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看熊貓

穿越歷史看熊貓是一片說明性文章,具體介紹了人們對大熊貓從古代到現在的看法變化與對待,著重介紹了大熊貓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非凡意義,呼籲人們要保護大熊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越歷史看熊貓
  • 主角:大熊貓
  • 類型:文學
  • 分類:記錄
大熊貓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有人類之前它們就生活在這個奇妙的星球上,被科學家和考古學家譽為古生物的“活化石”。像對許多事物的認知一樣,人類對大熊貓的認識也是逐漸成形,從古代到現代,到國內到國際,大熊貓以古不變的姿態一點點打動世人,最終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位前蘇聯動物學家這樣讚美大熊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是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這句話道破了大熊貓在生物史上的價值和深遠意義。
大熊貓的先祖始熊貓
在距今約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地球上就已經有了大熊貓的足跡。當時的大熊貓是現在的大熊貓之先祖,它們的身體只有現在大熊貓的一半,被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命名為“始熊貓”。始熊貓是由擬熊類動物演變而來的,外表如同肥胖的狐狸,以食肉為主,生活在雲南元謀和祿豐地區的熱帶森林邊緣。那裡的氣候炎熱潮濕,也適合森林古猿、猩猩、巨猿和斑狗鬣生活,始熊貓跟它們一起廣泛分布於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廣西、雲南等地。
由始熊貓演化的一個旁枝叫葛氏郊熊貓,分布於現在的匈牙利和法國等地的潮濕森林,在中新世末期滅絕。始熊貓的主枝在我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其體型只有現在大熊貓的一半大,其化石被定名為大熊貓小種。有關專家從大熊貓小種的牙齒化石推測,它們當時已經進化成兼食竹類的雜食動物。大約過了200萬年,大熊貓小種開始向亞熱帶潮濕森林延伸,並取代始熊貓廣泛分布於雲南、廣西和四川等地。
大熊貓小種逐漸適應了亞熱帶竹林中的生活以後,體型開始逐漸增大,其種群在距今約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達到鼎盛時期。這時的大熊貓小種廣泛分布於北京周口店到江南的廣大地區,連越南、緬甸和泰國都發現過其化石。當時跟大熊貓小種一起生活的動物還有劍齒虎、劍齒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在更新世中晚期,自然環境發生巨變,秦嶺及其以南山脈出現大面積冰川,特別是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之後,劍齒虎、劍齒象全部滅絕,大熊貓在北方從此絕跡,在南方的分布區也驟然縮小,進入歷史的衰退期。
大熊貓別名知多少
在古人留下的史料中,關於大熊貓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幾千年以來,人們對大熊貓的認識發生過幾次重大改變,與此相對應的,他們對大熊貓的叫法也不盡相同。
大熊貓在古代的分布範圍遠比現在廣,各個地方稱呼大熊貓的方法都不相同,加起來大約有數十個,貔貅、貘、貊、騶虞、竹熊、白熊、花熊和食鐵獸等是其中套用最廣的。
到了近代,人們一直把大熊貓叫做貓熊或大貓熊。解放前漢字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自右向左讀,改為橫書後認讀方式完全相反。第一個把大熊貓介紹給公眾的博物館在書寫說明標題時採用的是直書方式,而當時的參觀者已經習慣了自左向右的認讀方式,以至於全都誤讀為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貓熊徹底更名為熊貓了。
大熊貓的別名還有大浣熊、華熊、竹熊、銀狗等。叫它們為大浣熊,是因為它們和浣熊的親緣很近,只是體態比浣熊大;叫它們華熊,是因為它們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物種;竹熊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們以竹為食;銀狗這種土稱呼比較有趣,那是因為在小熊貓的產地人們把小熊貓叫做金狗,沾了小熊貓的光,大熊貓就成了他們眼中的“銀狗”。
不過在大熊貓的故鄉,人們更多的還是把大熊貓叫做白熊、白老熊或者花熊。
古人眼中的今日“國寶”
在我國歷史上,大熊貓是一種傳奇色彩濃厚的動物。古人留下的史料中,有很多關於大熊貓的記載。
據《史記。五帝記》中記載,在4000多年以前,黃帝率領自己的部落在阪泉(今河南逐鹿縣)大勝炎帝及其部落,取勝的秘訣就是因為他們利用了馴養的虎、豹、熊、貔貅(大熊貓)等猛獸大軍。在3000多年前的《尚書》和《詩經》中也明確記載著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給皇帝進貢的珍品。當時的人們認為貔是一種像虎豹一樣威武的猛獸,他們希望勇士像貔貅一樣勇敢,連軍隊打仗時都打著“貔”和“貅”的旗號,以震軍威。到了春秋戰國時代,
《山海經》把大熊貓記述得詭秘化了,竟然認為大熊貓牙齒鋒利,能夠嚼食銅鐵,把它們叫成“食鐵獸”。
這種誤解非常荒謬,以至於秦以後的人們仍然堅信貘是“猛獸”。到了漢武帝時期,宮人還把貘關在上林苑裡放養,供皇帝打獵,把成功地獵殺到貘當成是勇敢的表現。
西晉開始,人們對大熊貓的認識發生了巨變。西晉人把大熊貓叫“騶虞”,認為騶虞只吃竹子,不會傷害其他動物,所以把它當成象徵睦鄰友好的益獸。西晉人在兩軍交戰的中途,如果一方高舉寫著“騶虞”字樣的大旗,就是代表求和、停戰。
至此,古人似乎應該停止肆意獵殺大熊貓了,可他們的做法還是讓現在的保護動物者們失望。到了唐朝,連武則天都做過把幾十張完整的貘皮送給日本天皇的事。
備受現代人推崇的李時珍在著述《本草綱目》時,把用貘皮做睡墊、膏藥大有益處的理論寫了進去,無疑更加劇了這一古老物種減少的速度。
西方人對熊貓的非法掠奪
今天,在一些世界著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內都能看到大熊貓的標本。西方人獲得這些大熊貓標本和製作標本的活體大熊貓途徑都是非法的,他們獵取大熊貓的活動開始於1869年以後。
1869年,集博物學家和傳教士雙重身份為一身的戴維神父把大熊貓介紹給了西方世界。這在西方掀起了廣泛的“熊貓熱”。之後的一百多年裡,許多西方動物學家、探險家和旅行家等陸續從各種渠道進入中國,都想得到這種中國特有的可愛動物。
德國人韋哥爾德於1916年在四川汶川捕獲一隻幼體大熊貓,成為西方第一個擁有活體大熊貓的人。捕獲熊貓最多的外國人是英國的史密斯,他在我國大熊貓產區呆了20年,僅在1936年至1938年,他就在四川汶川以高價收購活體大熊貓12隻。這12隻大熊貓幾經輾轉,只有6隻幸運地活到了英國。
開西方人在中國獵殺大熊貓先河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個兒子。1928年,小羅斯福兄弟在四川寶興縣沒有捕獲到大熊貓,就來到今天的越西縣。在越西縣,這對兄弟同時開槍射殺了一隻成年雌體大熊貓。
到了現代,第一個把活體大熊貓帶出中國的是一個年青的美國女人,她的名字是露絲。哈克納斯。露絲的丈夫是一位動物學家和探險家,他新婚不久就來到中國捕捉大熊貓,還沒有進入大熊貓產地,就病死在途中。為完成丈夫遺願,露絲帶了兩個在美國出生的華人,進入四川境內尋找大熊貓。終於,露絲在夾金山下的竹林中發現了一隻出生約30天的大熊貓幼仔。這隻幼仔不足兩磅重,輕而易舉就被裝進了竹筐。海關方面負責審?物品一欄寫上“隨身攜帶哈叭狗一隻”,使得露絲沒費周折就離開了中國。露絲把這隻小熊貓取名為“蘇琳”,於1937年春天在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蘇琳”成為芝加哥的明星,每天前來欣賞它芳容的人達4萬多。
“蘇琳”在西方世界又引發了新一輪的大熊貓熱。據統計,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獵獲了9隻活體大熊貓。1869年至1946年間,國外有200多人次前來中國大熊貓分布區,做跟研究、捕獲大熊貓及標本相關的事。
僅1936年至1946年10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達16隻。
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及生存現狀
“國寶”大熊貓的地理分布主要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地區的岷山、邛崍山、秦嶺、涼山和相嶺山等五大山系。大熊貓生性孤僻,與世無爭,分散獨居於這些地區的茂密竹叢中,如同竹林里清高的隱士。
熊貓嗜飲,常把家安在距水源近的地方。有的大熊貓居住地離水源遠,一旦找到水源後,它們就會盡情暢飲,像貪酒的醉漢一樣,不醉不歸。由於體態肥胖,大熊貓給人的感覺往往是笨拙的、慢吞吞的。其實,大熊貓一點也不笨,它們個個是爬樹高手。大熊貓的先祖始熊貓是食肉動物,爬樹對捕食極為有利,還能躲避天敵。大熊貓的天敵主要是金貓、豺、豹和黃喉貂,幼仔和年老體弱者會受到致命的攻擊。年輕體壯的大熊貓繼承了先祖的兇猛性情,一旦被激怒就會勇猛還擊。除了天敵,跟大熊貓一起生活在竹林中的動物還有金絲猴、羚牛和小熊貓。它們所需食物並不發生衝突,大部分時間能夠和平相處。少數的“流血”事件,往往是大熊貓“惹”出來的。
竹子是一種低營養、低能量的食物,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大熊貓為了生存,往往採取儘可能減少活動範圍和活動量、多休息的生活方式來減少能量的消耗。與其它同等身材的食肉動物相比,大熊貓的活動範圍最小。每隻大熊貓大約需要4-7平方公里,是黑熊活動範圍的1/4至1/7.熊貓一天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覓食,其餘時間基本上用於休息。處於生仔前後的雌性熊貓有時會打破長期吃竹子的規律,對腐肉和骨頭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在大熊貓保
護區生活的當地人,就曾經看見過大熊貓捕食金絲猴。
大熊貓耐嚴寒、耐潮濕,從不冬眠,即使是白雪皚皚的隆冬,它們仍然舒適地游弋於竹林中。
在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每年春天進入發情期後,獨身已久的大熊貓才打破區域界限,相互往來。在野外長大的雌性大熊貓到了6.5歲才第一次發情,而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相對性早熟,3.5歲就開始談情說愛了。雄性大熊貓發育稍晚,發情期最多比雌性推遲1—2年。進入發情期後,一向安詳的大熊貓都表現出煩躁不安的樣子,猛烈地抓咬樹枝、將樹枝咬斷或者在樹幹上留下清晰的抓痕。它們還會把肛周腺分泌物塗擦在樹根上、
石頭上或者突出的地表上,向同類發出氣味信號,告知自己的確切位置。有時它們也會發出鳴叫聲,唱上一曲求偶戀歌。
雌性大熊貓的懷孕期為3-5個月,春季懷孕,秋季產仔。準熊貓媽媽會找一個陰暗背風的樹洞或岩洞,把少量竹枝和枯葉鋪在裡面,然後耐心等待著跟孩子見面。剛出生的小熊貓平均只有100克左右重,皮膚光滑無毛,像一個又聾又瞎的小老鼠。在體型稍大的哺乳動物中,只有袋鼠會產下這種無毛小仔,不過袋鼠有育兒袋,大熊貓卻沒有。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大熊貓幼仔的成活率較低。
熊貓幼仔長到一個月左右才生出黑白相間的毛,體重增加到1公斤。再過兩個月,小傢伙才開始蹣跚學步,視力發育正常。待到半歲,幼仔體重達到13公斤左右,開始學吃竹子和野外謀生的本領。滿一歲時,幼仔體重達到40公斤左右,到一歲半時增加到50公斤以上。至此,熊貓幼仔將獨自生活,熊貓媽媽也將進入新一輪的發情期。
儘管年輕的熊貓們都要尋找各自的領地,不過它們不會離媽媽太遠,有許多時間是共處於一片相互重疊的區域內,甚至連活動核心區域也經常靠得很近,母子之間關係密切。
大熊貓目前已處於極度瀕危狀態,野外種群數量不足1000隻。
跟過去相比,大熊貓的棲息地已經減少了4/5,現僅存的1萬餘平方公里還分布在30多個縣境內,其棲息地面臨嚴重的片斷化和破碎化。這不足1000隻的野生大熊貓被分割成20個孤立的小種群。這種狀況會減少大熊貓的遺傳多樣性,導致大熊貓適應、繁殖、抵抗疾病等能力的日益下降,更容易使其陷於極度瀕危境地。
儘管有關部門大大加強了對大熊貓的宣傳和保護,還是有少數人鋌而走險,進行偷獵、走私大熊貓的非法活動。
這對大熊貓的種群繁衍構成致命威脅,保護大熊貓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