創意良方。但《穿過大半箇中國》不同於“旅遊+行走”的慣常路線,製片人胡濤表示:“我們更注重探尋‘旅行的意義’,即在旅途中深切省思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以便更好地回到自身;區別於浮光掠影式的遊山玩水,我們更看重精神層面的原創性,通過一場人文旅行激發詩人和音樂人的創作靈感,最終聯合創作出一首動人的詩作與歌曲。”
在《穿過大半箇中國》全網上線之際,《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等多家媒體記者與製片人胡濤進行聯繫,期待了解節目背後的更多立意與思考。在接受採訪時,製片人胡濤對記者表示:“之前有一陣,旅行真人秀特別火,像《花兒與少年》、《花樣姐姐》等擁有很大的客群,這類節目可能會更多通過窮游、PK、尋寶、通關這樣的設定,甚至是嘉賓之間的人情世故來推進故事吸引觀眾。但《穿過大半箇中國》里可能不會出現以上這些橋段。我們給自己定位在一檔文化節目,更加會把力氣花在紮實設計好人文線路,選好真正有創作力的嘉賓身上。當未知旅行開始,我們要做的就是紀錄旅程路上那每一次的驚喜、意外和感動,以及詩人歌手創作中的艱難、妥協和磨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