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足陶鬹

空足陶鬹,大汶口一龍山文化最具特徵的陶器。又稱袋足鬹。足部成袋狀或羊乳狀,三足尖成等腰三角形鼎立,足內空腔,並與腹腔相連,一般流較高,有環形銴。其形制可分為四種:(1)無腹大袋足鬹。出現於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盛行於大汶口文化晚期。此型容積的主要部分是三隻肥大的袋足,高襠,袋足之上即頸部,沒有明顯的腹部,俯視為三圓相切或三圓相交,多數為夾砂紅、褐陶,少數為灰陶。(2)有腹小袋足鬹。出現並盛行於大汶口文化晚期,直到龍山文化早、中期仍為一種比較重要的形制。此型鬹色澤明麗,有乳白色、淡黃色、粉色、紅色、灰色等;器表光潔,器壁較薄,陶質較硬;有一個明顯的扁圓腹,俯視作卵圓形或橢圓形,袋足較前種瘦小。(3)筒腹大袋足鬹。是典型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它由無腹大袋足鬹發展而來,並保留其袋足肥大的特點,俯視仍為三圓相切或三圓相交;頸部粗,與袋足的上部連成一個大口直筒狀的上腹部,並與有腹小袋足鬹的陶質、陶色近同。(4)束腰細足鬹。僅一件,夾砂褐陶,口徑大於腹徑,呈束腰狀,當為龍山文化晚期或晚於龍山文化的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