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

程子,即二程中的程頤,程頤(1033~1107),教育家。字正叔,人稱伊川凌先生,北宋洛陽人。

基本介紹

  • 本名:程頤
  • 別稱:伊川凌先生
  • 字號:正叔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地:北宋洛陽
  • 出生時間:1033年
  • 去世時間:1107年
教育家程子,人物生平,教育主張,諸子百家程子,

教育家程子

人物生平

程子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佑元年(1086)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幼承家學薰陶,其政治思想頗受父親的影響,推舉其父反對王安石新法乃“獨公一人”,又說其兄程顥對荊公(王安石)之說,“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極加稱許。與其兄程顥不但學術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歲時曾在京師(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授徒講學。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偕兄於嵩陽講學。元豐元年(1078)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豐五年,文彥博將其鳴皋鎮(今河南洛陽伊川縣境)之莊園贈給程氏,乃自建伊皋書院,講學其中幾達20年。

教育主張

同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聖人,“聖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以天地為心,“一切涵容復載,但處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聖人為職志。在教育內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藹然與物同體,義、智、信,皆仁也。”《宋史》稱他“學本於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南,而達於‘六經’”。
教育以德育為重,強調自我修養,其途徑為致知、格物、窮理。“致知則智識當自漸明”,致知乃在窮理,即盡天理。致知的辦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內感於物而識其理。“耳目能視聽而不能遠者,氣有限耳,心則無遠近也”,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學習方法上,強調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另外,主張讀書要思考,“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或曰:“學者亦有無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張和思想對後世教育影響極大。後人曾在他講學之地設書院以為紀念,如河南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另外,全國各地亦有紀念他之書院,意在追蹤繼軌,以示其思想綿長。其著作被後人輯錄為《河南二程全書》、《程頤文集》、《易傳》和《經說》。

諸子百家程子

程本,春秋時期邢台市內丘人。字子華,自號“程子”。大司馬程柏林之後。學識淵博,熟讀《墳》《典》《丘》《索》以及故府傳記之書,善於持論,聚徒著書,名聞諸侯。晉頃公失政,趙簡子為政,派人拿著錢幣去請他,許給他爵位,以執圭之禮。當時趙簡子殺掉了竇犢和舜華。孔子為之作《臨河之操》,程本不肯就職,簡子大怒,以兵相脅,程本離開到了齊國,齊景公不能任用,於是設館於晏氏,更稱“子華子”。一日,孔子赴郯城,在中途遇到程本,和他傾蓋談了很久,十分融洽,讓自己的弟子子路拿錢給他,並稱譽他為“天下賢士也”。趙簡子卒,趙襄子立,程本年老歸晉。隱居於鞏東石臼泉,不復仕。 著有《子華子》,在程本死後,編離簡斷,於是弟子門人把殘簡綴連起來,又寫下自己的見聞,共二十四篇,劉向校定,流傳到今天。 程本思想以道家為主,兼以儒家的內容,不譁眾取寵。只有孔子知道程本的賢能,晏嬰與他長久為友,程本不會應酬,直來直往,千百年後,依然為人所感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