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

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

《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是奧地利作家利奧波德·薩克·莫索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男主角要求女主角對其進行性虐的故事。

該書自1870年首次出版以來,被翻譯成24種文字,再版數十次,書中的思想在後世被奉為“莫索克主義”,由此產生了現代心理學中一個概念——“性受虐”。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曾給予此書較高的評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
  • 外文名稱:Venus in furs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奧】利奧波德·薩克·莫索克
  • 字數:110000
  • 首版時間:1870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描述了加利西亞的一個貴族地主薩烏寧,他頭腦特別的清醒,常帶著股認真勁兒,有時還有點賣弄學問,他生活在一個規劃精密、半虛半實的世界裡,實際上就是生活在鬧鐘、氣體比重計、液體比重計、希波克拉底、胡費蘭、柏拉圖、康德、克尼格和切斯特菲爾德勳爵組成的世界裡。這樣的貴族愛上了漂亮的寡婦旺達,求婚不成薩烏寧就提出成為旺達的奴隸,並簽署了一份有約束力的協定。這份協定的其中一條是:“旺達不僅可以因為奴隸哪怕一丁點兒的疏忽和冒犯而懲罰他,也可以因為自己的一時興致或僅僅作為消遣而虐待他,只要能使她高興就行。如果她願意,她甚至有權利殺死他。”在協定中,旺達答應薩烏寧在懲罰他的時候,儘可能穿上裘皮大衣。最後,旺達移情別戀,並且請新情人用鞭子懲罰了薩烏寧,然後兩人揚長而去。薩烏寧在失去了愛人之後,回到家鄉開始了對女性的施虐生活。

創作背景

1861年俄國農奴得到解放,1863年《解放宣言》和1865年《第十三修正法案》解放了美國的黑奴,而在利奧波德·薩克·莫索克的家鄉加利西亞,1848年就廢除了農奴制度。可見,當時的歐洲和美洲已經處在農奴解放的大趨勢中了,而那些貴族階級則仍然耿耿於懷,就像於斯曼所描述的德艾塞特試圖對抗科技所帶來的大眾化趨勢一樣,莫索克描寫了貴族仍然沉浸於農奴制度的優越性的思想迷戀之中。

人物介紹

薩烏寧
性格偏執有受虐傾向,沉迷在受虐當中獲得滿足,在得知旺達移情別戀之後開始了新的生活。
旺達
對薩烏寧的受虐行為十分不解,一開始選擇順從。後來為了幫助薩烏寧走出陰影,自己自導自演了一齣戲。

作品鑑賞

虐戀”這個詞英文為sadomasochism,是由施虐傾向(sadism)與受虐傾向(masochism)這兩個概念合成的,而這兩個概念則是從法國作家薩德和奧地利作家莫索克的名字演化而成的。
《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是莫索克最主要的虐戀作品。這是一位貴族男子自願成為一位女士的奴隸的故事。他願意受她的驅使,受她的懲罰,使自己成為她對之握有生殺予奪權利的財產。在他們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女方始終比較勉強,最後她移情別戀,殘忍地結束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莫索克書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薩烏寧(Severin)和旺達(Wanda)已成為男性奴隸和女性主人之間關係的象徵,主奴關係中此類協定的範本。
該書的語言一直顯得非常得體,放棄了對細節過分描述的做法。

作品影響

一百多年來,作者薩克·莫索克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穿著裘皮大衣的維納斯》被認為是繼法國作家薩德之後的情色經典之作。作者將生活哲學和情色文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痛之愛”和“愛之痛”進行了酣暢淋漓而又精緻入微的描繪。
自小說出版以後,小說的主人公薩烏寧和旺達成為男性奴隸和女性主人之間關係的象徵,並經常出現在一些徵婚求偶的廣告中,可見小說所創造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典型意義。
《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是莫索克最特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雖然其中有矯揉造作的地方,或者有另外的缺陷,但它仍然是一部嘔心力作,並不是作者為了尋求某種病態刺激或幻想而創作的作品。有的讀者可能覺得男主人公的思想比較主觀,如果從文學角度評論,這確實是作品上的一個缺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部小說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藝術領域,成為科學、心理學的一份重要文獻。

作品評價

李銀河:“《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在中國出版,其意義可能不僅表現在文學方面,更有可能揭示西方社會生活的深層內涵。”

作者簡介

利奧波德·薩克·莫索克,1836年出生於奧地利的加里西亞市,小說家和詩人,除《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外還著有《俄國法庭軼事》等作品。他於1895年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