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姓

穰姓,是個稀姓,未見收入於《百家姓》中。安福穰氏,出自於廬陵水東(今吉安市青原區境內)之穰家坊。其先世源流,據清乾隆時,翰林院編修、豫章書院山長梁機序,“穰氏系出司馬苴公。自苴公而下,世居山東之濟南,唐憲宗元和間(806~820),其遠孫權,由濟南,始徙吉郡廬陵水東之玉原里穰家坊,是為江右穰姓之始祖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穰姓
  • 性質:稀姓
  • 出自:廬陵水東
  • 分類:姓氏
起源,發展,注釋,

起源

由於世系年湮久遠,因此,今吉安市各縣穰氏,尊穰權為1世祖。
穰權,字合宜,號澄庵,本貫山東濟南府濟陽縣人。任河南開封府儀封縣尹。唐憲宗時,宦遊吉州,卜居水東之玉原里,後建坊,因名穰家坊。生4子:演、渤、澤、潤。
安福穰氏,出自於穰權第4子穰潤(字象玉)之後。第10代穰正初,字朴庵,北宋徽宗時,由明經,任廣東東莞縣知縣。南宋初,自廬陵水東齋樓前,徙居安福吉村之湖基(今洲湖鎮轄),為安福吉村穰氏始祖。18代穰自敬,徙本鄉厚富(口富)。24代穰以達,徙本鄉石富潭。
濟南穰氏字派 經書傳代遠,學業與時新。修德思名教,齊家尚樸厚。(30世起)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穰曰鎬撰《濟南穰氏三修族譜總序》樹一本而千枝,水一源而百派,人家之族姓繁衍分而為各支各派者,莫不本於始祖之一人。 我穰姓自司馬苴公而下遠莫可紀,其由山東徙居江右,則自苴公之遠孫權公始。當唐憲宗元和間,宦遊吉州,卜居廬陵之水東玉原里,即今穰家坊也。生子四,長演公,次渤公,次澤公,次潤公。渤公自唐文宗太和末己[注],自穰坊徙本邑敖城。潤公支下八代孫良紱公,自穰坊徙居齋樓前下井頭。十四代戴哲公,自穰坊徙居省城南昌善政坊。二十代一極公,自穰坊徙居壇邊。二十四代珙公,自穰坊徙居柳塘。演公支下十七代德厚公,自穰坊徙居蘆塘。澤公支下十七代德溥公,自穰坊徙居大塘頭。此因年代之遠近,以為次序也。其自齋樓而分者,則有十代正初公,徙居安福之吉村;懋元公,徙居城南之營前。十七代予賢公,徙居吉水之山背。十八代念公,分居本村之廟前。

發展

自省城善政坊而分者,則有二十二代嶅公,徙居新建之樵石。二十三代良轅公,徙居新建之潘源。自柳塘而分者,則有二十五代中檢公,徙居圳背。
從吉村而分者,則有十四代載亮公,徙居安福之厚門。從營前而分者,則有十八代自敬公,徙居安福之厚富;二十三代寧一公,徙居南關之站前;二十五代思恭公,徙居螺江吉和坊;二十六代貞全公,徙居城西之長塘。從山背而分者,則有二十三代景柏公,徙居吉水之大芫;二十五代暘公,徙居吉水之墊溪;二十八代德顯公,徙居吉水之禾場丘;二十八代銘泰公,徙居小塘。復由厚富而分者,則有二十四代以達公,徙居石富潭。由吉和坊而分者,則有二十六代蒂眷公,徙居熊家芫;二十七代慈赤公,徙居烏田。此皆潤公支下之所分遷也。
其自敖城而分者,則有十六代鎫公,徙居永新之鮎塘;十九代仁宏公,徙居永新之車田,仁壽公,徙居永新之城西,仁祿公,徙居湖南之衡山。又從鮎塘而分者,則有二十六代鞏沂公,徙居永新六十八都之小湖溪;二十九代士琢公,徙居永新六十九都之湖溪。復由車田分者,則有二十七代錚公,徙居永新六十五都之官溪,二十九代漍球公,徙居永新六十九都之馬頰。由城西分者,則有二十一代體英公,徙居蓮花廳之珊田,體簡公,徙居六都之垇山。此皆渤公之支幹之所分遷也。其自蘆塘而分者,則有二十四代相舞公,徙居羅塘下,此演公支下這所分遷也。
其自大塘頭而分者,則有三十代經鏡,徙居贛州興國之江口,此澤公支下所分遷也。木本水源,彰彰可考。
明嘉靖年間,二十三代祖良輔公,約集各支共葺族譜。自權公以下,無所攀援,無所掛漏,允為信譜。至我朝乾隆十四年,鎬與本族,力為重修,迄今三十餘年矣。第生齒日繁,徙居不一,若不悉心校訂,復加纂葺,將前舉不盡屬空勞耶?
當今化日舒長,人物繁盛,各當事仰體皇仁,深憫閭閻無知,自蹈僭妄,特揭避忌字式,遍諭鄉城,以故約集各支,踴躍赴省設局重修,即殫心竭力而不辭也。譜式仍遵歐蘇書法,書成即付剞劂。俾刊二十八冊,命賢而能者守之,以垂諸後,示不忘乎木本水源之意也。凡世次、妻室、子女、生歿、壽葬,無不書之。至忠孝節義,俱詳邑志,茲不復贅。後之人亦有所可覽,亦有所可繼也夫。

注釋

註:序末署名日期為:大清乾隆四十五年,歲次庚子季冬月吉旦。二十九代孫曰鎬謹識。引自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濟南穰氏三修族譜》。末己,查《中國歷史年簡表》,唐憲宗李純,在位15年,無末己年號,只有癸己,即元和八年(813)年號。因此,“末己”為筆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