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慶寺(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塔子溝村積慶寺)

積慶寺(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塔子溝村積慶寺)

積慶寺,蒙古名“寶音—乎爾格奇—蘇目”。因地處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塔子溝村,漢語俗名被稱為“塔子溝廟”。

積慶寺始建於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既公元1705年,初為當地蒙古貴族所建小廟,後因請來迪彥奇喇嘛洛布桑格拉堅措(一世活佛)而得以發展。至二世活佛因其佛法精深而得到奉天一帶錫伯族富商信服,而以籌資擴建寺廟,道光十四年,道光帝親賜寺名為“積慶寺”,並撥國款修建了二大扎倉,既哲學院與密宗學院。積慶寺名聞東蒙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慶寺
  • 面積:約9平方公里
  • 類型:寺廟
  • 地點: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塔子溝村
寺廟史料,寺廟傳說,寺廟布局,寺廟沿革,寺廟法席,寺廟古蹟,寺廟文化,

寺廟史料

積慶曆經五世活佛。一世活佛身世傳奇,不知從何處而來到今王府鎮勿拉布爾屯,因治好王爺夫人頑症,得到王爺賞賜封地,發展了寺廟;二世活佛一生多次顯現威猛之相,以佛法渡化眾生,信眾眾多,得到多方資助而得以擴建寺廟;三世活佛俗家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蒼土鄉滿友營子燒鍋家,16歲就圓寂了;四世活佛科爾泌草原土謝圖旗,49歲圓寂,因沒有文字資料記載,詳細情況不詳。
積慶寺積慶寺
五世活佛洛布桑·巴拉丹·堅贊,於1924年陰曆七月二十八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杜袋營子村。3歲時被西藏九世班禪大師認證為積慶寺第五世活佛。活佛7歲時,時值九世班禪大師來奉天(今瀋陽),得到接見,洛布桑活佛拜班禪大師為上師。洛布桑活佛7歲時師從同濟寺益西吐不丹·確吉堅贊活佛(海天活佛,與洛布桑活佛前世是親兄弟)學習蒙、藏文文,11歲時回到積慶寺正式坐床,半年後,積慶寺僧眾將活佛恭送至瑞應寺的采尼扎倉(即哲學院)學習,師從車冷布堪布,17歲在辯經考試時,獲格西學位(既佛學博士)。19歲後回到積慶寺。
解放後,由於歷史原因,活佛離開寺廟,在塔子溝鄉勞動,2006年十月十八(農曆)晚8:05時,活佛示寂。享年83歲,僧臘74年。
現任主持洛布桑·丹巴。

寺廟傳說

關於積慶寺,有很多神奇的傳說,這裡主要說一說積慶寺的護法神,積慶寺出世間的主要護法是吉祥天母(藏語“班旦拉姆”),此外還有大黑天(蒙語稱“高木”、藏語“貢布”,漢語“怙主”,即六臂瑪哈
嘎拉)、財寶天王(北天王毗裟門天)、卻吉扎布(閻魔護法)、關老爺(也有說是世間護法的。但章嘉國師曾說關老爺是姊妹護法的化身,現世間護法像,因此本質上還是出世間護法)等。現世間像的共護法神有瑪沁本布惹等(其在阜新的主要護法廟在大巴關山,每年的七月初法會,阜新地區積慶寺洛布桑活佛生前還經常誦其儀軌。據考證,瑪沁本布惹的老家實際在青海的阿尼瑪沁神山,是藏地十大山神之一, 不共的護法據說是積慶寺二世活佛在拉薩學習時,問瑪哈嘎拉護法(或乃瓊),我的寺院山上有什麼不共的護法神嗎?護法降神在人身上後(有專門供護法神附體的人,通過儀軌後,僧人們對一些事情進行提問,護法給予解答),說“等等,我先去看看。”過了一會兒,說:“有,四個呢,一個騎馬,一個騎騾,一個騎駱駝,一個騎蛤蟆。”後來,又找來畫師畫了下來。解放前,寺院沒被破壞時,關老爺廟中壁畫上還畫著這幾個不共護法呢。後來,與洛布桑活佛談起此事時,活佛告訴過我,其實那四個護法就是塔子溝四個山的山神。
護法神護法神

寺廟布局

大雄寶殿是全寺的中心大殿,也稱正殿,除供奉神佛像外並屬頌經的殿堂。為二層樓閣。第二層後部為局部人字型宮廷式建築,中部為第一層的天窗亭,前部築有廊檐。建築主體以藏式厚牆小窗為特色,樓頂為漢式宮廷式人字形屋脊,築有中堆、吻獸,屋角起翹,四角掛有響鈴,木作精細,柱、額枋、平板枋、檁、斗栱、雀替等均以卯榫連線。
檐枋闌額和雀替等雕刻花樣各異、線條清晰、稜角分明、彩繪色澤鮮艷,正門上方懸掛清道光十一年
(1831年)皇帝御書“積慶寺”匾額。關帝廟建於道光年間,青磚灰瓦硬山人字形宮廷式建築。關聖大帝周昌關平的塑像造型藝術性很高。經便橋和兩道計49步階梯可登上廟台進寺觀光。觀音閣於2001年修復,塑有四臂觀音菩薩造像。天王殿於2004年修復。內供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的造像。並建有神奇冥府的地藏殿于山洞之中。寺廟周圍岩石上鐫有摩崖造像。有藏文摩崖題記密宗三部真言和蒙文鐫刻造像的記事。有三類十種十三尊摩崖造像,其中有:閻魔護法、護國護法、彌勒菩薩、金剛手菩薩、二十一度母、宗喀巴上師、阿底峽大師和甲曹傑、克珠傑高僧造像。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
寺前山貌為二龍戲珠,奇峰怪石遍布,古松翠柏茂盛,奇花異草盛開,有很多曲美麗的傳說在頌揚。如今已開發為宗教旅遊聖地。還建有餐飲、娛樂、集會、休閒為一體的度假村,以及供水上遊玩和垂釣的塔山湖。積度寺山門對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即是積度寺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

寺廟沿革

南宋
世傳“先有積慶寺,後有餘姚城”。而文獻可征者,則為南宋資政殿大學士史岩之創以守冢之所,理宗御
書“積慶教寺”賜之,尋為功德院。梅梁山岙舊有史丞相墳,俗稱“王壇里”,又有“金頭十八穴”之說,可資旁證。
積慶寺積慶寺
喪亂再經,乃代遠年湮,廢棄久之。至元季,鄞史氏遷姚之裔昌孫、暲孫、昺孫相與玩山游水,偶至燭溪湖,登梅梁山,見名宦古墓、神像古廟,又于山巔見蕭然古寺一所。摩挲斷碣,始恍然知由來。遂捐資重建,寺廟俱新。並贖山置田,以肅春秋祀事。
及明中葉,史自上父中憲公益廊而新之。萬曆十七年,廟貌復頹,山西平陽府同知史自上重修,再新寺廟與廊舊觀。並請吏部尚書陳有年撰文,立碑記事。
順治間重修。殆至清嘉慶間,寺廟坍塌,史氏裔孫復加修葺,廟貌祠宇及諸所復見煥然。
又數十年,道光初興,寺中佛不成像,廟內神不成容,史氏裔孫復開銷族中公項數十貫錢以作裝塑費用,致使佛光燦然,神像威嚴。不幸,鹹豐十一年冬,粵匪竄境,燭溪湖祠宇廟貌復又顛倒,遂於同治七年秋重為鳩工庀材。
明國
此後數十年至民國間,寺內久無僧侶,惟居山民。後復無人,遂至棟坍梁塌,藤蔓叢生,蟲豸竄居。1953年,航渡、祝家、任家紙坊三村拆搬至各村移作他用。

寺廟法席

文獻湮失,間由碑文、史志輯得明嘉萬間主持四人,清康乾間一人,錄下:
德桂:諸姓。執義而多敏智,不惜間關捶楚,用百死爭寺產。獨能不乘利,不惕威,捐軀忍志,即所稱古
節俠士,出死力為人推難解紛者。
自悅法師自悅法師
淨杲:黃姓。繼德桂為主持。
成謙:姜姓。繼淨杲為主持,善詩文,禪趣高妙。
守清:鄭姓。繼成謙為主持,精勤敏於事,協史自上重修寺宇。
諦信:清康熙、乾隆間在世,先在華山時從黃野鴻學詩。後居餘姚積慶寺。有《清池詩集》數卷。
又,明初宋元僖《秋懷》詩三寫燭溪湖,有自註:“高僧曰云悅也”,不知是積慶寺僧否?姑存。
自悅:字白雲,天台人,居邑之燭溪。精於本宗,旁通儒書,陶安每與談《易》 ,亟稱之。有異術,能
咒潮水不至,事在《善政橋記》 。洪武初,被征見上,講《無祀鬼神論》 ,稱旨。後賜住杭州之靈隱寺,及示寂,有堅固子。 初建規模不詳。清末,惟山門、大殿兩進,各三間,東有側屋一,西二。合計寺宇二十七間。

寺廟古蹟

燭溪湖:舊經雲,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執燭夾溪而行,因得路,故名燭溪。一名明塘湖,俗號淡水海。
周一百五十里,深二丈,溉田千餘頃。東西各有石閘,其西閘中間易為土門,奔流湍急,旋即廢。宋慶元五年,知縣事施宿始復其舊。更鑿山骨辟令廣。每放湖,水勢不柅,人皆便之。 梅澳湖:東即燭溪湖,此其澳曲也。舊經雲,昔有梅樹,吳時採為蘇台梁。湖側尤多梅木,俗傳水底梅梁根也,今巨木湛臥湖心,雖旱不涸不露。秋八月,或有聲如鼉吼,震徹數里,土人謂之“湖淫”。
燭溪湖燭溪湖
梅龍橋:在梅澳湖口。
航渡橋:明永樂間建,為洞五,闊三尺有咫,長五丈余。燭溪湖塘橫截梅澳湖口,而橋當其間,擅二湖之勝。
勝果院:在燭溪湖山。宋紹興七年,右從事郎張昉乞移應天勝果院額建。
積慶寺碑:宋寶祐四年,理宗書“積慶教寺”四大字,上又作行書“賜史岩之”四字,鈐以玉璽。下刻史岩之謝表。清乾隆間,碑已中斷為二,今失。
梅梁山功德院記:宋寶祐四年鐫石。
積慶教寺碑銘:宋寶祐四年資政殿大學士史岩之撰,張即之書。
重修積慶寺碑記:明萬曆十七年吏部尚書陳有年撰,順天府尹沈應文篆額,行人司行人陳鍭書丹。
重修積慶香火院記:清同治九年仲夏立,史善蒙撰。
石祖:在大殿前。俗傳婦人不育者抱之即可得子,其寺之石塔乎?
放生池:在山門外。池內有麥稈頭魚,小而可愛,似銀魚而色褐黃,背脊有紅絲線。他處無有。
壽字石:在寺東南路側。於一活石上刻一碩大“壽”字,雙鉤隸書。史岩之號壽樂,或另有一“樂”字石耶?

寺廟文化

一、積慶寺碑銘
(見《光緒餘姚縣誌》卷十六)
二、重修積慶寺碑記
(見《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卷首)
三、重修積慶香火院記
(見《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卷首)
四、新訂積慶寺開國公祀產簿序
(見《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卷首)
五、雨止將赴姜上人湖寺之約二首
理楫欲何去,袛林在燭湖。晴川初息浪,新水尚迷途。
積雨肥葵蕨,迎舟有鷺鳧。淵明不戒飲,惠遠酒先沽。
禪房連雨色,蘿徑碧垂垂。久訂高僧約,休孤野鶴期。
溪清宜泛舟棹,花發待銜卮。更有山中味,楊梅赤滿枝。
六、積慶寺二首
孫鏊
逃禪兼避暑,入寺坐來清。佛閣層層小,林霞隱隱明。
一僧雲外至,萬籟澗邊鳴。已辦登山屐,幽岩石磴橫。
梅雨初晴後,清涼碧落西。佛龕懸樹杪,山殿與雲齊。
靈鵲隨檐報,哀猿入暮啼。高僧有真趣,留我共幽棲。
七、積慶寺
孫鏊
古寺碧森森,殘碑苔蘚侵。風敲松子落,藤繞樹垂蔭。
鹿走高岩迅,鶯藏密葉深。丁丁幽谷里,伐木有餘音。
八、過燭溪湖積慶寺避暑示姜上人
孫鏊
尋幽古剎燭湖中,極浦長汀路未窮。嶺道迂迴千嶂出,波流屈曲萬溪通。
黃梅半落疏疏雨,翠竹清含淡淡風。支遁買山深處隱,纖塵不到梵王宮。
九、積慶寺
亂山草蓋三間屋,曾有前朝御筆排。古蹟至今留贔屓,流年只好抹皮鞋。
松濤欲泛禪床去,寒葉已將佛跡埋。卻為一番多話舊,反來牽課道人懷。
十、次丹扶往積慶寺歸自湖上
溪橋幾度入山遙,蘭若聞鐘轉寂寥。嶺樹懸蘿唯鳥到,岩扉依竹有僧邀。
禪房徑古青苔繡,金殿煙生絳蠟高。日夕還吟湖上景,花風月露又中宵。
十一、過積慶寺
王后昌
夾道松篁密,禪關向夕陰。山僧憨似鹿,石瀨響於琴。
訪勝乘清興,探奇愜素心。亂梅飛不盡,餘片點衣襟。
十二、積慶寺
張廷枚
當年功德竟何如,門徑蕭蕭雀可羅。滿院夕陽人跡少,一龕黃葉雨聲多。
但餘覆土荒荊在,未見橫空海鶴過。十尺模糊殘碣剩,還教剝蘚細摩挲。
十三、積慶寺
孫瑺
一片松風拂面涼,盤行石徑類羊腸。山門寂靜少人跡,佛殿荒寒空燕梁。
瀑布飛流歸曲澗,叢林露隙射斜陽。人生到此消塵慮,何必稽山鏡水傍。
附錄
一、明成化七年,孫燧十三歲,嘗讀書積慶寺。
二、明正德末,孫升丁父憂,嘗讀書積慶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