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制表機

穿孔制表機

穿孔卡是早期計算機輸入信息的設備,通常可以儲存80列數據。它是一種很薄的紙片,面積為190×84毫米。首次使用穿孔卡技術的數據處理機器,是美國統計專家霍列瑞斯博士(H.Hollerith)的偉大發明。Hollerith機(Hollerith Machine),是美國人口普查催生的計算器。1880年以前,美國的人口普查都是人工做的。1880的普查完成之後,美國人意識到按照當時的人口增長速度,下一次1890年的普查十年也不可能完成統計,而美國的法律規定必須在十年內完成。於是招標尋找解決辦法。Herman Hollerith設計了這種在紙板上打空(punched card)的技術,幫助解決了統計局的難題。但是他本人並沒有賺到錢。1896年他成立了一個公司(TabulatingMachine Company),向其它國家賣他的產品。後來在他老了以後,他把公司賣給了手下的一個主管。最後成了成立IBM的三家公司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孔制表機
  • 發明人:H.Hollerith
  • 主要用途:人口普查
  • 出生年份:1890年
  • 畢業院校:哥倫比亞大學
  • 面積:190×84平方毫米
引言,發展歷史,發明作用,發明歷程,發明影響,IBM大事記,

引言

將國外出版的多媒體百科全書光碟插入電腦,然後鍵入“Punched card”(穿孔卡)作為關鍵字搜尋。你會發現,電腦螢幕將從“Jacquard”(傑卡德)條目開始,連帶著顯示出早期計算機發展簡史。緊靠著“傑卡德”詞條的,是另外一個姓名“H.Hollerrith”。

發展歷史

公元1880年,美國舉行了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為當時5000餘萬的美國人口登記造冊。當時美國經濟正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人口流動十分頻繁;再加上普查的項目繁多,統計手段落後,從當年1月開始的這次普查,花了7年半的時間才把數據處理完畢。也就是說,直到快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時,美國政府才能得知第一次人口普查期間全國人口的狀況。
霍列瑞斯博士是德國僑民,早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礦業學院,學的是採礦
工作人員在操作機器工作人員在操作機器
專業。大學畢業後來到人口調查局,從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人口普查。他曾與同事們一起,深入到許多家庭,填表徵集資料,深知每個數據都來之不易;他也曾終日埋在數據堆里,用手搖計算機“搖”得滿頭大汗,一天下來,也統計不出幾張表格的數據。
人口普查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如年齡、性別等,還要統計出每個社區有多少兒童和老人,有多少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等等。這些數據是否也可由機器自動進行統計?採礦工程師霍列瑞斯想到了紡織工程師傑卡德80年前發明的穿孔紙帶。傑卡德提花機用穿孔紙帶上的小孔,主要用來控制提花操作的步驟,即編寫程式,霍列瑞斯則進一步構想要用它來儲存和統計數據,發明一種自動制表的機器。
人口調查局的業務異常繁忙,一個行政機構也不可能提供時間和經費讓公務員搞什麼科學研究。兩年後,霍列瑞斯博士離開了人口局,到專利事務所工作過一段時間,也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一邊工作,一邊致力於自動制表機的研製。
霍列瑞斯首先把穿孔紙帶改造成穿孔卡片,以適應人口數據採集的需要。由於每個人的調查數據有若干不同的項目,如性別、籍貫、年齡等等。霍列瑞斯把每個人所有的調查項目依次排列於一張卡片,然後根據調查結果在相應項目的位置上打孔。例如,穿孔卡片“性別”欄目下,有“男”和“女”兩個選項;“年齡”欄目下有從“0歲”到“70歲以上”等系列選項,如此等等。統計員可以根據每個調查對象的具體情況,分別在穿孔卡片各欄目相應位置打出小孔。每張卡片都代表著一位公民的個人檔案。
霍列瑞斯博士巧妙的設計在於自動統計。他在機器上安裝了一組盛滿水銀的小杯,穿好孔的卡片就放置在這些水銀杯上。卡片上方有幾排精心調好的探針,探針連線在電路的一端,水銀杯則連線於電路的另一端。與傑卡德提花機穿孔紙帶的原理類似:只要某根探針撞到卡片上有孔的位置,便會自動跌落下去,與水銀接觸接通電流,啟動計數裝置前進一個刻度。由此可見,霍列瑞斯穿孔卡表達的也是二進制信息:有孔處能接通電路計數,代表該調查項目為“有”(“1”),無孔處不能接通電路計數,表示該調查項目為“無”(“0”)。
直到1888年,霍列瑞斯博士才實際完成自動制表機設計並申報了專利。他發明的這種機電式計數裝置,比傳統純機械裝置更加靈敏,因而被1890年後歷次美國人口普查選用,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1900年進行的人口普查全部採用霍列瑞斯制表機,平均每台機器可代替500人工作,全國的數據統計僅用了1年多時間。雖然霍列瑞斯發明的並不是通用計算機,除了能統計數據表格外,它幾乎沒有別的什麼用途,然而,制表機穿孔卡第一次把數據轉變成二進制信息。在以後的計算機系統里,用穿孔卡片輸入數據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數據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

發明作用

依託自己發明的制表機,霍列瑞斯博士“下海”創辦了一家專業制表機公司,但不久就因資金周轉不靈陷入困境,被另一家CTR公司兼併。1924年,CTR公司更名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英文縮寫“IBM”,專門生產打孔機、制表機一類產品。

發明歷程

1822年,法國的蓋呂薩克和阿拉戈利用電流的磁效應,把通電導線繞在軟鐵上,使一塊普通的軟鐵變成了磁鐵。幾年後,美國的亨利在此基礎上發明了磁性強大的電磁鐵,利用電磁鐵的原理,人們製成了繼電器。繼電器是在機電式計算機上第一個派上用場的電器部件。
遙控玩具或者家用電器的遙控裝置,大多數都離不開繼電器。繼電器是一種開關,不過它的開啟與閉合不是靠人手去撥弄,而是靠微弱的電流。這種弱電流通過一個電磁鐵的線圈,使電磁鐵磁化並將一個銜鐵吸下。銜鐵連著一個開關,就可使得另一個大電流接通或斷開。有了繼電器,一個微弱的電流就可以控制一個大電流的開斷。而微弱電流本身的開斷不一定需要我們用手去撥動,它可以通過其他各種手段達到。比如無線電信號、導電的水、能導電的人體等,因此,繼電器在各種控制電路中有著廣泛的套用。
計算機的研製者們欣喜地發現,繼電器的套用還有潛力可挖,它可以用來計數。它有開和關兩種狀態,就可以用來表示二進制中“0”和“1”兩個數。用多個繼電器就可以記錄多位的二進制數。正是因為繼電器具備這樣的特性,所以,後來在機電式計算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隨著電與人類關係的逐步密切,許多人開始考慮將電學成果套用於計算技術。而在這方面首先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是霍利瑞斯制表機。它的設計人霍利瑞斯既不是工程師,也不是科學家,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統計人員。
霍利瑞斯是美籍德國移民的後裔,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附屬專科學校,他曾在美國人口調查局工作過,對統計工作的特點和艱巨性非常了解。
當時的美國每隔幾年就要做一次人口調查,調查的項目十分詳細,光是按年齡的劃分就有10類:5歲以下、6—10歲、11—20歲、21—30歲、 直到80歲以上年齡段。大家知道,美國人口主要是由移民組成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的人口還不多,廣大的西部還都是人煙稀少的森林、草原和沼澤地,這個時期做人口統計當然沒有太大的困難。隨著人口的迅速繁衍和大規模移民潮的湧入,美國人口劇增,這就使得人口調查和統計工作的難度一次次增加。
大量的人口資料堆積如山,使統計工作者望而生畏,以致1880年的人口調查統計任務一直拖到1887年也沒有結果。霍利瑞斯制表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天,霍利瑞斯和一位在人口調查局工作的官員比靈斯聊天,幾句話就扯到了令人厭煩而又無法迴避的人口調查問題上,兩個人開始發牢騷,比靈斯更是抱怨不停。念了一陣苦經之後,比靈斯忽然提到一個他已考慮了多日的構想,那就是使用穿孔卡片幫助統計。讓每個接受調查的人都使用相同規格的硬紙卡片,按照不同的個人情況在不同的位置上穿孔,然後使用一種特殊的機器把這些信息讀出並加以統計,至於機器如何設計他就不得而知了。
比靈斯的構想給霍利瑞斯以極大的啟發,激起了霍利瑞斯的創造靈感,使他仿佛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曙光。他過去聽說過提花編織機上穿孔卡的故事,那件事發生在1728年,一位法國工程師發明了一種自動提花織布機,其中設計了一連串長長的穿了孔的卡片,讓卡片轉動,使得那些與卡片上的洞眼正好對著的織針順利通過;而不相對的織針通不過。這樣,紗線就織出了規定好的花紋。現在已是19世紀末,時代不同了,要求也不一樣。霍利瑞斯懂得,僅用機械的方法顯然會黔驢技窮,只有配上最新的電工技術才會使問題得到解決。
那時候,電工技術在美國是一樣很時髦的手藝,霍利瑞斯雖然沒有專門學過電學,但對電工技術還是很內行的,因為他常在業餘時間擺弄各種電器。在同事、家人、鄰居的心目中,他可是個熱心而又能幹的人。最後,他將弱電流技術和過去的穿孔卡片技術融為一體,設計製造了可用於人口調查的制表機。
霍利瑞斯制表機主要由五個部分構成:接受壓力機;繼電器;計數器;分類盒;電池。制表機上閱讀穿孔卡片的設計別具匠心,現在我們就以一個孔的位置為例介紹一下。先將卡片平放在相應位置上,孔的位置上方是一根帶彈簧的金屬棒,下方是一個水銀杯。工作時,金屬棒被輕輕地壓下來,如果該位置上沒有孔,金屬棒被卡片紙擋住下不來,不能出現後續動作。反之,由於該位置事先已穿好了孔,金屬棒就“長驅直入”地插入下方水銀杯中。
水銀和金屬棒都是導體,它們接觸以後,就好比接通了開關,形成了迴路,產生電流。由於所加的電壓低,形成的電流很弱,不會產生損壞制表機的電火花,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另一方面,電流雖弱,但可以使繼電器吸合,產生大電流。大電流使相應的計數器加1,這樣就完成了此項目的一個人的統計。這種設計實在太巧妙了!金屬棒有很多根,它的數目由統計項目和分類的多少來決定。其實在今天,我們仍然有不少表格需要填寫,像中學生升學填表,大學生畢業填表,甚至有時在考試中也有用填表作為答案的。不過,今天不用再穿孔,而只要你在相應位置上用筆塗黑就行。讀表的裝置也比那時高明得多了,用的是光電閱讀器,它可算是穿孔卡片方法的“直系後裔”了。
讀卡器讀卡器
美國的人口統計機關當時曾徵集過能加快統計速度的發明,除霍利瑞斯以外,還有兩名應徵者。他們採用了顏色卡片,但分類和計算仍依靠手工,與霍利瑞斯的發明相比真是相形見細,霍利瑞斯成了競爭中的唯一勝利者。有了制表機的武裝,人口調查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1890年,共做了6300萬人的調查登記,資料匯總到首都華盛頓以後,一個月就完成了統計制表工作。而1880年,僅作了5000萬人的調查登記,統計制表工作化了7年半的時間,還多化了幾百萬美元。
人們對制表機的成功,大加讚賞,許多大企業的會計業務、產品統計,都競相仿效,後來還風行於世界各地,奧地利、加拿大、挪威、**等都改用制表機進行人口調查。霍利瑞斯制表機,尤其是它的讀寫卡片裝置的巧妙設計,對以後的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製都有極大的影響。
赫勒里特發明制表機,並創建了IBM公司。
1884年,美國人赫勒里特獲得了制表機的第一項專利權。
赫爾曼·赫勒里特(HermanHollerith),生於1860年,1879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他對數學和機械方面的問題有濃厚興趣,並有顯著的才能。因此,赫勒里特畢業後,參加了美國人口普查工作。赫勒里特認為,人口普查統計資料的處理應該實現機械化。於是他用穿孔卡和電氣控制技術來創造一種數據分析處理機。1888年,他製造出一台制表機,並送往巴黎國際博覽會去展覽。這台制表機採用機電式的自動計數裝置,取代了純機械的計數裝置,加快了數據處理的速度,能避免手工操作引起的差錯。於是,美國1890年人口普查的統計制表工作,就全部採用了赫勒里特製表機。赫勒里特的制表機除用於美國的人口普查處,還在奧地利,加拿大,挪威,俄國等許多國家的人口普查中使用。
190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由於採用了制表機,全部統計處理工作只用了1年7個月的時間。如果採用原來的,僅進行性別,民族和職業三個項目的統計工作就需要100名職工作7年11個月。據估計,一台制表機可以代替500個人的勞動。
1896年,赫爾曼·赫勒里特在他的發明基礎上,創辦了當時著名的制表機公司。1911年,赫勒里特又組建了一家計算制表記錄公司,該公司到1924年改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美國IBM公司。

發明影響

傑卡德和霍列瑞斯分別用開創了程式設計和數據處理之先河。以歷史的目光審視他們的發明,正是這種程式設計和數據處理,構成了電腦“軟體”的雛形。
打孔紙卡和制表機
這個是最早的數據存儲媒介了,在1725年由BasileBouchon發明出來,用來保存印染布上的圖案。但是關於它的第一個真正的專利權,是Herman Hollerith在1884年9月23日申請的,這個發明用了將近100年,一直用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
打孔紙卡打孔紙卡
上圖是打孔紙卡的典型例子--它製成於1972年,上面可以打90列孔。顯然你可以看出,這張卡片上能存儲的數據少的可憐,事實上幾乎沒有人真的用它來存數據。一般它是用來保存不同計算機的設定參數的。
IBM Punch Cards以機器可讀的形式編碼文本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紀美國發明家Herman Hollerith的研究成果。Hollerith在紐約城市大學和哥倫比亞礦業學校學習工程學,在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之前,他在美國人口調查局擔任過多年統計員。
素描素描
在人口調查局Hollerith相信,機器可以更快更精確地計算調查產生的數據。在19世紀80年代晚期,他設計建造了用於1890年人口普查的編表機。他建立了一家公司使他的發明商業化,這家公司最初稱為制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1924年更名為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Hollerith的打卡編表系統是文本編碼的前身——FORTRAN語言的早期版本使用字母H(表示Hollerith)來表示文本數據,這一點反映了他的貢獻。
制表機19世紀末,統計學家Herman Hollerith負責1890年美國人口調查工作,他借著打孔機的處理方式和Hollerith的打孔卡片制表機(Tabulation Machine),使這一次的人口調查,只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僅為預計十年時間的1/4,同時替調查局節省五佰萬美元以上。此項工作開啟了數據處理自動化的時代。
打孔機打孔機
Herman HollerithHollerith後來成立一家制表機器公司,並將其產品行銷至世界各地。1897年,蘇俄進行第一次人口調查,就使用了Hollerith的制表機。1911年,制表機器公司與其它幾家公司合併,成立了計算器表紀錄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
制表機所產生的結果一直都必須用手抄,直到1919年,計算制表紀錄公司的列表機製造成功,才省略手抄的工夫。列表機的推出,使各公司的經營方式,產生了格命性的轉變。計算制表紀錄公司為了反映其業務興趣的範圍,乃於1924年改名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這就是大家熟悉的IBM公司。
英國制表器公司英國制表器公司
打孔卡片處理的設備有打孔機(CardPunch)、驗證機(Verifier)、再生機(Reproducer)、總和打孔(Summary Punch)、解釋器(Interpreter)、校對機(Collator)、計算器(Calculator)、會計機器(Accounting Machine)等。打孔卡片的數據處理方式,一直到計算機發明後,仍然持續的使用著。

IBM大事記

1888年,第一台刻度盤記錄器(dial recorder)誕生。是由Alexander Dey 博士發明的,Dey所在的公司後來(1907年)被IBM前身中的一家公司收購。
1896年,HermanHollerith在華盛頓特區組建制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這是世界上第一家電子製表與財務審計機器公司。
1901年,George W.Fairchild成立國際時間記錄公司(Inter-nationalTime Recording Company),該公司是邦迪製造公司、威拉德與弗里克製造公司和標準時間印章公司三家公司的銷售公司,同時還生產卡片記錄器。
1905年,制表機器公司在新澤西實現合併。除了擁有並控制Hollerith Tabulating 專利和系統外,制表機器公司還是審計機器公司(Auditing Machine Company)的大股東,現在該公司作為一個部門運作。
1906年,第一台可以自動供紙的制表機問世,該機每分鐘可處理150 個卡片。
1906年,國際時間記錄公司在伯明罕建立了第二個工廠後,又在紐約州Endicott建設了一坐現代化的,用水泥加固的工廠,該工廠所在地是現在的IBM公司工廠的原址。
1907年,國際時間記錄公司收購戴伊時間記錄器公司(即1883年成立的戴伊專利權公司),該公司生產刻度盤、卡片和工時記錄器。國際時間記錄公司的所有業務都轉移到了約州的Endicott。
1908年,製造刻度盤記錄器的錫拉丘茲時間記錄公司(Syracuse Time Recording Company)被國際時間記錄公司收購。
1911年,Charles R.Flint籌劃了國際時間記錄公司、計算尺公司和制表機器公司三家公司的合併,成立了計算-制表-記錄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即C-T-R公司)。GeorgeFairchild成為公司的董事會董事長。(C-T-R公司後來在1924年改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即IBM)
1914年,Thomas J.Watson, Sr.加盟C-T-R公司,成為公司的總經理。此時,C-T-R在美國通過銷售、服務與出租等方式獲得在總收入達到了400萬美元。每一百股C-T-R公司的股票價值不足3000美元。年底公司有770位持股人,員工達到了1,346名。
1914年,財務處理機器的套用開始普及開來。財務處理產品包括機械化的鍵盤穿孔機、手工操作的復穿孔機、垂直分揀機和制表機等。這些產品的客戶包括鐵路、化工公司、公用事業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等。
1915年,T. J.Watson, Sr.當選C-T-R公司總裁兼總經理。第一次銷售大會召開,後來形成百分百俱樂部大會(OneHundred Percent Club Convention)。銷售力量進行了重組並得到了加強。
1915年,著名的“Think”標誌,老沃森提出的口號,開始在公司內部使用。
1916年,C-T-R公司的總收入達到了600萬美元,淨收益為100萬美元。員工達到2,529名。同時,公司向銷售人員培訓計畫邁出了第一步。
1917年,C-T-R公司以國際商用機器有限責任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 Machines Co., Limited,IBM)的名字進入加拿大市場。
1919年,C-T-R公司進入歐洲市場。公司內部刊報The T. M. Business Record 第一期發行。
1919年,推出電子同步計時鐘系統。
1920年,研製成功時鐘簽名記錄器(LockAutograph Recorder)並推向市場。1921年,制表機器公司獲得皮爾斯財務處理機器公司(Pierce Accounting Machine Company)和芝加哥票券印刷公司(Ticketograph Company of Chicago)的專利與設備。
1924年,計算-制表-記錄公司(即C-T-R公司)改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公司)。四分之一世紀俱樂部(QuarterCentury Club)成立,該俱樂部只承認那些為公司工作25年以上的員工。IBM公司公司內部刊物《商用機器》(Business Machines )第一期發行。
1933年,IBM公司校舍與工程實驗室大樓(IBM Schoolhouse and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在紐約州的恩迪科特(Endicott)落成。
1935年,面向員工和客戶的雜誌《思索》(Think)第一期發行。IBM公司在紐約州恩迪科特舉辦了第一屆服務性行業女性系統訓練班。
1940年,由於二戰業已爆發,IBM大量生產軍需品,生產線日益擴大。
戰爭年代裡,IBM邁出了跨入計算領域的第一步,1944年,IBM公司向哈佛大學贈送其首台大型計算機--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也被稱為MarkI。
1951年,IBM開始決定開發商用電腦,聘請馮·諾依曼擔任公司的科學顧問,1952年12月研製出IBM第一台存儲程式計算機,也是通常意義上的電腦,它叫IBM 701。這是IT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52年,小沃森出任CEO,IBM新一代領導集體誕生。
1964年4月7日,IBM主席Tom Watson, Jr.親自發布System 360。
1969年,在小沃森的改革下,IBM公司採納新的行銷政策,對大部分系統工程活動、將來的電腦程式和客戶培訓課程分別進行收費。同年,政府在提出訴訟,控告IBM公司“企圖壟斷,並且已經壟斷了...用於一般目的的數字計算機”。政府起訴,IBM公司在1967年控制了市場的76%。此外,政府還聲稱,IBM用了許多辦法來阻止其他公司的競爭,包括價格限制,即降低價格以阻止進入該行業,以及引起減少其他公司產品吸引力的新產品。IBM以頑強而有力的方式對政府的訴訟案(及許多私人訴訟案)進行了抗爭。案件持續了13年。
在七十年代看起來是沃森家族對IBM的領導的結束,1971年,Thomas J. Watson, Jr.退休,成為執行委員會的主席。Frank T. Cary於1973年接任CEO。
在卡里的領導下,IBM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971年,IBM公司生產的計算機引導阿波羅14號和阿波羅15號宇宙飛船成功登月。
1981年,John R.Opel出任CEO,開創了IBM歷史新紀元,由於IBM—PC,IBM商標開始進入家庭、學校、中小企業。Intel和微軟的霸業在此萌芽。
1985年,John F.Akers接任CEO。IBM投資的科研項目催生了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1993年,IBM的年收入下降到627.1億美元,較1992年下降2.8%。純收入下降到負81億美元,較上一年下降了63.1%。公司機構重組花費了89億美元(稅前)用以提高公司生產效率和減少資源浪費。
1993年,Louis V.Gerstner, Jr出任CEO。
進入21世紀之後,IBM的領導層又發生了一次變化,SamuelJ. Palmisano於2000年做了IBM的總裁,兩年後,接任CEO。
算盤
1774年,Hahn計算器
1857年,Hill計數器
1890年人口普查使用的制表機
1930年,IBM550
工業刻度盤
IBM5140
s360
World Clock Globe Atlas
盧波特計算器
馬卓計算器
計數器原型
MidgetBrunsviga
Peerless計算器
SAGE
SSEC 控制桌面
Layton改進的計數器
Thacher圓柱計算尺
TIM計算器
IBM編年史
1874年2月17日,IBM創始人Thomas J. Watson誕生
1896年12月3日,Hollerith組建制表機(Tabulating Machine)公司,後來經過系列購併變成了IBM
1914年5月1日,年輕的銷售員Thomas Watson被CTR錄用,後來他以此締造了藍色巨人IBM
1944年8月7日,IBM舉行Mark I的慶典活動
1951年7月9日,IBM展開對Lotus的敵意收購
1956年6月19日,IBM創始人和領導者Thomas Watson去世
1956年10月1日,IBM同意為Eckert和Mauchly的電腦專利支付名義上的著作權費
1961年12月28日,IBM出台SPREAD計畫報告
1964年3月19日,IBM批准了歷史上最野心勃勃的System/360開發計畫
1964年3月23日,IBM告訴記者,公司大大低估了System/360的生產需求
1964年4月7日,IBM主席Tom Watson, Jr.親自發布System 360
1981年8月12日,IBM發布第一台PC,掀開個人電腦新紀元
1983年3月8日,IBM發布PC-DOS 2.0版
1983年11月1日,IBM推出業界期待以久的家用電腦PC Jr.,後來壽命不長
1983年11月9日,IBM和日立公司就解決訴訟問題的秘密協定被披露Secret pact revealed
1984年3月1日,Commodore公司宣布將生產IBM PC兼容機,當時IBM和蘋果各得28%和25%的市場份額
1984年8月14日,IBM發布新的電腦PC-AT,以及提供圖形用戶界面軟體Top View
1985年3月19日,IBM承認失敗,宣布停止PC Jr電腦生產
1986年4月3日,IBM推出第一台公文包大小的膝上型(laptop)電腦
1986年4月17日,IBM宣布推出1MB記憶體晶片
1987年1月20日,DEC推出新的超級計算機,挑戰IBM
1987年4月3日,IBM推出新的PS/2產品線
1987年12月4日,IBM發布多任務作業系統OS/2第一版,但是後來敗於微軟之下
1988年9月20日,IBM和Sears合資的線上服務商Prodigy成立
1989年5月5日,IBM準備註冊“藍色巨人”(Big Blue)的綽號受阻
1989年11月12日,IBM和微軟宣布共同支持競爭性的作業系統OS/2和Windows
1990年8月1日,IBM出售打字機和鍵盤業務
1991年2月28日,IBM宣布裁員10000人
IBM商標演進史
IBM商標演進史IBM商標演進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